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机构合作服务模式-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图书馆的采编业务建设

机构合作服务模式-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图书馆的采编业务建设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书馆之间的业务合作由来已久,但早期的合作大多以合作藏书、联合目录和馆际互借等作为主要内容,其目的是节省成本、改进服务,这种合作大多是自发的、松散的、非正式的。这一特殊的图书馆机构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与公共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以及优势互补的一种新型合作模式,可以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形成强大的资源合理。

机构合作服务模式-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图书馆的采编业务建设

(一)各类图书馆联盟合作

图书馆联盟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图书馆以自愿的形式为前提签订书面的合同或协议,以实现共享资源、互惠互利为目的而结成的图书馆合作组织。图书馆之间以联盟形式合作的直接目的是要降低图书馆运行成本、实现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惠互利,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举例来说,高校图书馆与地方公共图书馆联盟合作,通过共享书目信息、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或共享网络信息资源等采编类的服务方式为社会公众服务,是有效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通行做法。

图书馆之间的业务合作由来已久,但早期的合作大多以合作藏书、联合目录和馆际互借等作为主要内容,其目的是节省成本、改进服务,这种合作大多是自发的、松散的、非正式的。图书馆收藏能力的有限性与用户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理念应运而生。资源共建是指联盟各成员馆分工合作、各有侧重地购置文献资源,各成员馆不必重复购买文献资料;资源共享则意味着每个成员馆的读者都可以共享联盟内所有的资源。图书馆联盟的指导理念是“共享资源,互惠互利”,各成员馆能够以最少的经费支出实现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缓解供求矛盾,进而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因为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的背后是互惠共赢经济原理,而且有组织制度作为担保,所以联盟合作自产生以来成为各级各类图书馆参与最普遍的合作方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图书馆联盟的组建提供了更有力的技术支撑,各种图书馆联盟以更紧密的合作方式蓬勃发展。

联盟类型的划分并没有严格的标准,基于不同的划分角度、不同的组建目的及成员馆功能的不同,同一联盟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依据地理区域可以划分为全国性图书馆联盟和区域性图书馆联盟;依据组建单位的系统性质可以划分为系统内图书馆联盟和跨系统图书馆联盟;依据联盟的合作方式可以划分为共建共享式联盟和会员制联盟;依据联盟执行功能可以划分为单一功能的联盟和复合功能的联盟,等等。

1.全国性图书馆联盟和区域性图书馆联盟

全国性图书馆联盟是由国家系统或行业主管部门组织成立的联盟。目前,由教育部支持组建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CADLA)、“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科技部支持组建的“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CDLP)都属于全国性图书馆联盟。国内区域性图书馆联盟的模式主要有三种:跨城市间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服务模式;同省之间的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模式;同一地区校地图书馆社会服务联盟。

区域性图书馆联盟是由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推动形成的,或由地理位置相邻的图书馆联合组成的联盟,其目的是促进地区内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及地区与地区之间图书馆的合作与交流。

区域性图书馆公共服务联盟的科学性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以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为准则。公共服务联盟的基础是采选资源共享,核心是为广大社会公众服务。方式:其一是采用集体采购或租赁方式来减少电子信息资源的采购成本,且共享资源;其二是使资源获取的方式达到最优化,尽可能地降低图书馆的成本、时间和空间。创建的服务项目和操作流程要达到标准化,不仅提供咨询和培训项目,还要进行数字参考服务、设备采购、系统维护等项目。

2.系统内图书馆联盟和跨系统图书馆联盟

公共图书馆、高等学校图书馆、科学与专业图书馆常被称为“图书馆事业的三大支柱”。不同类型的图书馆隶属于不同的行政机构领导和管理。同一系统内的图书馆组成系统内图书馆联盟,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的图书馆组成的联盟为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在系统内图书馆联盟中,由高校图书馆组成的联盟又被称为高校图书馆联盟,由公共图书馆组成的联盟常被称为公共图书馆联盟。

目前,全国性图书馆联盟、区域性图书馆联盟、高校图书馆联盟、公共图书馆联盟和跨系统图书馆联盟都是我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联盟类型。

3.馆企联盟(www.daowen.com)

为了吸引地方性企业,地方图书馆进行特色资源建设并建立特色资源库开发,为地方企业提供技能培训和专业指导。资源库在内容选择和编排方式上,应该以独特的馆藏资源为基础,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具有特色的数据库服务的平台,并且具有信息检索与咨询服务功能。为了实现图书馆的信息组织与采编类服务优化,应有效地利用新技术,并以用户之间相互交流的服务形式去满足企业用户的信息需求。使用移动技术来开通移动图书馆服务,根据企业用户的需求向他们推荐发送移动服务内容,这些用户将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只要有移动通信终端(手机平板电脑等)就可以进行方便灵活的浏览、查询及获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还有各类短信提醒或定制服务的功能;开展一个可以进行双向沟通的参考咨询服务平台,这样企业用户将不受条件限制地进行信息需求咨询。这会使得图书馆更好地进入一种企业用户很广泛的服务信息环境中。

要想为双方带来彼此互利的局面及长期的合作关系,稳定的服务场所、人员、设备和各种信息资源是图书馆的前提条件。这些条件不仅拓宽了图书馆的服务项目、为图书馆带来稳定的信息服务业务和对象,对地方企业来说,也降低了查找信息的时间和成本,带来既稳定又可靠的信息源和合作伙伴。

(二)校地图书馆实体共建模式

实体共建图书馆指地方政府与本地高校为了共享资源,促进利益互惠所开展的共同协商与投资,因地制宜地共同推进建设的图书馆。我们也将其称作校地共建图书馆。这是一种全新的图书馆类型,也是一种图书馆联合体,由政府和高校共同实现全面长久而又密切的合作,坚持共同投资和利用,同时受到共同协议与合同的约束。校地共建图书馆除了拥有高校图书馆的属性之外,还有公共图书馆的属性存在,因此要将学术性及文化性放在同等地位,把教育、信息服务和文化休闲这几项职能放在同等地位。所以校地共建图书馆是满足高校师生以及城市居民文化信息服务需求的公益性机构。这一特殊的图书馆机构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与公共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以及优势互补的一种新型合作模式,可以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形成强大的资源合理。校地共建图书馆当前还处在探索研究的阶段,不过在全面推动文化制度改革,打造社会化文化体系的背景下,该模式一定能够成为彻底突破公共文化资源紧缺问题的关键性模式。

校地共建图书馆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资源共享性。高校和城市共同投资以及商定最终的投资方案,制定统一的图书馆建设规划与政策措施,为图书馆共建共享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与支持。第二,馆舍公共性。馆舍公共性主要体现在馆藏馆设共用,形象地说,就是在一个图书馆前摆放两块牌子,在一个资源库上设置两个服务窗口,图书馆当中的所有信息资源及设施设备都有公共性特征。第三,职能双重性。校地共建图书馆需要履行双重职责,既要扮演好高校图书馆的角色,又要扮演好公共图书馆的角色,除了要给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开展以及广大师生提供必要的服务与支持之外,还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及国家经济的发展建设。第四,服务全面性。校地共建图书馆要成为本地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中心,还需要服务于高校教育科研工作,形成文献情报服务中心。第五,管理科学性。校地共建图书馆在业务和行政管理方面,应把高校放在主要地位,而地方政府则应发挥监督和评估的作用,负责对校地共建图书馆的效益情况进行分析,对其职能履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第六,用人灵活性。在校地共建图书馆当中,落实事业编制和企业合作制,在关键的管理与技术岗位上安排事业编制的工作人员,而在其他的岗位上则坚持企业化用工,落实劳动合同制度。

高校图书馆文献采集量大、信息更新快,设备先进、配置现代化、人才储备水平高,其基本职能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其核心价值就是为师生提供文献资料、前沿信息及进行思想教育的全方位服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也随之转换,社会化服务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职能。国际知名学者Michael Gorman在Our Enduring Values:Librarian Ship in the 21st Century中指出,“社会的服务”是8个图书馆职业核心价值理念之一。但服务对象的狭隘和环境的闭塞及社会支援的不足,限制了高校图书馆的灵活性发展,经费的有限也阻碍了信息和资源的进一步引进。地方公共图书馆主要着眼于地方公众的服务,其服务面广,接触社会各界,更容易得到社会和政府的认可和支持。但是由于其文献采集量低,更新也相对较慢,设备陈旧、人才缺乏,无法为全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前沿服务,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同一地区不同的图书馆各自使用不同的系统,系统间无法互通。另外,各馆各自为政的编目方式和对文献资源的重复采购也是对人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

由此可见,地方政府和高校共建、共享图书馆能够促进高校图书馆和地方公共图书馆良性的健康发展,能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进步,促进知识和信息的共享,消除信息鸿沟和信息的孤岛现象,保证所有读者尤其是弱势群体公平地获取知识和信息,保障其信息权利,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三)援建基层单位模式

近年来,我国社区服务机制不断完善,但社区居民文献信息获取渠道一直有待完善。虽然社区图书馆、文化站等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基本文化服务,但是远远无法满足人们对知识信息需求的增长,严重影响着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

公共图书馆与周边社区图书馆(室)合作,以自己丰富的文献资源支援社区图书馆(室)建设,以“主馆+分馆”模式为当地社区提供文化服务。或者社区提供馆舍,公共图书馆直接设立流动图书馆(室)。流动图书馆是一种将馆内采编的信息资源(包括书籍、报刊或音像资料等)定期地流动到另一个图书馆(或服务点)内,同时也从其他的图书馆中交流该馆的书籍信息资源,以供当地的读者使用的服务模式。有些图书馆文献资源丰富、质量高,对口支援共建社区图书馆(室),既可以为社区人民提供知识服务和精神娱乐,又能够有效节约本地区内图书馆开展公共服务的馆舍和工作人员。目前,这种“主馆+分馆”或社区流动图书馆(室)的服务模式,在帮助居民提高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非常受社区居民欢迎的有效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