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据研究目的与意义选题
研究目的指“研究者从事某项研究的动机、原因和期望”[5]。研究目的因研究者个人生活背景、所属团体以及研究问题不同而有所不同。研究意义指“研究结果对有关人员、事情或社会机构的作用”[6]。根据研究目的,毕业论文可以分为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三类。描述性研究的目的是系统了解某一科学现象的状况及发展过程,通过对其科学发展现状的准确、全面描述,解答“是什么”的问题。解释性研究则试图对科学发展现象作出普遍因果解释,以解答“为什么”的问题。探索性研究是对某一课题或某一现象进行初步了解,既可以作为一项独立研究,又可以为进一步周密深入研究做准备。换言之,探索性研究的目的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则是解答问题;描述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事先没有明确的理论假设,一般都从观察入手了解和说明研究问题,而解释性研究则要求事先提出一些明确的研究假设,主要运用假设检验逻辑构成相关模型或因果模型。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要紧密结合学前教育专业需求实际,难度和工作量要适当,要体现出学前教育专业综合训练的具体要求,选择自己熟悉并热衷的领域。需要认真思考:“我进行这项研究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我对这项研究如此感兴趣?我希望通过这个研究获得什么结果?这个研究将对社会、对别人、对我自己有什么影响?为什么我对这项研究的结果如此关心?这项研究的内容与目的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一定内在的逻辑相关性?此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是否有可能达到我的目的?”[7]选题前应该认真对那些有可能促成自己从事此项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进行深入反思。选题实行学生自选与指导教师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鼓励和提倡优秀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生也可根据兴趣或前期实验、教育实习项目成果自行选题。
(二)根据研究类型选题
从毕业论文类型和研究领域角度可以将选题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三类。这三类研究本身价值有所不同,各有不同特点和作用,但又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依据和指导;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又是对基础研究的验证、丰富和发展。基础研究是否科学,是否具有真理性,需要在实践中加以验证;通过应用、开发研究可以对基础理论加以鉴别、选择。基础理论也正是通过应用、开发研究而不断发展、逐渐完善的。
1.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旨在建立和发展理论体系,以系统阐述并检验各种假说、原理、法则为最终目标。基础研究往往先有某种设想或假说,然后找出其本质规律予以确立和验证。其成果一般表现为发现新领域、新规律,提出新学说、新理论和新观点。基础研究重在学术理论价值。
2.应用研究
应用研究是运用理论知识,探寻有实用价值的新知识、新途径和新措施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即如何把科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方法和手段,使科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衔接,是联结理论和教育、教学实际的中间环节和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应用认知学派的基础理论研究提出教育目标的分类方法,建立了应用模型。凡是与教育现实需要联系紧密的专题研究,如幼儿园管理体制研究、幼儿园课程开发与教学策略研究、幼儿园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研究、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研究等,都属于应用研究。应用研究重在社会实践价值。
3.开发研究
开发研究是以明确、具体的技术形式使研究成果得以推广,直接应用于实践的研究。例如有关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成果的推广研究就属于开发研究范畴。与应用研究相比,开发研究探求理论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形式和途径,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在实践中的可行性、适用性研究。从一定意义上说,开发研究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展开知识,是将研究成果与经验加以推广和普及。科研成果价值只有通过开发研究,才能得以真正实现。开发研究重在经济价值。
(三)根据研究实力确立选题
在选题前,应确定主攻方向,明确专业目标,了解自己的研究实力,选择力所能及的选题。选题要综合考虑个人能力、研究时间、本人精力、占有资料等实际情况。研究实力分绝对实力和相对实力两种。绝对实力由学生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研究经验等构成。相对实力则是学生与同一领域的其他学生实力比较而得出的判断和结论。
学生的研究实力可概述如下:
1.知识结构
以教育学专业的学生为例。美国教育学家舒尔曼(Lee Shulman)认为,教育学研究者应具有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关于学生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环境知识、教育政治和社会背景知识等。中国的一些心理学家认为,研究者需要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研究者所具有的特定学科知识,达到某种水平即可。实践性知识是研究者在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情景知识及其相关知识,例如有教师背景的研究生,会受到个人教学经历的影响。条件性知识是研究者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具有与本体性知识同等重要的意义。此外,学生还必须具有语文、外语、数学、统计等知识,以及扎实的教育哲学功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和科学史知识。科学发展史表明,具有宽广理论水平和掌握多种专业知识水平的“通才”最容易取得成果。
2.智能结构
研究者应具备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所构成的智力结构;应有自学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实际动手的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创造能力及写作能力等构成的复合型研究能力结构。智能结构和知识结构分层次、按比例协调发展,形成完整的、动态的、开放的、可自动调节转换的系统,从而为学生完成毕业学位论文及其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3.科学研究经验(www.daowen.com)
研究者的学术经历及经验积累,体现为研究的前瞻性和超前性上,从中可看出研究者是否有较高的研究素养。学位论文是按照不同专业进行专题研究,发掘别人未曾发现的材料,得出别人尚未得出的结论,仅靠写作水平远远不够。对于本科学生来说,学位论文是本科学习阶段的最后一环,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践掌握科研方法,既是对前一阶段学习的检验,又是为将来从事教育科研做经验准备。
(四)根据“小题大做”原则选题
学位论文选题有大小、广狭之分。著名学者胡适主张从小题目做起。他说:“题目越小越好,在小题大做上可以得到训练。千万不可做大题目。”毕业论文写作,宜小题大做,忌讳大题小做。从小的口子切入,然后小中见大;努力做到“小题大作”“量力而行”和“以小见大”。王力先生也是这个主张,他在《谈谈写论文》一文里提出:“论文选题范围不宜太大。范围大了,一定讲得不深入,不透彻。”强调应该写小题目,不要搞大题目。小题目反而能写出大文章,大题目倒容易写得肤浅,没有价值。学生通常易犯“大题小做”的毛病,究其原因,是“大题小做”容易凑数,而“小题大做”难做,比如《论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谈幼儿园文化建设》等宏大宽泛的选题。初入科研之道的学生应培养刻苦钻研的学术作风,从“小题大做”培养起,脚踏实地,勤学苦练,分分毫毫沙成洲,砖砖瓦瓦盖成楼。只要研究深入,小题也能提出新见解,提供新思路,采用新方法,小题也可能产生大的学术影响。
(五)根据问题时效性和应用空间选题
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对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不断提出新的挑战,需要高度关注论文选题的现实价值和社会效益,回答和解决与千百万民众利益息息相关的现实生活或学前教育研究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深入实践,广做调研,聚焦迫切需要回答并解决的问题。也可结合地方特色选题,解决当地特殊问题,了解本地文化特色、学前教育特殊政策及不同的学前教育价值观念,比如少数民族地区园本课程开发研究等,对于丰富总体研究成果、推动全局发展有重要意义。根据选题时效性和应用空间大小等标准选择具有扩展性的课题。选题可以分为下列四种状态。
1.无效状态
无效状态是指那些已经被研究透了、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不可能有所创造和发现的选题,如同一座废弃的金矿遗址,不再有研究价值。
2.潮尾状态
潮尾状态指那些即将落伍、被人遗忘的选题,也许还有少量内容尚未被发现,但对刚入门的学生来说,研究它会困难重重,往往徒劳无益、无功而返。
3.热门状态
热门状态指目前最受关注的研究热点和焦点,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研究者趋之若鹜。对这类题目,选题策略是要找到热门中的“冷点”进行攻关研究,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追求“短平快”。结合当下受到普遍关注的学前教育热点问题或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促进和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选题能否急社会民生之所急,适应学前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领域之所需,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学前教育学人的学术良知和学术敏锐度。
4.冷门状态
冷门状态是指在目前研究中被忽略和尘封的题目。这类选题研究资料稀缺,研究难度较大,对研究者素养要求较高。对这类题目的研究应以审慎、严谨、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进行研究,以质量和价值取胜。
(六)根据学术价值和学科发展趋势选题
有学术价值的选题是指在学科领域中具有理论性、新颖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选题。初次撰写论文的学生,如果能有新发现、新创造和新突破,一鸣惊人,脱颖而出,当然是难得人才。但一般来说,只要做到某一方面,就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例如:利用已有理论解决某一问题,得出新结果;利用其他学科领域方法来解决本学科问题;发掘、利用新资料,充实或修正本学科内容;选择那些将要成为热门的冷门,从而形成研究优势。这就要求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富于创造,勇于发前人所未发。亦可尝试从新角度去论述旧话题,选题时只要把握住老论题的新意义即可,许多选题是古老而又常新的。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及其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哲学家培根的话亦很能证明选题的关键性:“如果目标本身没有摆对,就不可能把路跑对。跛足而不迷路却能赶过虽健步如飞却误入歧途的人。如果一个人走弯路,越是跑得快,那么就会越加迷失得厉害。”选题恰当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是毕业论文研究的战略起点,而且直接决定毕业论文的全局成败。
(七)根据自身特长与兴趣选题
注意扬长避短,选择难易适中、符合自己实际能力的选题。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特长是指在科研方面所具有的优点,如有的人擅长思辨,有的人知识广博,有的人善于考证。学生可以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根据自己的特长选题,扬长避短,这是能否选好恰当的题目,使研究取得成果的前提条件之一。选题应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不可好高骛远,试图初出茅庐就一举成名。研究方法通常以行动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等自己能驾驭的研究方法为主,选择符合自己能力与特长的选题,就可以驾轻就熟,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扬长避短不等于片面发展,在发挥特长的同时,还应注意博采众长、补己之短。如果长期困守一隅、故步自封,将使毕业论文研究的路途越走越窄,优势也可能变为劣势。
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喜好的情绪和心理指向。这里的兴趣,是指对某一论题有一定认识,并对之产生研究欲望。科研是艰苦的劳动,十分枯燥和单调。只有对自己的选题具有浓厚兴趣,并且随着科研进程而不断加深,才可能不畏艰难,探寻到底。如果对自己的选题没有兴趣,难以有持久动力。一个人如果对某项研究有强烈的兴趣,可发挥其80%~90%的能力。选题与自身兴趣和未来发展愿景相结合,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术研究热情,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研究工作中,能极大地提高毕业论文工作效率,也能使学生在遭遇研究挫折时锲而不舍。兴趣引起热情,热情导致成果。研究兴趣可产生于选题前、选题中或选题后。如果确定选题前就已经对某个论题产生兴趣,证明该学生对论题有一定认识,并已对之产生研究欲望,可能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下去。如果选题过程中,经过涉猎有关学科的研究信息,开始对某个方向产生兴趣,也可以作为选题线索。如果对选题兴趣索然,可以在深入研究之后逐步产生兴趣;假如越研究越索然无味,就应该当机立断更换论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