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振绪(1872年—1960年)是清末甘肃名进士,字禹勤,号东雪老人,又号太和山民,祖籍为甘肃省靖远县。其出身于商缙之家,其父范万选,清同治中经商于北京,故其出生于北京。范振绪幼年就读私塾于京,9岁时父亲病故,则随母亲娄氏扶柩回故里靖远。其贤母娄太夫人有孟母之德,卓有见识,教子有方,督课其兄弟三人甚严。范振绪自幼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勤奋笃学,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二十八年(1902年)恩正并科考中府试第四名举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进士,初任工部主事;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赴日本留学,在日本法政大学攻读法律。
回国后,范振绪历经了宦海沉浮,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1936年,他应西北骑兵第五军军长马步青聘请,担任教师,移居武威。1941年,国画大师张大千西去敦煌,途经武威。他们在武威相遇,一见如故。因范振绪要比张大千年长27岁,又因张大千的老师曾熙与范振绪为同榜进士,故大千先生尊称范为“禹老、师宗、禹丈”。张大千曾为范振绪作诗云:“我爱诗人范禹老,西来吊古锁阳城。颓垣坏塔成惆怅,一日三回捉草螟。”因二人志趣相投,范振绪不顾年高,陪同张大千前往敦煌。
他们在敦煌莫高窟考察、编号、临摹。闲暇时,范常流涕回忆其幼年在京苦学,感念母亲教诲之恩。张大千闻之也颇为动容,就为范振绪先生绘了一幅《青灯课子图》。
《青灯课子图》
这幅画卷从左端起笔,绘有山石、池塘,池塘中水波不兴。依次往右则绘有郁郁葱葱的树木,以及树木掩映的三层小楼一幢,环境深邃幽静,风景旖旎。小楼窗户敞启,可见娄太夫人在灯下正督课三子。娄太夫人神韵慈霭,她与一子面窗而立,似在背诵先贤佳作。另两子则伏案苦读。这幅《青灯课子图》山水、人物皆绘,当为大千先生精品佳作,当然更给范老幼年苦读以及对母亲的怀念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寄托。
在画的左端大千先生还题词云:
巍巍怀清台,高节重彤史。百世播流风,唯母良足企。范公幽介士,清华知所以。欧阳泷岗文,千秋嗟并美。昔共先师李与曾,英年挟笔动觚梭。黄尘海水清庙屋,公为生民谢不能。小子年来须亦白,李公曾公墓木拱。西来叩谒登堂上,容颜稚子健曳踵。人前每颂白华诗,树静风摇泣罔极。永忆高堂寸草心,百年留照丹青色。肃穆拜公命,载笔为斯图。明贤唯有母,在昔慰醇醅。癸未秋应禹勤道长命,谨写娄太夫人课子图并赋求正。
蜀郡后学张爰
在张大千的题跋之后还有曹蕴鉴题词:(www.daowen.com)
轧轧机声澈〔彻〕夜鸣,慈亲训子望成名。果然平地一声响,三击龙门浪始生。
寅愚侄曹蕴鉴拜题
另有张寒杉题词:
禹勤老学长八秩高年,海内灵光,与余相别五十年矣,白头重见,喜可知也。顷由京归来,出示伯母娄太夫人青灯课子图一卷,图为友人大风(指张大千的大风堂)所绘,敬书短句,藉记仰赞。画笔清苍仰大风,画中喜见一灯红;文章华国灵光迥,灯下书声是此翁。旦暮承平在眼前,三星列曜照诸天;沉唫五十年间事,清浅蓬山沦〔沧〕海田。
张寒杉敬题 壬辰冬西安寓斋
张寒杉原名张靖,字寒杉,号仲民,别号金筑村民、木鸡散人、传砚庵主人、梅影万树庵主人等。陕西咸阳人,光绪六年(1880年)出生于贵阳。张靖先生一生精于书画、文史、诗词、金石。早年受业于杨守敬先生,留学日本时与宋教仁为同学,与陈师曾是好友。他擅长写绘花卉,偶作山水、人物,皆栩栩有生气。张靖所做梅花、山茶、水仙、牡丹等,构思巧妙,笔力沉着。其精于书法,篆书作品以石鼓文为宗,隶书取法于石门颂,魏碑得力于石门铭,晚年书写以行草为主。1969年在西安与世长辞。
通过这幅具有史料性的画作,我们知道了范老之所以青年时代金榜题名,以及后来诗、书、画传神的造诣,都与他幼年时的苦学是分不开的。同时,也看到他奉母至孝,认为自己所做出的一切都与慈母的谆谆教导是分不开的。直至垂暮之年,他还总是“人前每颂白华诗”,并深感“树静风摇泣罔极”,这也是他为报“三春晖”的内心真诚的表白。
1960年,范振绪在临终前数日,在兰州市南昌路故宅中,委托夫人杜郁文将其珍藏的宋徽宗《山水图卷》、大痴《富春山色长卷》,以及他所绘的《祁连山色长卷》和这幅张大千所做的《青灯课子图》捐献给国家珍藏。如今这幅珍贵的画作就珍藏在甘肃省博物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