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德国经济崛起与马克升值压力回顾与研究

德国经济崛起与马克升值压力回顾与研究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1年“尼克松冲击”后,面对美元大幅贬值,为避免通胀,德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马克升值压力自此开始释放。图6-5马克兑美元汇率走势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年鉴通过回顾日本、德国经济崛起与日元、马克升值压力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存在以下四个鲜明特征:第一,相关性。日德相对于美国经济实力增长引致日元和马克升值。

德国经济崛起与马克升值压力回顾与研究

1.德国经济崛起回顾

从GNP增长率看,1961—1971年,德国为4.2%,超过美国的3.6%。1971—1981年,德国与美国持平,同为2.5%。然而,1981—1985年,德国仅为1.2%,低于美国的2.4%;从劳动生产率看,1961—1971年,德国为5.5%,高于美国同期的2.9%,而这也与在此期间德国经济稳定发展,国际收支顺差,并与1971年外汇储备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情况相符;从劳动生产率来看,1973—1980年以及1981—1985年,德国分别为4.0%和3.9%,高于美国同期的1.6%和3.7%;从通胀率来看,1961—1971年,德国为2.8%,与美国同期持平。从1971—1980以及1981—1985年,德国平均通胀率有所上升,分别为4.9%和3.8%,但仍低于同期美国的8.5%和5.3%;从失业率来看,1961—1971年,德国失业率仅为0.8%,远低于美国同期的4.8%。1973—1980年以及1981—1985年,失业率有所上升,分别为2.9%和7.1%,但仍比美国同期的6.6%和8.3%要低(见表6-1)。

2.马克升值压力回顾

1949—1960年,马克与美元汇率一直维持在4.2∶1。1969年德国政府主动将马克与美元汇率调整到3.66∶1,但仍没有完全反映德国经济日益强大的现实。为了维持马克与美元的汇率稳定,德意志银行大量购入美元,从而导致外汇储备快速增加,基础货币(Base Money)大量投放,并直接威胁德国物价稳定。1971年“尼克松冲击”后,面对美元大幅贬值,为避免通胀,德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马克升值压力自此开始释放。总体来看,马克升值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4—1979年,马克兑美元汇率保持了升值态势,从2.59∶1跌至1.83∶1;第二阶段是1985年,“广场协议”签署达成了包括马克在内的世界主要货币兑美元上调,加上德国经济实力回升,马克兑美元汇率迎来了持续升值,从1985年的2.94∶1跌至1995年的1.43∶1(见图6-5)。(www.daowen.com)

图6-5 马克兑美元汇率走势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金融统计年鉴

通过回顾日本、德国经济崛起与日元、马克升值压力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存在以下四个鲜明特征:第一,相关性。日德相对于美国经济实力增长引致日元和马克升值。第二,滞后性。日元和马克快速升值阶段与日本和德国高速经济增长时期并不完全同步,前者存在一定的时滞性。第三,阶段性。本币升值并非贯穿于一国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而是主要发生在起飞到成熟或者经济破坏后的重建阶段。第四,诱发性。日元升值虽然不是日本经济泡沫破灭的“元凶”,但日本政策应对失误导致“失去的十年(The Lost Decade)”,还是与此有关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