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1)经济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知识信息在各行各业创新发展竞争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图书馆中的广泛应用,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们不再满足图书馆提供的纸质文献或简单的一次、二次文献,而是希望图书馆能够提供更为精准的信息和知识服务。对此,许多图书馆需要结合新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提升图书馆采编业务的建设,满足广大用户的知识信息需求。
(2)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部分外来文化以各种形式对我国民众进行侵蚀,一些与主流文化、传统文化不协调甚至相悖的快餐文化、虚拟文化、消极文化在网络和新媒体中流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树立文化自信的战略要求。对此,图书馆在采编时应一方面大力加强传统文化、主流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建立起较强的反映主流文化的文献信息资源系统;另一方面还要充分重视多元文化群体,尤其是过去被忽视了的少数或弱势群体,向社会用户提供高质量文化服务。
(3)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经济迅猛进步、人们生活质量持续上升的背景下,人们对于文化生活和精神的追求变得非常迫切,而在物质生活得到富足之后,人们渴望在精神方面得到良好的享受,实现精神的富足。面对这些不断上升的精神文化需要,发挥图书馆的积极作用,优化图书馆的各项采编业务,能满足读者的内在需求,也能够让他们得到优质满意的服务。
2.我国图书馆事业改革发展的要求
进入21世纪,全社会对图书馆等高层次文化设施的需求增长迅速,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远远跟不上社会需求的增长。首先,总量偏少,我国图书馆的数量还远没有达到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以下简称“国际图联”)每两万人一个图书馆的标准;其次,在有限的图书馆中,还存在着东部多、西部少、城市多、农村少的失衡状况,给一些急需知识服务的用户造成了不便;最后,从行业状况看,公共图书馆虽然数量较多,但其整体的文献资源和服务水平不如高校图书馆。许多地方除了省级图书馆外,其他公共图书馆很难与本省的高校图书馆相抗衡。
因为当前我国在图书馆事业发展过程当中,整体的体制设置是多元等级结构,各个系统之间存在着彼此分割而又各自为政的情况,哪怕是处在同样一个系统中,也没有建立起全面有效的领导体制,最终造成不同类型的图书馆长时间各自为政,在资源建设方面仍然使用的是传统的工作方法,固守小而全或大而全的工作原则,无法有效促进资源共享共建的推广与落实。要想真正意义上解决这样的难题,必须从体制改革和体制创新方面入手,因此国家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提出改革文化体制的战略。这一战略给图书馆管理和建设工作,尤其是图书馆事业采编业务的优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要把公共图书馆和其他多种类型的图书馆进行统筹协调,打造全新的机制体制,对图书馆的各项资源进行有效盘活,为图书馆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满足社会公众的文化需要。(www.daowen.com)
3.读者终生学习的要求
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上升,图书馆的采编业务与公共文化服务相融合能有效落实科普工作,努力提升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与人文素养,积极落实文化传播工作,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并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大范围的普及与推广。
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逐渐加快,知识海量增长,怎样从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中查找到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信息资料成了一个大难题。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将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之下显现出来,只有持续不断地进行学习与充电,才能够获得新知与新思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解决工作与学习当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工作能力,充实精神文化生活。只有持续性地进行学习和充电,做到不间断地学习和成长,最终才能够让知识学习跟上时代步伐,跟上知识更新发展的速度。过去只需要完成学校教育就可以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模式,在当代没有办法实现,只有终身学习才能够不被社会淘汰,这也是积极建设学习型社会,积极推动人们全面综合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信息素养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图书馆采编与公共文化服务融合的可行性
1.丰富的馆藏资源奠定了坚实的信息基础
虽然现在很多公共图书馆仍然存在图书资源匮乏的问题,但在高校类的图书馆以及一部分省级及以上的图书馆中仍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门类齐全,学科结构合理,数量庞大,具备了专业性、系统性、完备性和实用性的优点,尤其是新型的数字资源,如电子图书、期刊数据库。近年来,很多图书馆发展得尤为迅速,馆藏资源越来越丰富。而高质量的、结构合理的馆藏资源,既能满足本地区人们对于文献信息的需求,也能为社会提供知识服务。
2.先进的技术手段提供了可供服务的技术平台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大力发展,部分图书馆实现了自动化管理,并且以先进的存储设备和网络传输设备建立了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和各种数据库,为广大读者检索图书馆文献和利用电子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深化采编业务方面,正是有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图书馆才能打破原有的格局,通过远程传递、在线咨询、电子邮件答复等措施提供高层次的服务。尤其是图书馆购置和开发了有关电子图书和数据库以后,使用电子文献的读者越来越多,读者可以不用到图书馆,而是在办公室、家里或宿舍中,通过网络直接检索和阅读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另外,图书馆还借助网络,开展了软件下载、远程访问、新书推荐和资源共享等多项服务。同时,由于网络环境的便利,图书馆不仅拥有实体的馆藏文献,而且还可以通过“存取”的方式使用外单位的电子资源,从而达到节约经费、资源共享的目的。近几年来,图书馆引进并采用的自助借还系统、电子阅报器、歌德电子图书阅读、文献远程传递以及图书馆微信等新技术,更为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提供了技术上的方便。
网络技术与环境的支持能够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化水平。伴随着网络技术手段的推广和更大范围的应用,图书馆逐步突破时间以及地域的限制,突破了传统文献收集处理组织与服务的固定化管理模式,建成了带有辐射性特征的开放性服务体系。图书馆个体能够在互联网及局域网的支持之下,成为全球网络当中的一个节点,能够直接给所有网络终端供给信息资源,另外图书馆个体也不必具备无限资源,很多图书馆可以构建图书馆联盟,实现馆际之间的互借以及全文传播,让图书资源的传递突破时间与地域限制,也进一步扩大服务对象,使得图书馆不再单一服务于传统读者,而是提供社会化的服务,满足社会化读者的读书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