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律约束缺失
图书馆法是保障图书馆事业的基本法,立法的目的或意义围绕保障图书馆的经费、加强图书馆的建设、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等方面,是建立与管理图书馆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总依据。图书馆法是调节国家与图书馆之间、图书馆其他组织之间以及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等在图书馆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是国家领导、组织和发展图书馆事业的重要手段,具有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等特点。
虽然在本书第二章已经介绍了关于国内图书馆法律制定的历程,但目前,我国尚没有一部覆盖各级各类图书馆的综合性图书馆法,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来保障图书馆的采编与公共文化融合,直接影响了图书馆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进程。而图书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涉及诸多问题,如资金来源、服务范围界定、服务内容和方式的规范、信息资源的管理、知识产权的保护、服务质量评价,都需要统一的法律、法规提供保障。缺乏统一的指导性法律、法规来规范图书馆的行为,难以为图书馆的运行提供法律保障。
我国的图书馆立法工作尚处于完善过程中,还不能解决实际工作的全部问题,遇到问题找不到法律依据的情况还会存在。由于缺乏法律保障,各部门的作用没有明确,造成了当前建设主体比较混乱,基层图书馆的长效机制、可持续发展问题难以解决。在实践过程中,有很多图书馆曾经开展过社区服务,但因为没有长效的运行管理机制,没有法律的强制性,也没有法律保障资金来源,最后都夭折了。
图书馆为社会提供文化信息服务主要涉及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问题,这不仅涉及信息资源共享的专门法律,也涉及所有与信息领域相关的法律规范。知识产权是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现在我国信息共享不断推进,而知识产权法却不完善,两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当共建共享中涉及侵权问题时,难以运用合法手段妥善处理相关事宜。信息化、数字化使用户检索和传递文献资料更加便捷,但同时违反版权法的案例时有发生。数字图书馆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激化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信息的传播利用两者之间的矛盾。没有知识产权法,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便没有法律保障。知识产权法可以对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起限制和约束作用。
(二)资金保障不足
近些年,国家公共财政对公共服务体系的投入比重逐年增加,政府对图书馆事业日益重视,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增加,但与图书馆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缺口。财政投入的不稳定、不连续,以及地区和级别差异等都影响了图书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程和可持续发展。受经济发展水平、公众信息素养、教育资源不均衡等因素的制约,不同地区的图书馆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经济发达的地区,图书馆获得的经费越多;而经济落后、社会需求较大的地区,图书馆的经费越匮乏,导致提供的服务越有限。图书馆为社会民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建设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人员培训、项目合作等需要大量的专项资金支持。但是由于缺乏法律的强制约束,图书馆拨款并不规范,数额不稳定,加上缺乏监督管理机制,资金的可持续性成为各个地区图书馆面临的问题。资金不足将影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而互不协作、重复建设则导致更大程度的资源浪费,从而使资金更加短缺。
实际情况表明,政府的投入决定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而决策者对图书馆事业的认知和重视则决定着财政对图书馆事业投入的比重。如果领导不重视,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也会由此造成图书馆设施的落后、文献资源缺乏、资源共享理念缺乏和实施的困顿、发展滞后等问题。就图书馆事业总的经费投入来看,虽然逐年呈增加的趋势,但是占国家财政总支出、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支出的比重仍然相对较低。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6322亿元,同比增长0.3%。其中,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3986亿元,同比下降6.1%。公共图书馆的人均购书费也相对较低,文化事业的发展滞后,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另外,吸纳和动员社会力量办图书馆方面力度不足也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长期以来,作为社会公益性机构的图书馆服务供给主体单一,完全依赖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只能被动地以“等、靠、要”来维系。在西方国家,非政府组织是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的主要生产者,但在我国非政府组织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据民政部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我国共有社会组织888517个,其中社会团体372868个,民办非企业单位503391个,基金会8258个,而文化类的民非单位占比不占优势,公共图书馆类的非政府组织更少,而且参与公共图书馆活动也很少,其所起的作用甚微。
而相关调查表明,图书馆在服务地方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资金较为紧张,是阻碍文化服务顺利开展的主要原因。公共图书馆参与地方公共文化建设服务,是一项公益性服务,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但是,任何一种服务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尤其是公益性服务。解决图书馆参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所产生的资金问题是确保服务长期运行的关键所在。因此,图书馆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道路。
(三)人力资源建设薄弱
首先,非专业人员过多。据统计,我国公共图书馆系统,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大约为40%。长期以来,图书馆被认为环境简单、工作清闲,部分工作人员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工作方面能省则省,成为制约图书馆发展的一大障碍。
其次,知识结构比例失调。谢拉曾认为,一个优秀的图书馆员应具备的首要条件是精通自己负责管理的资料,甚至还认为“图书馆事业百分之九十是学科实际知识,百分之十是专业技术,或者说得难听一点,是职业手腕”。这也是美国图书馆学教育以研究生教育为主,坚持从其他专业本科生中招生的理由所在。(www.daowen.com)
我国随着图书馆事业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许多图书馆,大专、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已达到比较大的比例,但是多为单一的图书情报人员,相关学科尤其是一些理工科专业的人员仍然十分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在现代信息社会捕捉信息、处理信息和加工传递信息的能力。
另外,由于图书馆待遇较低,高层次人才外流的现象相当严重,具有博士学位的员工留在公共图书馆工作的较少。
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全球化要求我国图书馆与国际接轨。世界发达国家的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已经很成熟,而我国还未建立,这必然影响我国图书馆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地位,也影响我国图书馆与国外图书馆的交流。图书馆的馆员结构不合理,馆内应结合自身的情况,研究本馆的人员构成,分析人力资源的情况,制定发展规划。很多图书馆存在两难的境遇:一方面图书馆机构效率低下,大部分工作人员长期保持稳定;另一方面图书馆中学历高、能力强、知识结构合理的优秀人才又在不断流失。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在培养、稳定和吸引人才与业绩考核方面缺乏规范缺乏长期规划,没有形成对人员的录用、开发、维持和使用的长效机制。继续教育没有形成制度,馆员的继续教育得不到保障。我们应该意识到图书馆发展的瓶颈和危机是缺乏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1]董秀菊.沈阳地区社区图书馆建设综述[J].图书馆学刊,2010(1):71-73.
[2]范祥中,吴昌合.社区图书馆“图书银行”发展模式初探[J].图书情报工作(增刊),2010(2):53-55,70.
[3]张鹏民.社区图书馆实行多元化的建设模式[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4):44-47.
[4]银瑞芳.公共图书馆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构想[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10):151-152.
[5]侯丽娟.太原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社区图书馆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9):120-123.
[6]中国统计年鉴2016.[2017-05-15].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6/in-dexch.htm.
[7]Library Thing.[2017-08-01].https://www.librarything.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