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因应新常态下普遍存在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而起的,主要着力于从供给端发力,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结构性问题。强调供给侧并非抛弃需求侧(特别是需求侧的投资仍起关键性作用),而是要强调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双轮驱动,是着力于更好地整合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发力。结合以上重庆市民文化消费特征和我市文化供给侧几个主要指标的基本现状,加快重庆文化领域供给侧改革步伐,推动重庆文化强市建设,可先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针对市场主体总量不足的问题,应进一步加大扶持和培育力度壮大市场主体
(1)精准实施对小微文化企业扶持政策,尽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成长性好的特色小微文化企业,逐步壮大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总量。
(2)加快推进一批骨干文化企业股改上市融资,打破重庆一直没有全国文化企业30强的局面。
(3)出台促进文化产业园区健康发展的政策意见,积极争取实现国家级示范园区零的突破。
2.从改变文化企业主营收入偏低、文化消费总量不足入手,加大政策激励力度,加快平台搭建,进一步壮大文化消费市场
(1)借鉴北京等地做法搭建文化消费专门指导机构,继续出台促进文化消费增长办法,使文化消费的管理、协调、优惠等落到实处。
(2)启动重庆文化消费季,推出重庆文化消费卡,构建重庆文化消费平台。(资料:北京市2013和2014文化消费季共实现消费额超过154亿元,文化消费卡共实现交易额9亿余元,安徽省2014年文化消费季和文化消费卡共实现消费额90.43亿元。)
(3)扶持文化平台企业机构,改善文化供给侧产业结构。
一是继续出台相关政策,扶持靠市场内生动力发展起来的诸如“猪八戒网”等平台企业,使其做大做强,发挥牵引作用。
二是建立3—5个文化平台企业和平台机构,发挥其大数据优势,双向传导市场信息,为政府资金投向导航,提升政府资金作为种子基金的使用绩效。通过快速反馈机制,对文化供给侧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政策进行调整。
三是推进文化保税区建设,加强对台、对外文化产业交流合作,打造跨境文化消费平台。
3.继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投入,提高覆盖率和服务水平
(1)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文化供给侧质量。
一是继续围绕我市市民文化消费热度“前三甲”的电影院、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等,加大其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覆盖力,提升服务质量,以满足大多数市民的文化消费需求。(www.daowen.com)
二是建议市级和各区县财政加大偏远城区和农村地区公共文化设施投入和建设,以各中心乡镇为据点,建设一批小微文化便利站,逐步改善以提供书报为主的单一文化供给,提高新兴文化消费占比。
三是建议市文化委联合街道、社区和乡镇,加大对基层文化服务机构的考核,提高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率和服务水平。
(2)扩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库,在评估基础上选择性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购买。
一是建议市文化委改过去的补贴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购买,特别是市民最青睐的电影、博物馆、文化馆等基层文化服务和产品的购买。
二是扩大已有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产品库,设立项目评估小组,根据对项目和产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评估,进行相应选择性购买。
4.加快文化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提高重庆文化创新力,为文化产业内部融合和外部融合提供人才支撑
(1)按照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的目标,借鉴深圳等地经验实施专门的文化精英集聚工程,制定出台文化领军人才(特别是十分短缺的文化创意设计人才)和团队资助办法,集聚文化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团队。以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新媒体、数字视听等新兴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为重点,构筑文化产业人才集聚高地。
(2)借鉴上海等地经验,探索建立符合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开发、使用、评价、激励等机制,优先开发复合型、急需紧缺文化人才。
(3)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支持高校扩大文化专业招生规模、提升办学水平,鼓励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创办文化创意学院,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设相关文化创意设计专业。
(4)探索建立各种类型的文化创意、艺术人才工作室等,政府给予一定资助。支持建设重庆大学生创意创业实验基地。
(5)结合重庆制造业规模大,企业设计中心(如长安设计研究院等)较多的状况,借鉴上海经验出台《促进创意设计产业发展财政专项资金实施办法》,支持企业和专业创意设计机构的设计创新能力提升,对成为国家级企业设计中心给予重点支持。
5.开设市民业余学校,引导和培养新兴消费习惯
从培育和引导市民的新兴文化消费需求入手,建议市级教育主管部门指导职业教育机构主办或与社区、街道联合举办市民文化消费业余学校,以免费的方式培养市民(特别是中老年市民和农民工)互联网和移动网络方面的操作知识,培养并宣传推广新兴文化消费。同时通过建立重庆文化消费大数据库,定期发布推送重庆文化消费热点,培养引导新兴消费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