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数字技术服务的全面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中图书馆采编业务的建设

数字技术服务的全面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中图书馆采编业务的建设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天候的数字文化资源服务体系,无疑为广州的文化强市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上海市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取得了突破,2016年3月,“文化上海云”APP正式上线,已成为国内首个实现省级区域全覆盖的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并对全市400余家各级各类文化机构的信息进行了全面整合。

数字技术服务的全面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中图书馆采编业务的建设

图书馆数字服务早已司空见惯,既有书刊数据库专利数据库等文字资源服务,又有影像、视频、音频等声像资源服务,还有交互、及时、动态的在线数字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规定:“国家统筹规划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建设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库,实现基层网络服务共建共享”“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数字化和网络建设,提高数字化和网络服务能力”。政府应当依据法律规定统筹规划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既要建立海量分布式的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又要打造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平台。国家数字文化网坚持“共享先进科技,助力文化民生”的理念,其中“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主站”集成了“资源平台”“专题活动”“数字学习港”“文化共享大讲堂”“文化共享超市”等公共文化资源,打造了一个内容相当丰富的数字资源服务平台。譬如,该服务体系中的“资源平台”,就涉及经典剧场、文化共享大讲堂、放映大厅、文化专题、阳光少年、书香园地、进城务工、快乐生活农业天地、民族语文、农贸行情、群众资源共12大类文化资源;而“数字学习港”开启了“自主学习”与“集中学习”模式,学习资源包括专题学习、时事学习、政策法规、基础服务、重大项目、信息技术、网站制作、数字资源、特色应用、文化艺术、其他学习共11大栏目。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涉及各个层面的数字服务,诸如开通了移动数字图书馆、少儿数字图书馆、盲人数字图书馆、残疾人数字图书馆、电视图书馆以及政府公开信息平台等6大类型的特色服务。该推广工程设置了呼叫中心、科技查新、虚拟咨询台、馆际互借、文献提供、论文收引、科技咨询、社科咨询、检索证明、翻译服务等服务项目,其服务类别涉及数字资源、在线展览、视听空间、馆藏精粹、古迹寻踪、经典分享等。这些全国性的数字资源共享平台为国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条件,但数字服务资源的宣传、选择、推广、整理与利用需要图书馆等服务终端的积极参与。

除了全国性的数字资源共享平台之外,各省市地方政府部门也在积极规划、建设与推广数字文化共享服务。文化民生是居民安家乐业的重要保障,文化幸福是居民幸福指数的衡量指标。2011年初,《广州建设文化强市培育世界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2020年)》要求“重点推进主要街区普及24小时自助图书馆、流动图书馆建设,全市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全天候的数字文化资源服务体系,无疑为广州的文化强市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宁波市的一部分图书馆采用现代化、高标准的网络管理模式,通过宁波市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的合作意向,社区居民只要在宁波文化网上发出借书的电子邮件,市馆就会在48小时内将书送到读者所在社区图书馆并供其借阅。这实际上是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表现形式之一,市民只要借助图书馆与宁波文化网就可以方便地读遍宁波之书。宁波市将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整合到宁波文化网中,促使图书馆服务与公共文化服务相互依托、相得益彰、共同发展。浙江省提出要以数字化提升公共文化供给效能,要求推进数字图书馆等网络文化设施建设,建成公共文化网络展示及应用服务平台。数字化公共文化网络服务平台集成了图、博、文等各类公共资源,必然能够为人们便捷地提供各种数字资源。上海市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取得了突破,2016年3月,“文化上海云”APP正式上线,已成为国内首个实现省级区域全覆盖的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并对全市400余家各级各类文化机构的信息进行了全面整合。随着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手机阅读软件架起了用户与图书馆之间数据传输的桥梁,从而确保用户随时随地阅读图书馆的数字文献。

街道(乡镇)、社区(村)级图书馆(室)如何构建虚拟数字社区,如何开展数字资源服务,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迫切、现实的文化民生议题。一方面,基层公共图书馆应当加强数字化、网络化设施建设,积极充当上级公共文化资源共享网络的服务终端。《乡镇图书馆管理规范(草案)》建议“乡镇图书馆的技术设备应包括电子计算机及相关外部设备、声像视听设备、文献复制设备、自助借还设备及其他设备”,《社区图书馆建设指南(草案)》建议“社区图书馆应根据需要配置若干供业务使用的计算机和供读者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并配置相应的网络设备和相关外围设备、视听及音响控制设备等”。这些基层图书馆管理规范与建设指南若能够得到全面实施,就必然为基层居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基层图书馆还应当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建设,将本地特色化的数字文化资源汇集到上级图书馆乃至全国图书馆服务体系之中,从而为我国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做出自己的贡献。

图书馆应当倾情打造虚拟空间,积极参与公共图书馆体系的数字服务。《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通过总分馆制、图书馆联盟、流动服务、数字远程服务等多种形式延伸图书馆服务”“加强对特定地域、特殊群体的服务”。目前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尚需加强,社区图书馆数字服务能力亦有待提高。截至2018年6月,我国非网民规模为5.88亿,其中城镇非网民占比为37.8%,农村非网民占比62.2%。显然,农村居民上网率仍然偏低,网络信息获取能力有待提升。调查表明,上网技能缺失以及文化水平限制仍是阻碍非网民上网的重要原因,因这两种条件限制的非网民占比分别为49.0%和32.5%(见图6-1)。农村绝大多数非网民同样渴望获得数字服务,只是限于知识水平与硬件设施而不能如愿。因此,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当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基层居民获取数字信息资源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图书馆应提供数字资源与开展培训服务,为基层居民获取数字信息资源提供保障。(www.daowen.com)

图6-1 非网民不上网原因

大中型城市城区普遍寸土寸金,公共文化空间相当紧缺。于是,借助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的支撑,小微图书馆逐渐成了一种时尚选择。这些小微图书馆往往是建在社区、商业区、工业区或车站等人流密集地方的“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不受开馆时间限制,民众可享受自助查询、自助借还、自助预约等服务。当然,广大农村地区不受空间限制,馆舍成本相对低廉,因而价格较贵的自助图书馆并不适宜。此外,伴随网络快速成长的新媒体图书馆也层出不穷,诸如国家图书馆的“国图空间”和“手机图书馆”,杭州图书馆的“数字电视杭图栏目”和“文澜在线移动图书馆”,泰达图书馆的“数字电视图书馆”“移动图书馆”及“微信图书馆”等均很受欢迎。数字资源海量剧增与移动终端持续增长,为图书馆开展虚拟、实时、交互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各级政府应当推进“构建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在线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发展 ‘互联网+’益民服务”,努力创造数字时代图书馆采编服务的新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