理论教育 文山彝族与历史:彝族母系社会时期的历史发展

文山彝族与历史:彝族母系社会时期的历史发展

时间:2023-10-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170万年前到7000年前间,中国西南地区以彝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先民经历了漫长的人类母系原始社会,彝族人民把这种原始社会称为“哎哺”时代。“尼能氏”在这些地区生息繁衍的时代,正是处于“男的不知娶,女的不知嫁,知母不知父”的原始母系社会历史时期。“尼能时代”的彝族先民在漫长的“男愿人不兴,女愿则人兴”的母系氏族社会发展进程中,随

文山彝族与历史:彝族母系社会时期的历史发展

人类学考古学研究成果表明,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时间最漫长的时期。而在这一漫长的原始社会中,旧石器时代的母系社会又要比新石器时代父系社会时间长得多。从170万年前到7000年前间,中国西南地区以彝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先民经历了漫长的人类母系原始社会,彝族人民把这种原始社会称为“哎哺”时代。学术界在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划分中,将这段漫长的人类社会历史时期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从社会发展角度讲,又称为母系社会时期和父系社会时期,其中旧石器时代比新石器时代更加漫长。

彝族先民认为,在天地未开之前,宇宙处于茫茫无际的混沌状况,天地不分,没有生物。后来,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变化,浑浊的气团逐渐分离成清、浊两部分,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人体处于天地之间,也是由清浊二气发展变化而成的。文山州彝族史诗《天地和人》中说,很早的时候没有天,是阿基檀神仙用口袋装空气造天;很早的时候没有地,是阿基颇神仙兜土来造地。另一部彝族创世史诗《布尼布卓》中说,造天的神仙名叫阿体颇(太阳神),造地的神仙名叫阿体嫫(月亮神)。在人类初现时的蒙昧时代,人们对天地间不断发生着的各种自然变化,只能靠简单的身体感触和直观感受去认识、理解及想象各种自然变化,并在这种认识、理解和想象的基础上产生了人类早期朴素而又充满虚幻和神奇色彩的传说。尽管在今天看来,这些原始的传说总是充满着虚幻、飘渺和神奇,但它因为根植于原始社会而深留着那个时期的思想、精神和文化烙印,给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许多启发和提示。

云南西部和四川大小凉山地区彝族中流传的著名史诗《勒俄特依》中说,万物源出于雪,雪族子孙有十二种,其中有血的六种,无血的六种,人是有血的六种之一。富宁、广南东南部和麻栗坡东部,以及广西西部的一些彝族说他们的祖先来自昆仑山,在他们世代传唱的古歌中,一说起民族源起,总是与雪山和雪相关联,这很有可能与大小凉山“雪族”的传说相联系。《勒俄特依》第一章中的传说故事,就是以滇濮梭罗滇池)为背景的,讲的是“龙”生“夷”的故事;而滇池及其周边地区,是文山州许多彝族送祖归宗的目的地,这自然不会是一种历史巧合。在云南彝族创世史诗《阿细颇先基》和《查姆》中,把人类进化过程分为“独眼人”“直眼人”“横眼人”三个阶段。流传在云贵乌蒙地区的《六祖魂光辉》中说,人最初来自水中。四川凉山彝族也传说:“人从水中来,水石是我母。”在文山州各地彝族口口相传的创世史诗中,内容也大同小异,既有彝族发展史中相同的主要脉络,也有不同的地区和分支特点,且大都与滇池、洱海、金沙江及周边地区历史发展脉络相关联。

现今的人类学界有一种新观点,即人类原始的居住地,在原野上的猿尚未变成狩猎猿之前,曾经有过一段长时期的水生猿阶段。如果这一理论最终被确认下来,就可印证彝族历史传说中的“水生猿”观点,也就可以说明人类是如何失去体毛的;为何在动物界中,只有人类有一双感觉细腻而敏锐的手;为什么在所有的灵长类之中,唯独人类才有流线型的身体和直立行走的姿态等一系列问题了。

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在西南彝区各地陆续翻译出版的许多彝文古籍和传说都有这样的内容,在远古的“哎哺”(原始)时代以前,宇宙间清浊二气混杂蒸腾,世界一片朦胧。后来,清气和浊气在不断升腾变化中,清气上浮变为天,浊气下沉凝为地,混沌初开,天地间有了太阳、月亮带来的光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阴阳、寒暑、风云、雨雪等大自然变化的作用下,天地间产生了“会动有生命,有血又有气”的万类生物,并从这些生物中慢慢进化出了人类最早的祖先——猿,又从猿逐步进化成为会简单制作粗糙石器、采食植物果实、捕食动物的古猿人,这就是彝文古籍中所记载的彝族原始社会早期的祖先,彝族历史由此开始进入母系社会时期。《西南彝志》卷五《天地演化论》记载:“人类在当初(哎哺时代初期),没有住地面;野兽凶蚩蚩,跑在森林里;人居住在树上,人与兽同处。”这就是人类历史分期中所说的“有巢氏”时代。

后来,“哎哺”族群中出了一个会想事情的智人叫“哎哲耿诺左”,他“想了三年,又想了三月,然后教人们联合起了,捆干草做草把,递草把去点火,草燃野兽避”。有了火,人们便从树上下到地上寻觅食物充饥,到山洞中穴居,生火取暖御寒,防止恶兽伤害;去有水的地方饮水解渴。这就是人类历史中说的“燧人氏”时期。

“哎哺”时期的人们经过长期的探索,在不断观察四季天时变化、花草树木枯荣反复的现象过程中,首先在“密姆喽嘎”(今滇池周边)设“记年树”,置“记月石”,创制出用以指导“哎哺”族群按太阳运行情况播种农作物、捕食野生动物的最早历法。最早种“记年树”、置“记月石”的人被称为“哺哲普额克”,其意思是给生活在大地上的“哎哺人”记录和传递知识的名达贤士。

“哎哺时代”之后,是“尼能时代”。“尼能时代”的人已普遍掌握了用火知识,开始从事简单粗放的原始畜牧活动和农耕生产活动,并在初步具备了战胜猛兽侵害和抵御气候严寒能力之后,从高原由近及远地不断扩大群体穴居范围,在与其他族群交流中生息繁衍。为了谋生,人们由此开始顺着山脉、河流从事狩猎、捕捞、牧养、撒播等劳作。往北扩散的族群分别到达黄河上游牧草丰茂的甘青高原,以及气候温和适宜、物产丰富的川西坝子,即汉文史书中常见记述的“蜀地”。到西北甘青高原的一支与聚居在那里的部落融合,融合后分出一支族群进入中原。这支族群与中原的其他一些部落再融合,成为华夏大群体,成为后来的华夏民族主体。彝文古籍中把这一大迁徙时期仍留居在今滇东北及川西南一带的“哎氏族”群体称为“尼兹人”,把迁居于今川西和甘青高原一带的“哎氏族”群体称为“能沽人”,两者合称为“尼能氏”,并把这一时期称为“尼能时代”。至今在一些彝族支系语言中,仍把一些规模比较大的集镇和城市称为“洛姆”,如把宜宾称为“尼兹洛姆”,把成都称为“能沽洛姆”。“尼能氏”在这些地区生息繁衍的时代,正是处于“男的不知娶,女的不知嫁,知母不知父”的原始母系社会历史时期。

“尼能时代”之后,是“实勺时代”。“尼能时代”的彝族先民在漫长的“男愿人不兴,女愿则人兴”的母系氏族社会发展进程中,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高,首先在实阿开和索买遮两部落之间出现了部落之间通婚现象,进而在其他各部落间也逐渐兴起了嫁娶之风,彝族历史开始由母权制社会进入了父权制社会,即彝族史书中所说的“实勺时代”。汉文史书中把“实、勺”记为“蜀、叟”,之后又连带出现了“氐叟”“青羌”“蜀山氏”等名称。如《水经注》说:“帝子为诸侯,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昌仆而生高阳。”这个“蜀山氏女”也就是“实勺氏女”。“实勺氏女”所生的昌意之子高阳,即为颛顼帝。由此推算,中国历史上的《颛顼历》中,应当有古代西南地区彝族著名的“记年树”和“记月石”相关的历法内容。

又如《史记》中说:“禹者,黄帝玄孙而颛顼之孙也。”也就是说,“蜀山氏女”昌仆,就是禹的老祖母。所以《史记集解》中才直接说“禹生于石纽,西夷之人也”。这也就是说,在母系社会后期,西南地区的彝族先民实勺人(或蜀叟人、蜀山氏)中,就有“禹”这样的“西夷之人”迁徙到了黄河流游的中原地区,成为后来华夏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留居在西南地区的实勺人(或蜀叟人、蜀山氏),彝族古书记述其后裔到达“喽姆密尼”(汉文史书中所记的“牦牛缴外”)从事狩猎、游牧或种养,即汉文史书中所说的“善操弓弩”的“氐叟人”或“青羌人”。又如《华阳国志·汉中志》载:“武都郡(今甘肃成县)西接天水,北接始平(今陕西兴平县),土地险阻,有氐叟;阴平郡(今甘肃文县)东连汉中,南接梓楂(今四川剑门关西南),西接陇西,北接酒泉,土地山险,人民刚勇,多氐叟。”这些在汉文史书中被称为“蜀叟”(蜀山)、“氐叟”(氐羌)的云、贵、川土著实勺人,其遗留物至今仍在滇、川、黔彝族聚居或分布区时有出土,如20世纪末在贵州威宁中水、赫章可乐和四川郫县、广汉等地出土的许多实勺人留下的新石器、陶器和青铜器等。(www.daowen.com)

3000多年以前,在中原各地人民纷纷起义讨伐商纣王无道时,由“喽姆密尼”(牦牛缴外)扩张到“西姆古嘎”(约今西安半坡一带)称雄的“实勺”(蜀叟或蜀山)父系氏族部落,在其首领希慕遮(希母遮或希弭遮)的带领下,参与了庸、羌、鬃、微、卢、彭、濮等部落联合“助(周)武王伐纣”的战争

周王朝建立两年后,周武王卒,其弟周公旦在代幼侄周成王摄政中,因不满以武庚为首的纣王残余势力勾结周成王之季、蔡、霍三个叔父发动的武装叛乱,实勺人首领希慕遮便率其部落武装,与部分濮、羌、卢人一道,从“希姆古嘎”转到“喽姆密尼”,“入居邛之卤”,回到祖先生活过的地方,即今之川西南的凉山、邛崃、宜宾,以及滇东北和黔西北一带。

希慕遮率部民返回祖籍地时,他带领的已经确立了父系社会制度的部族与当地仍处于母系制社会制度后期的实勺(蜀叟)部落一道,逐渐发展为崇拜龙和虎的卢鹿父系部落社会。卢鹿,亦写作鹿罗,后来在不同地区又分别写作倮罗、倮倮、罗罗、罗鲁(腊鲁)等等。彝族历史上,母系社会时期崇龙称罗,父系社会时期崇虎称倮。倮、罗同音,含义有别。从此以后,希慕遮就被彝族人公认为笃慕以前父系社会时期的一代世祖而被载入彝族史册。

从希慕遮到后来的笃慕及其分支后的“六祖”,其间又经历了32代。今滇、川、黔、桂的各地彝族,除有部分称自己是希慕遮之后的大阿武或娄珠武后裔外,大部分都说自己是希慕遮之32代孙,即笃慕六子分别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武、乍、糯、恒、布、默(黔)“六祖”后裔。

旧石器时期的母系社会,妇女在原始氏族社会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包括文山地区在内的许多彝文典籍和口碑传说,在反映这一时期的历史情况时都说,那时候男的不知娶,女的不知嫁,人父是我父,人母是我母;人兄是我兄,人弟是我弟;人姐是我姐,人妹是我妹;(部落)人不分彼此,天下是一家。作为首领的妇女,决定着部落的对外战争,以及生产经营和对部落成员的生杀大权。据凉山彝文典籍记载,在雯世烈时代(新石器时代)以前,彝族社会曾经历过4个阶段共33代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这4个阶段的母系氏族社会名称按时间顺序依次称为:

(1)尼祢→(2)舍什→(3)姑乌→(4)嫫祢

那时,每当氏族部落在出兵以前,首领都要召集部落中的大小头目进行商议,并在其发出的“出兵誓言”中说,上古有12个朝代,其中有11个是“知母不知父”的母系社会。这12个朝代的名称依次为:

(1)阿斯牛里→(2)阿母波可→(3)尼祢十子→(4)姑乌九子→(5)舍十八子→(6)嫫祢六子→(7)宜尼尔世→(8)拉祢韦祢→(9)斯猛乌母比母→(10)斯曲羊呼几母→(11)罗富曲何→(12)曲布尼比

到曲布世代以后,才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当然,彝族历史上的母系社会时期不可能只有这4个阶段的33代,所经历的时间阶段一定会更长,只是现有的彝文史料未能记载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