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文山彝族与历史:古夷文明的源与流

文山彝族与历史:古夷文明的源与流

时间:2023-10-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文明的传承传递,方式多样,产生却有先后。身体语言、口头语言当最先产生,刻画图案,符号、记号次之,文字再次之。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步的阶段性产物,用它可以记述历史,但它却只能说明当时,不能终结过去,更不能决定未来。古夷人在40万年前发明了古夷语言,10万年前有统一的古夷语言。15000年至10000年前,开始刻木记年月日或简单的数字。7500年前发明古夷文字或蝌蚪文字或韪书或爨夷文字。

文山彝族与历史:古夷文明的源与流

文化、文明的传承传递,方式多样,产生却有先后。身体语言、口头语言当最先产生,刻画图案,符号、记号次之,文字再次之。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步的阶段性产物,用它可以记述历史,但它却只能说明当时,不能终结过去,更不能决定未来。

古夷人在40万年前发明了古夷语言,10万年前有统一的古夷语言。15000年至10000年前,开始刻木记年月日或简单的数字。10000年前发明了刻划符号。7500年前发明古夷文字或蝌蚪文字或韪书或爨夷文字。5900年至5600年前,古夷人嫡裔、夷人远古创世始祖桑仔俄或三自王在九江河流域远西的印东等地建立“西天天竺摩竭国或天竺摩竭国为王(即北来夷濮族“天丛”崇拜“祖灵竺”由此开始)。“桑仔俄”就是北来夷濮族《宗谱世序》中记载的第一个远古创世始祖名。今北来夷濮族或大西南夷族或古蜀国君王族是“桑仔俄”的嫡裔。“桑仔俄”,祖名记载于其45世孙,古蜀国19世皇帝杜宇,在公元前2070年前后,至其晚年时,分治古蜀国,以长江为界,以北续称古蜀国,由次子鳖灵俗称丛帝;在滇东北古朱提地新建立古夜郎国,由长子“薄多同或濮多同”称帝。古夜郎国沿袭至“薄多同”长孙,“奴逻登或那隆塔”为古滇国皇帝,至“奴逻逵”82世孙或哀牢国末代皇帝阿襁阿褓或蒙罗伽独或蒙舍龙所生太子“蒙细奴逻或阿褓或蒙独罗消”在公元636年前后,建立南诏国蒙氏君。而“蒙姑奴”次子为古夜郎国皇帝、于矢部与普里部主、罗甸国皇帝。其《远古史籍》或《自古记》婴夷史称《额通僳》。但夷濮族等学者专家、李天贵教授,如实地根据《额通僳》原文说:“6代至26代祖和九夷”诸名和代数即“桑仔俄,俄阿育,阿育焚,焚苴柢,柢蒙苴,蒙苴眉”六代夷人远古创世先祖。其中,“焚苴柢”就是“天皇伏轩”,“柢蒙苴”就是“地皇神农或炎帝或帝尧或放轩”,“蒙苴眉”就是“人皇轩辕黄帝或帝喾或帝俊”,即“三王三皇”(即南诏国蒙氏皇帝家建在南涧县西境灵宝山道教寺庙群与巍山县南境巍宝山道教寺庙群中,有三王庙、三皇庙。这三王庙、三皇庙是供奉连续六代人真正的圣祖。这六代圣祖是中国文明六千年来的源头之一)”。“焚苴柢,娶“久蒙奎或女娲”,生三子,长子“柢蒙苴地皇神农……”,次子和幺子未载入名。因夷人族法规定,只许长子、大宗族长子、宗支宗子支宗子才能载入《宗谱世序》中。长子“柢蒙苴地皇神农”娶二房,长房为西王母,幺房为听饫(生长子炎居)。西王母所生九子,史称“九夷或九族或九龙或九州或九竺或九祖或九色夷”,在《额通僳》中载,爨夷史俗称“嫩更笃”,就是指“九夷”。他又说:“嫩更笃煞艾撵,嫩俄蒙煞资莫。”“嫩更笃”为“夷九族”,而“煞艾撵为“汉八支”,“汉八支”属于“柢蒙苴地皇神农皇”的两个胞弟裔,故八支汉人与九夷同祖,所以夷族可和汉人通婚由此而来。至于“九色夷”,即长夷或黑夷蒙苴眉、次夷或红夷蒙苴连、三夷或青夷蒙苴奴、四夷或兰夷蒙苴臣、五夷或绿夷蒙苴笃、六夷或紫夷蒙苴拓、七夷或赤夷蒙苴林、八夷或黄夷蒙苴送、九夷或白夷蒙苴影,史称“九夷”。爨夷史称“嫩更笃”。长夷嫡裔之一的“德薄氏”长子“奴逻登”为古滇国皇帝、哀牢国皇帝、南诏国皇帝。蒙氏历代源流《自古记》与“奴请保”长子古夜郎国皇帝,罗甸国皇帝焚勒氏历代源流《额通僳》和《自古记》,两亲胞弟国系远古创世始祖“桑仔俄或三自王”后,与“四四五历史要素”是统一的。

西天天竺摩竭国或天竺摩竭国一世王“桑仔俄或三自王”,二世王俄阿育,三世王阿育焚,四世王焚苴柢天皇伏轩,五世王“柢蒙苴地皇神农或炎帝或帝尧或放轩”,远古西天天竺摩竭国或天竺摩竭国沿袭七(前面还有两代人,未载入)至五世君王结束。至六代人“蒙苴眉人皇轩辕黄帝或帝喾或帝俊”即位后,将天竺摩竭国都由滇远西与印东某地迁都至滇西北怒江州兰坪县金顶镇建立轩辕国,其后又迁都滇西楚雄,为“中州或中园或中国”。根据《洛书》载:“人皇始出,继地皇(即其长子)之后,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为九囿,人皇居中州,制八辅。”这充分证明柢蒙苴地皇神农娶西王母和听饫生九子,长子蒙苴眉人皇即位。

“蒙苴眉人皇轩辕”居楚雄为中州后,娶六房余,生三十一子十三女,共四十四子女。长房雷祖所生长子“昌意”,昌意德劣不得即位,降居若水或雅砻江,娶蜀山氏之女,生长子韩流。韩流娶淖子日阿女,生长子帝颛顼。《云南备征志卷十一》载:颛项生于若水(雅砻江),禹导黑水(金沙江),远古三危地在云南省云龙县、后三危地(甘肃省敦煌);次房“基的或简狄”所生长子“苴眉契或轩孟契或怯卢或殷契或契卢或孟赶或少吴”未即位,则继承古夷人语言、文字、文化、历史、宗教等。而次子宗支宗子为古商国王。由于古商国是次子宗支,沿袭三十一世至商纣王。但古商国王在古夷文字或蝌蚪文字的基础上,创造出“甲骨文”,又在甲骨文基础上改革成流传至今的汉文字。唯古蜀国君王族保持使用和发展古夷文字或蝌蚪文字长达将近六千年。所以,在“三王三皇五帝九族三十一子三苗四夷”,嫡裔史上这两支文化最发达的,是目前中国文化的奠基石和维护者。

牦牛徼外”,其地在大渡河以西,金沙江以北的大渡河、澜沧江、怒江、雅砻江和安宁河等广阔地区。《罗甸夷书》载:“一世孟赶,自牦牛徼外入居邛之卤。”这证明“苴眉契或契卢或少吴”已经离开牦牛徼外,所说“入居邛之卤”即“后三危地”,与“昌意”孙“颛顼”,以及后稷裔已从牦牛徼外迁至“后三危地”。后三危地爨夷史称“背争咪”。《竹书记年》载:“颛顼生于若水。”《水经注》载:“若水出牦牛徼外。”《南方民族史论集》载:“牦牛徼外,指大渡河以西的广阔地区。”《尚书·虞夏书》载:“后三危地名,今甘肃敦煌一带。”《安顺府志·普里本末》与《罗甸夷书》记载“子蔺氏或德薄氏或布德氏或杜字氏或望帝氏或竺王氏或竹王氏”长子大宗族长子宗支“奴请保”长子宗支宗子为古夜郎国皇帝。南诏国蒙氏长兄皇帝时封为“于矢部或暴蛮部与普里部两部长”,自公元945年后建立罗甸国。三房娶“常羲”所生长子“骆明”,骆明生白马或鲧,白马或鲧生夏禹。夏禹在公元前3300年前后建立古夏国。夏禹建立古夏国后,更治金沙江上游,为今天的云南中甸至丽江的金沙江河段。《云南备征志卷十一》载:“神农地过日月表,颛顼生于若水(即雅砻江),禹导黑水(即金沙江上游)至后三危地。”夏禹嫡裔史称“北狄”,又称“匈奴”,其嫡裔为今蒙古族。四房娶“羲和”,所生长子“丹朱”。“丹朱”即位,《山海经》称“帝丹朱或帝鸿或帝江”居中州。五房娶“娥蝗”,所生长子“姚姓”。六房娶“姜原”,所生长子“后稷”,应称六大长子。因“蒙苴眉人皇轩辕”圣祖长寿近百岁。而四房“羲和”所生长子“丹朱”是六大长子之一,其岁数与其同父异母的长兄昌意所生长子韩流、契卢或孟赶或少吴所生长子契堵佐或契倍伐相当。所以“丹朱”即位,引起三大长子即“昌意、契卢、后稷”嫡裔的不满,却帝丹朱“臣”,舜(帝丹朱长子)将三大长子裔由中州滇西古前三危地迁至后三危地。《史记·五帝本记》载:“于是舜归而言于帝(即言于帝丹朱),迁三苗(即昌意为一苗、契卢为一苗、后稷为一苗,史称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由此说明,三苗即西戎,西戎即三苗。三苗裔至后三危,建立三苗国,其国君是“契卢或孟赶或少吴”裔。《山海经·海外南经》载:“三苗国在赤水(后赤水)东(即塔里木盆地东车尔臣河),其为人相随。一曰三毛国即三苗国。”这给“契卢”十四世孙“赤堂或成汤”建立古商国奠定了基础。古商国沿袭至十一世皇帝“仲碧”时,分治古商国;以西北秦岭山脉和大巴山脉东岭为界,以北续称古商国,由次弟“仲的或仲丁”主国称王;以南由长兄“仲碧或仲碧额”至大西南巴蜀来新建立古蜀国称帝。其史在公元前2980年至2600年间。

著名测绘、地图、古史学家扶永发先生所著的《滇西与神州》《神州的发现》中认为轩辕出生地与建立轩辕国的地点在滇西。《滇西与神州》又载:“轩辕丘”为今滇西兰坪县境内批江东、西二源及通甸河(均为澜沧江支流)的上源西南一带之山。该山为《山海经》所载“轩辕国”的北部之山,故名“轩辕丘”。轩辕丘的南部又名穷山或江山。穷山的南端(今金顶镇驻地金顶街之西)有一小山,今名二五山,该山有《山海经》中所载的“轩辕台”的故址。轩辕台为黄帝所居之台,故轩辕台故址所在的二五山为我中华民族的“圣地”。今兰坪县金顶镇及啦井镇境内的批江西源挂登河流域为古轩辕国地。古轩辕国国邑位于今金顶街(原名文兴街)的西南角处(二五山之南)。黄帝为轩辕国人,又居于轩辕台,故其名为轩辕黄帝。

黄帝是炎帝所生九子或九夷,《洛书》载:“人皇始出,继地皇之后,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为九囿,人皇居中州,制八辅。”故黄帝与炎帝战不可信,因为他俩是父子关系。“黄帝战蚩尤,是黄帝时代的一重大事件。此事件在《山海经》中的记载确实有神话性。《山海经·大荒南经》说: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蚩尤是被擒杀的”。

《滇西与神州》载:黄帝又名帝俊、帝喾。他继炎帝(又名帝尧)而为帝。他在当时有着至高无上的显赫地位和极大的权威,是一位伟大的王,同时他又具有天神性。粗略统计,黄帝生子三十一,女十三。黄帝的子孙后嗣,多是我国远古时代一些开国之君及夏、商、蜀、周、秦等朝代的始祖,并成为我国历史上所形成的相当数量民族的祖先。黄帝的子孙后嗣还有许多重要的发明,为早期的中国文明奠定了基础。

《神州的发现》载:“云南省弥渡县寅街乡境内的景东坡,是《山海经》中的狄山(汤山、岳山)。该山是帝尧(即炎帝)和帝喾(即帝俊、黄帝)的葬地。”“五帝为我国历史黎明时期的五位君王。其实五帝时代本无所谓三皇五帝,三皇五帝之说起于周末及秦汉之际。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依《世本》《大戴礼》,以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此外还有两种不同的五帝说法,此处置而不论。”

《史记·五帝本记》中的五帝,其人选及排列顺序很有问题,不足为信。从对《山海经》的研究可知,五帝应为炎帝、黄帝、丹朱、舜、颛顼五帝,应按如此顺序排列才对。

大禹治水大约在颛顼时代。由《山海经·海外北经·大荒北经》得知,大禹治水是治今日中甸、丽江二县间虎跳峡上口以上约100千米长的金沙江(五帝时代称河或河水,为《山海经》中的二河水之一)河段。他在治水时,于河岸边修筑了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每帝二台、四帝共八台)。古人迷信,以为修建出这些台来,有如旧社会黄河、长江大堤上的镇水铁牛,就可以镇住洪水。不难看出,诸帝之台是为已经死去的先王而筑,在世的帝王则不筑。大禹治水是在颛顼帝时代,故没筑帝颛顼台。

《山海经》中,既有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又有帝尧、帝喾、帝丹朱、帝舜的葬地,显然他们是实有其人,是历史人物;《山海经》中又有炎帝、黄帝、帝俊、帝鸿、帝江,他们也是实有其人,却有他们的台及他们的葬地。这的确使人感到有些不可理解。仔细研究则发现:原来炎帝就是帝尧,黄帝和帝俊就是帝喾,帝鸿或帝江就是帝丹朱,如此而已。帝俊之子帝鸿或帝江(黄帝或帝喾)之子;帝舜是帝丹朱长子、黄帝之孙。帝颛顼则为黄帝曾孙;大禹亦为黄帝之曾孙,他们和颛顼帝为堂兄弟。大禹晚生于颛顼,他是继颛顼为帝的,不在五帝之列。《山海经》始作于大禹末年,此时的颛顼早已死去,所以该书中没有颛顼的葬地。颛顼的葬地在今日丽江境内的大具乡大具坝中。大禹治水时所筑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这一众帝之台的排列顺序,实为我们提供了五帝之中前四帝的正确人选及其顺序。

“《史记·五帝本纪》中,黄帝列为五帝之首,而炎帝则未能列入;实为黄帝之曾孙的颛顼,则变成了黄帝之孙,而被列为五帝的第二位,而帝丹朱则被取消了(他被说成是尧的不肖子);实为与黄帝为一人的帝喾,则变成了黄帝的曾孙,而被列为五帝中的第四位;为黄帝之孙的舜,则变成了黄帝的第八世孙,而继尧的黄帝被列为五帝中的第五位。由此可见,《史记·五帝本纪》中的五帝的人选及排列顺序与《山海经》出入极大。”

“实为黄帝曾孙,而与颛顼为堂兄弟的禹,则变成了颛顼之孙。禹本是继颛顼而立的,却变成了继舜而立;舜本是继丹朱而立的,却变成了继尧而立。历史上所传的尧禅舜,舜禅禹的说法是根本不存在的,这种所谓禹贡的胜举实出自战国时人的一种想象。”

在五帝时期,虎跳峡上口以上约10千米处的金沙江江面要比今天宽得多,由于这段江面较宽,犹如湖泊的形状,当时被称之为大泽。五帝时代的金沙江名为河或河水,显然这大泽是河或河水的一部分。

“五帝之前的若干年中,古大泽东岸(在今天的丽江县龙蟠乡境内的山坡),由于岩体结构疏松,常有许多石头散落于大泽中,日子长了,越积越多,所以称为积石,积到一定程度,古大泽所在之处的河或河水,水流就不那么通畅了。”“到了颛顼帝的时代,由于积石太多而河水又是一条巨流,当洪水爆发时,今天的石鼓街(位于著名的长江第一弯顶端之南)上下一带的许多块滨洪滩地(均为良田沃土)被水淹没。此时鲧(即黄帝之孙)用肥沃的泥土去填塞河水,而洪水并未能被制住。于是颛顼帝便派炎帝的玄孙,黄帝的曾孙祝融杀了鲧。(www.daowen.com)

“鲧的儿子禹大约30岁的时候受颛顼帝之命领导人民继续治水。他吸取了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导(即疏通)的办法把阻塞水流的积石搬走,于是流水畅通,水位下降,终于使水患解除,治水成功。由于禹治水有伟大的功绩,所以后人称他大禹,表示赞美。后来大禹继颛顼为帝。今天虎跳峡沿岸一带之山因其上流紧靠大禹导的积石,故该山名为禹导的积石之山。”

“大禹治水之后,大约在商代,古大泽的东岸发生了大规模的山体滑坡(可能不止一次),结果部分河水河道被埋没,大泽从此消失了。我们今天从虎跳峡上口丽江县龙蟠乡所属的龙蟠、新联及鲁南三行政村境内约10千米的滨江地带可以看出滑坡的痕迹。”

“大禹只是治了今天的金沙江虎跳峡上口以上约100千米长的河道,而且仅仅是治了一次。而战国时的地理书(即《禹贡》)对大禹治水一事却作了脱离实际的、极大的夸张,说他治理了今天的黄河、长江、淮河、渭水及汉水等等大江大河,这当然是不可信的,是神话。因为那时不可能有那样的物质力量。”

“在今天看来,大禹治水仍是一项了不起的大工程,这只要到实地去考察一下就知道了。禹确是一位治水专家,一位水利工程师,一位伟人,他的治水事迹,名垂青史。”

“三王三皇五帝九族三十一子三苗四夷”出生地均在九江河流域。而“蒙苴眉人皇轩辕黄帝或帝喾或帝俊”出生地在滇西北怒江州兰坪县境昆仑洞。这一点扶永发先生已作全面客观的论证。轩辕黄帝在兰坪县金顶镇建立轩辕国。轩辕黄帝所生长子昌意,因德劣而降居若水(即雅砻江)。据《大戴礼系》《水经注·若水》和《云南备征志》等史书载:“若水沿流问关蜀土,黄帝长子昌意,德劣不足绍承大位,降居若水(即雅砻江),娶蜀山氏女,生颛顼于若水之野(因原远史尚书等的有误,把颛顼说成昌意之子,实为昌意之长孙,韩流之长子,黄帝之长曾孙)。”《云南备征志·卷十一滇考》载:“考滇事者当然自庄蹻始说者谓神农地过日月之表,颛顼生于若水(即雅砻江),禹导黑水(远古史所载的黑水即今日的金沙江)。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志》载:“大禹出生在汶川县飞沙关石纽山瓠儿坪。”《搜神记·卷十六》载:“昔颛顼氏有三子,死而为疟鬼:一居江水,为瘪鬼;一居若水(即雅砻江),为魍魉鬼;一居人宫室,善骜人小儿,为小鬼。於是正岁命方相氏,帅肆傩以驱疫鬼。”上述诸史载黄帝长子昌意降居雅砻江,其长孙颛顼生于雅砻江。雅砻江发源于蜀甘孜州石渠县北境,巴颜喀拉山南部,与金沙江同流向,流入甘孜州和凉山州,全程均在蜀土,至渡口市与金沙江汇合。这与扶永发先生著《滇西与神州》中所载五帝和大禹治水之江的地理方位完全相符。

至于黄帝出生年代,据刘大白先生所编《五十年代中国历史年考》中载:“神农让位于轩辕黄帝是在公元前3081年,其在位219年,时间相当于马厂垣文化末期,接近辛店文化时期。”这记一载表明,轩辕黄帝继承其父神农的时间是在公元前3081年,在位219年。刘大白先生对神农让位于轩辕黄帝的年份与在位时间均描述得一清二楚。古夷人嫡裔“三王三皇五帝九族三十一子三苗四夷”均有其人其事的夷人远古创世始祖。他是食五彀之人,不是食气者即神明而长寿的人,所以他是人不是神。神农让位于黄帝是在公元前3081年,若黄帝继位时年45岁,那黄帝出生于公元前3126年,在位219年,卒于公元前2862年,享年264岁。这一记载真是极大的夸张,其结果是过于神化,否定有其人。

根据“桑仔俄”38世孙,“焚苴柢天皇伏轩”35世孙,“柢蒙苴地皇帝神农”34世孙,“蒙苴眉人皇轩辕”33世孙,“苴眉契卢或少吴”32世孙,古蜀国十二世皇帝“笃孟或盘瓠”所娶长房孔君宜之女(即骆明长子大宗族长子宗支宗子夏王朝蒙古族始祖孔甲之祖裔家女),曰孟堵,所生长子曰“孟孔孔”长子大宗族长子宗支宗子“爨氐氏由爨龙颜”至“爨崇道”(即爨氏嫡裔在元以前就更爨姓为孔姓、杨姓、吴姓、何姓、赵姓、包姓等),目前姓孔、姓杨为多。根据该长子大宗族《点祖祭文》“几朵爨氐濮”,“几朵”为“太阳”,所以少数为“阳”姓。“孟孔孔”长子大宗族长子宗支宗子爨氐氏在六祖分支时,比其他五大宗族长子宗支多传两代人,即“世苴、几朵”其史在公元前1940年前后,传至今应传“桑仔俄”170世左右,依该宗支170世左右。又根据“孔氏年岁率差”,可求夷人远古创世始祖“桑仔俄”的大约出生年代。设Aa为大约出生年代,A1为公元前总代数,X2为公元前“孔氏年岁率差”,B1为公元后总代数,B2为公元后,求“孔氏年岁率差”。已知A1=108代人,X2=34年/代,B1=62.5代人,B2=32年/代,求出夷人远古创始祖“桑仔俄”大约出生年代为Aa=(Af×2)+(B1 B2)=(108×34)+(62.5×32):3638年+2000年=5638年,所以夷人远古创世始祖“桑仔俄”出生年代至公元2000年止,整部5638年的文明史。由此推知,其曾孙“焚苴柢天皇伏轩”出生于公元前3604年前后,其五世孙“柢蒙苴地皇神农”出生于公元前3468年前后,其六世孙“蒙苴眉人皇轩辕”出生于公元前3570年前后。继承父“柢蒙苴地皇神农”的王位时,年45岁,若在位55年,享年100岁,所以“蒙苴眉人皇轩辕”逝世于公元前3470年前后。他从兰坪县金顶镇迁都至楚雄,《洛书》载:“人皇居中州,制八辅。”他父子二人逝世后葬于云南省弥渡县境内,这才是真正的圣祖人皇之墓所葬地。其余均为“三王三皇五帝九族三十一子三苗四夷”嫡裔,向北迁居,这就是为了纪念缅怀圣祖而在陕西桥山有黄帝墓之原因。而真正的黄帝墓在弥渡县境内,当地人说黄帝死后有神乎其神的传说,“四面八方的蚂蚁前来垒土成包后,上数亿蚂蚁才离去”。“蒙苴眉人皇轩辕”,其上六世始祖“桑仔俄”,下至三大长曾孙“颛顼、夏禹、佐道古”,均出生在九江河流域的广阔空间。

再看看刘大白先生所编的《五十年代中国历史考》:“神农让位于轩辕黄帝是在纪元前的3081年,在位219年,其时间相当于马厂文化,接近辛店文化时期。”依此推知,若轩辕黄帝即位时年45岁,则轩辕黄帝出生在公元前3126年,在位219年,卒于公元前2862年,享年264岁。这时将“蒙苴眉人皇轩辕黄帝或帝喾或帝俊”加以神化,其目的在于否定有其人,而作神化性的夸张。这对“三王三皇五帝九族三十一子三苗四夷”远古创世始祖嫡裔,追溯其远古创世始祖,蒙上了神秘色彩。

元封元年(前110年),西汉刘氏武帝北巡溯方(其地在内蒙古临河市所在地以南),祭轩辕黄帝墓于陕西省黄陵县桥山,其史与“蒙苴眉人皇轩辕”逝世相距3360年之久。在远古时代,因为生产工具简陋,没有条件石刻立碑,仅以土坟一堆,来认定是轩辕黄帝墓,所以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的轩辕黄帝墓是其嫡裔,由滇西前三危地迁居后三危地(即甘敦煌)和敦煌以东等地后,为了缅怀其圣祖而移称的。其实轩辕黄帝根本没有到过西北,而生在滇西北兰坪县金顶镇,死在中州,葬在云南弥渡县寅街乡境内的景东坡山海经中的狄山(汤山、岳山)。该山是帝尧(即炎帝)和帝喾(即帝俊、黄帝)的葬地。而其三大长子“昌意、契卢或少吴、后稷”等嫡裔迁至西北后,为了缅怀其祖而移称的。以《神州的发现》为据,远古时的古三危地在云南省云龙县西五里日三崇山(崇拜三皇而有三崇山即焚苴柢天皇伏轩,柢蒙苴地皇放轩,蒙苴眉人皇轩辕)即古后三危山。其后“三王三皇五帝九族三十一子三苗四夷”嫡裔由滇西中州或中囿或中国地迁到甘敦煌等后,为了缅怀其祖,把原来居住过的源古后三危山一名移称甘敦煌一山之名为“古后三危山”。从此黄帝嫡裔四大长子“昌意、契卢、后稷、骆明”裔进入西北大草原地。如,至今云南省陆良县境内“孟孔孔”嫡裔“爨氐氏”长子大宗族或大宗支或大姓或大鬼主“爨濮”裔“爨龙颜”,是蒙苴眉人皇轩辕黄帝或帝喾或帝俊117代左右,是南朝刘宋时代的人,在南朝刘宋大明二年(458年),爨龙颜立石刻墓碑于陆良县境,其裔宗支名“几朵爨氐濮”中的“几朵”译为杨姓,现为居云南省邱北县、砚山县、文山县等地的杨氏。该墓距今仅1542年的历史,但有不少字已经看不清了。由此可知,汉武帝在元封元年(前110年)北巡溯方后,祭黄帝墓于陕西桥山是后人因为需要而臆造的。

至于轩辕黄帝出生在山东省兖州曲阜县东北六里处“寿丘”的一片高地之原,因为鲁之孔氏远古创世始祖是“蒙苴眉人皇轩辕”娶六房生三十一子中六大长子之一,是所娶次房“简狄或基的”所生长子“苴眉契或契卢或少吴”,是商王朝、大西南夷、豫之古宋国,鲁之孔氏和契丹人等的共同创世始祖,又是三苗之一。三苗即昌意、契卢、后稷,史称“三苗”。三苗是夏商蜀周秦春秋五霸与古夜郎国、古滇国和战国七雄等君王族之三大始祖。而鲁之孔氏是契卢裔长子大宗族长子宗支宗子“孔孔濮或阿孔濮”之后,是白马国王之嫡裔。商末并白马国,其国王裔随商。《史记·周本纪第四》载:“武王病,天下未集,群公惧,穆卜,周公乃祓斋,自为质,欲代武王,武王有瘳。后而崩,太子诵代立,是为成王。”“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权,蔡叔,(武王子)群弟疑周公(武王胞弟),与武庚(即商纣王之子)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权,放蔡叔,以微子(即商纣王同父兄)开代殷后,国于宋。颇收殷余民以封武王少弟,封为卫康叔。晋唐叔得嘉谷,献之成王,成王以归周公于兵所,周公受禾东土,鲁天子之命。”

《史记·宋微子世家第八》载:“宋殇公九年(前711年)。大司马孔父嘉妻好,出,道遇太宰华督,督说,目而观之。督利孔父妻,乃使人宣言国中曰:殇公即十年耳,而十一战,民苦不堪,皆孔父为之,我且杀孔父以宁民。是岁,鲁杀其君隐公。”“十年(前710年),华督攻杀孔父,取其妻。殇父怒,遂杀殇公,而迎穆公子郑而立,是为庄公。”

孔氏《宗谱》载:“乃以自为孔氏,孔父罹华督之难,其子为木金父,木金父生军夷父或作祈父,其子防叔畏华氏之逼而奔鲁,故孔氏为鲁人。”

孔子书《论语》子罕篇第十四:“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大意是,孔圣人所说的“九夷”是“柢蒙苴地皇神农”居地的滇西、藏南、川西南、缅东等地的七江流域,其娶西王母和听饫,生九子三女。九子,史称“九夷或九色夷”。九夷是至今十亿人以上的远古创世始祖。孔子是长夷“蒙苴眉人皇轩辕”嫡裔的一支。孔子想回到九夷所居住的地方,是指滇、川、藏等地或是北来夷濮族居住的大西南。孔子想回九夷居住,旁人说:“那地方简陋,怎么居住?”孔子又说:“君子去住,就不简陋了。”

鲁之孔氏大学者,对大西南夷或北来夷濮族或古蜀国君王族史,颇有研究和关注。孔安国《传》载:“羌在西、蜀、叟、雾;微在巴、蜀、卢;彭在西北庸;濮在江汉之南。”孔颖达在《正义》中说:“此八国皆西南夷也。”(即此八国是北来夷濮族六祖裔在大西南广阔地区建立的国家,有古蜀国、古白马国、古徙都国、古楚国、古巴国、古冉驼国、古邛都国、古律都国。据《华阳国志》载“七国称王,蜀国杜宇称帝”,指的是这八国,它们都在江汉之南)孔晁在《注》中说:“卜人(濮人),西南之蛮。”孔颖达在《疏》中说:“叟者,蜀夷之别名。”鲁之孔氏裔数位大学者,对北来夷濮族的族属和居住方位颇有研究,并十分准确。北来夷濮族商初(前2720年前后),古商国十一世君王远祖“仲碧或仲碧额与仲的或仲丁”在西北后三危地主持做第三次祖灵朝拜之际,却长子“仲碧或朵碧额”分治辖大西南巴蜀来,建立古蜀国。鲁之孔氏始祖属于该长子宗支裔的一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