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的概念
文献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和熟悉掌故的人,二是专指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论语·八伶》中最早提到“文献”一词:“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将“文献”注释为:“文,典籍也;献,贤也。”这时候的“文”指典籍文章,“献”指的是古代先贤的见闻、言论以及他们所熟悉的各种礼仪和自己的经历。《虞夏书·益稷》也有相关的引证说明“文献”一词的原意是指典籍与宿贤。《辞海》对“文献”的解释是:“文献原指典籍与宿贤,今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亦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如医学文献。”信息时代对“文献”的定义是:“文献是以文字、声像符号等为信号编码的,以便于长期保存和广泛传播的以物质为载体的人类精神信息的固态品。”
随着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记录信息的载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载体形式从甲骨、金属、竹简、绢帛、羊皮发展到纸、感光片、唱片、磁带、磁盘、U盘、手机等。文献的概念随之发展变化,目前国内外都对文献进行了统一的定义和规范。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文献情报术语国际标准》对“文献”的定义为:“文献是记录一切人类知识信息的载体。”我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第1部分:总则》将“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现代文献学专家从广义角度对文献进行了界定,认为凡是属于人类的知识,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下来,固定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都属于文献。由此可见,构成文献必须有两个要素:一要有知识内容,二要有记录知识的载体。因此,没有记录任何知识内容的纸张、录音磁带等不能称为文献;只存在于人们头脑里的知识,没有知识载体也不能称为文献。只有将知识用文字、图像等各种符号,采用书写、印刷或其他诸如光学、电磁学等方法记录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才可以称为文献。
(二)文献、情报和信息的联系与区别
文献与情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都是记录、传播与继承知识的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两者的区别在于:“文献”是各种出版物的总和,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年鉴、专利、科研报告及资料、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手稿及声音、图像等一切出版物[1];“情报”是指被传递的知识或事实,是知识的再激活,是运用一定的媒体(载体),越过空间和时间传递给特定用户,解决科研、生产中的具体问题所需要的特定知识和信息。
“信息”作为科学术语最早出现在哈特莱于1928年撰写的《信息传输》一文中。20世纪40年代,数学家香农给出了“信息”的明确定义:“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之后,各研究领域均提出了“信息”的定义。有的人认为信息是人所生产的记录跨越时空与其他人所交流的内容,强调人对信息的感知[2];而有的人认为信息是音讯、消息、通信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3];还有的人认为信息是创建一切宇宙万物的最基本的万能单位。
文献、情报和信息三者的联系与区别在于:文献是被物化了的知识记录,是为人们所认知并可进行长期管理的信息。情报是人们为解决特定问题而活化了的更为高级、更为实用的知识。情报蕴含在文献之中,但不是所有文献都是情报。文献是贮存与传递知识、情报和信息的介质。
(三)文献的分类及特点
文献的本质内涵是将知识信息用特定的符号记录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并通过某种方式或形式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制作,最后呈现出来的物质实体。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使文献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多样性,文献的分类越来越复杂、多元。依据载体形式、内容性质、出版形式,文献可划分为以下三类。
1.按载体形式划分
文献按照载体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刻版型文献、印刷型文献、缩微型文献、数字型文献和声像型文献。
(1)刻版型文献。
刻版型文献是以刻刀刻画或手工书写为主要方式,将知识信息内容雕刻或记录在各种物质材料上而形成的文献,主要载体有甲骨、金属、竹简、绢帛、羊皮、纸张等。此类文献包括古代的甲骨文、金文、帛书,现代的手稿、书信、会议记录、读书笔记、手抄摘要等。
(2)印刷型文献。
自从有了印刷术,很多文献都成为印刷型文献。印刷型文献是采用最多、最频繁的文献形式,是占主导地位的知识载体。印刷型文献使用方便简单、成本低廉,便于阅读和收藏。与新型的电子资源相比,印刷型文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信息存储的密度低、体积大,需要的空间多,如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存在收藏空间不足的现象。其次,印刷型文献受时间、气候、温度、湿度及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难以长期保存,转移或传递文献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不利于实现现代信息自动化和高速度的传递与交换。
(3)缩微型文献。
缩微型文献是以感光材料为贮存载体,利用摄影技术把印刷品或手稿按比例缩小而产生的文献形式,种类有缩微胶卷、缩微卡片、缩微平片、缩微印刷品等。缩微型文献的优点是体积小,节省存储空间;保存期长,在最适当的条件下可保存500年;提取传递方便,价格便宜;规格一致,便于计算机管理和实现全文检索。其缺点是必须借助缩微文献阅读机才能阅读。
(4)数字型文献。
数字型文献是现代材料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指依赖计算机系统存取,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输的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文献。数字型文献也叫作电子文献。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贮存信息的介质越来越丰富。除了原有的磁带、磁盘、光盘等介质外,目前使用更多的是手机、电脑、iPad等电子设备。在未来发展趋势中,电子文献所占比例将不断增大。数字型文献的特点是文献存贮量大、设备简单、费用低、检索速度快、应用范围广、不受时空限制、使用灵活方便。
(5)声像型文献。
声像型文献又叫作视听型文献,是以磁性材料或感光材料为载体,借助机械设备,直接记录声音信息和图像信息的文献形式,包括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电影、幻灯片等。声像型文献的优点是给人以真实、直观、生动的感受,缺点是需要借助一定的机械设备和技术条件。
2.按内容性质划分
文献按内容性质可划分为三类,即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
(1)一次文献。
一次文献也称为原始文献,属于原创性的文献,是直接记录科研、生产过程,报道新成果、新发明、新技术、新知识的文献,记载的知识、信息比较新颖、具体、详尽。期刊论文、科技报告、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专利说明书等都属于一次文献。一次文献的特点是具有创造性;具有参考、借鉴和利用的价值;文种多样。
(2)二次文献。
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鉴别、筛选、加工、整理而组织形成的系统文献。二次文献又可按加工深度的不同,分为目录、索引、文摘、简介等检索工具和方法。[4]
(3)三次文献。
三次文献是在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总结评论而编写出来的文献,如综述、专题述评、学科年度总结、进展报告、数据手册。
3.按出版形式划分
(1)图书。
图书泛指书籍,它是人类用来记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交流感情、取得知识、传承经验的重要媒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图书”的定义是:凡由出版社(商)出版的不包括封面和封底在内49页以上的印刷品,具有特定的书名和著者名,编有国际标准书号,有定价并取得版权保护的出版物称为图书;5~48页的非定期出版物则称为小册子。一般正式图书出版物都有封面、扉页、目录、正文、参考文献、封底等内容。ISBN是国际标准书号的英文简称,是图书出版的唯一标识号码,就像人类的身份证号一样。[5]
图书按知识内容可分为社科类图书和科技类图书。按语种可分为中文图书、英文图书、俄文图书、日文图书及其他一些小语种图书。按使用目的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供阅读的著作,包括专著、译著、语言类作品、文学艺术作品、教材、论文集、科普与通俗读物汇编;第二类是供查找、检索和考证用的工具书,包括索引、书目、文摘、百科全书、年鉴手册、辞典、指南等类型。按出版方式可分为单本书、套书、多卷书、丛书等。按装帧形式可分为平装、精装、线装、盒装等。按版次可分为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增订版及修订版等。
图书是人类思想的产物,是一种特定的、不断发展着的知识传播工具。所以,无论古今中外,人们对于图书总是给予最高的肯定与特别的关怀。(www.daowen.com)
(2)期刊。
期刊是由依法设立的期刊出版单位出版的有固定刊名,定期或不定期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有统一的装帧形式的一种连续出版物。
期刊根据规范性和审核批准的程序,可以分为正式性期刊和非正式性期刊两种。非正式性期刊只限于行业内交流,不公开发行。
期刊按内容可分为学术性期刊、文学艺术类期刊、政法性期刊、行业性期刊、检索性期刊、工程实用技术性期刊、资料性期刊、报道性期刊、娱乐及消遣性期刊等。期刊的特点是内容广泛、出版周期较短、信息量较大。
(3)报纸。
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出版物。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出现于公元前60年——古罗马政治家恺撒把罗马市以及国家发生的事件书写在白色的木板上告示市民。唐代的邸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印刷的报纸始于德国,随着古登堡研制了适合西方特点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德国于1609年率先发行定期报纸。报纸按社会职能分为新闻性报纸、商业性报纸、评论性报纸、学术性报纸、娱乐及生活类报纸等。
(4)会议文献。
会议文献是指在各种学术会议上宣读或交流的论文和报告,包括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文献。会议文献通常可分为会前文献、会中文献和会后文献三种。
会前文献主要包括征文启事、会议通知、会议内容、日程、预告、论文摘要、论文预印本等。
会中文献包括主持人对会议的简述、开幕词、领导和权威专家的讲话、学术报告、讨论记录、会议决议、闭幕词等。
会后文献包括会议录、汇编、论文集、参会人汇报的报告、学术讨论会的报告、会议专刊等。会议录是会后根据论文、报告内容及讨论过程中的记录进行汇编,并公开出版或发表的文献。
会议文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学者通过对会议文献进行学术研究,既可以了解、分析相关课题的研究状况,检索所需的参考文献,还可以了解某学科发展动态,了解学术前沿,借鉴和吸收专家的观点、方法和建议等。
(5)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是对行业相关因素进行具体调查、研究、分析,评估项目的可行性、效果效益程度,提出建设性意见等,为行业投资决策者和主管机关审批服务的报告。研究报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研究报告包括实证性研究报告、文献性研究报告、理论性研究报告等。狭义的研究报告又称为科技报告或技术报告,它是科学研究进展情况的实际记录与科研成果的汇总。具体来说,是指研究单位和个人向上级或委托单位提交的关于某个课题研究成果的正式报告。
研究报告一般包括三个要素:论点、论证、论据。研究报告有一定的写作格式:第一部分包含引言、概述、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和角度、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二部分包含研究内容及主要成果、现状与问题、分析与讨论;第三部分包含研究结论和说明、问题与对策、研究展望。
(6)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是记载专利申请、审核、批准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信息的文件资料。中国自1985年4月1日实施《专利法》以来,形成了自己的专利文献体系,主要由《发明专利公报》《实用新型专利公报》《外观设计专利公报》以及专利说明书组成。专利文献具有创造性、新颖性、实用性、可靠性、质量高等特点,而且范围广泛、出版迅速、出版量大、格式规范、形式统一。
《中国专利索引》是一本检索专利文献的十分有效的工具书。该索引在1997年以前包括《分类年度索引》和《申请人、专利权人年度索引》两种,1997年增加《申请号、专利号索引》。
(7)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的学生为获得学位,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学术论文或科学实验成果的书面报告,一般分为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三个级别。学位论文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价值,尤以博士论文质量最高,是具有一定独创性的科学研究著作,也是收集和利用的重点。
按照研究方法的不同,学位论文可分为理论型论文、实验型论文、描述型论文。按照研究领域的不同,学位论文又可分为人文科学学位论文、自然科学学位论文两大类。
(8)标准文献。
标准文献是对工农业新产品和工程建设的质量、规格、参数及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它是一种经权威机构批准的规章性文献,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如政府公报、会议文件和记录、法令汇编、调查统计资料。1901年,英国成立了第一个全国性标准化机构,同年世界上第一批国家标准问世。中国国家标准(GB)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标准文献有四种类型:国际标准、国家标准、部门标准、企业标准。特点是具有固定的代号,标准格式整齐划一,具有法律效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制定者对标准不断进行修订及更新,使其拥有很强的专指度。另外,标准文献具有自身的检索系统。
(9)产品资料。
产品资料包括产品目录、产品样本、产品说明书、产品总览、产品手册等。它是厂商为了宣传和推销其产品而印发的免费赠给消费者的宣传和使用资料。[6]产品资料主要是对定型产品的性能、构造、用途、用法和操作规程等做出具体说明,其数据真实可靠,内容详细、精准、直观。
(10)档案文献。
档案文献包括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它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卷宗材料,有一定的保密性。对于保密性强的资料,要出示一定的证明材料才能查阅。档案文献有文字、图表、声像等多样化的记录形式。
档案文献有个人档案与集体档案之分。一般是内部使用,不公开出版发行,具有保密性,常限定使用范围。我国已经建立起各级别的档案局(馆),有国家、省、市和县四级档案行政主管体系。
(11)其他出版物及文宣物品。
简介性的出版物和文宣物品主要包括宣传册、传单、价格表等印刷品。图片文献包括地图、地质图、行政区域图、各类展示图、范图、照片、书画作品等。[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