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刘尔炘:五泉山标志性建筑、撰写楹联、修复城关碑刻

刘尔炘:五泉山标志性建筑、撰写楹联、修复城关碑刻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今刘尔炘先生题写的匾额及牌坊已成为五泉山的标志性建筑。1908年,刘尔炘先生以个人名义募得白银4万余两,决定“补其旧毁,增其本元”,重修五泉山。在修建过程中,刘尔炘先生殚精竭虑,日夜操劳。刘尔炘撰书楹联新修后的五泉山在殿宇楼阁、桥头洞口有楹联匾额229副,其中刘尔炘自撰自书135副。而刘尔炘所书的这副著名的对联,则是在牌坊之阴面,也就是说它朝向山坡一侧。

刘尔炘:五泉山标志性建筑、撰写楹联、修复城关碑刻

1955年秋,董必武自新疆返京路过兰州,他兴致勃勃地游览了五泉山公园,并写了一首《游兰州五泉山》五言律诗以志此行。诗中前两句为“兰州名胜地,共说五泉山”。

五泉山的确可以说是兰州一处绝佳的休闲游览的好去处,这里山势巍峨,飞泉成瀑,溪流潺潺,树木葱茏,琳宫绀宇,参差错落,有着清静古幽的如画美景

在五泉山的入口处,有一坐南面北的四柱三间三楼全木结构牌坊,高9米,面 阔12米,庑殿顶(四面坡顶),翘角飞檐;楼顶青砖雕甍,脊饰鸱吻。牌坊正中额枋间有“五泉山”三个隶书大字,每个字均有一米见方,上款为“辛酉冬月”四字,下款为“刘尔炘”,并钤有印章一枚。“五泉山”三字厚重古朴。书法家何裕曾说:“这三个大字气象雄伟,结体厚重,如无榜书功力,是很难达到的。”如今刘尔炘先生题写的匾额及牌坊已成为五泉山的标志性建筑。

刘尔炘撰书《改建兰州府文庙记》

刘尔炘撰书《重修皋兰县文庙记》

刘尔炘先生为兰州大儒,字又宽,号晓岚,又号果斋。因募款修葺五泉山,晚年又号五泉山人,祖籍陕西三原。清康熙年间,其高祖刘世英迁兰。父亲刘桐,字峄山,曾任甘肃藩司钱席二十余年,所以家道小康。刘尔炘于清同治四年(1866年)出生于兰州黄河北盐场堡,后求学于兰山书院、求古书院,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在封建科举时代,通过科考能够做官跻身上流社会,是许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可是刘尔炘先生因博览群书,根据历代王朝更迭的特点,他已预见腐朽的大清王朝即将灭亡,所以他辞官归里,全身心地投入到发展地方文化和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之中。

因为五泉山在明清时屡建屡毁于天灾兵燹,到了清宣统初年,山中庙宇已颓败不堪、坍塌凋零,且互不相连。1908年,刘尔炘先生以个人名义募得白银4万余两,决定“补其旧毁,增其本元”,重修五泉山。

在修建过程中,刘尔炘先生殚精竭虑,日夜操劳。其中一个包工头来向刘尔炘先生汇报工程的进展,看到刘先生的一个小炕桌非常破旧,于是没过多久给他扛来一个新炕桌。但是被刘尔炘先生谢绝了。刘先生告诉他说:“虽然一个小炕桌不算什么,但是我收了它后就无法向外人说清楚。”另外这个故事还有一个版本,据说是马步芳的父亲马麒自青海专程来拜见刘尔炘,见刘连一张方桌都没有,就派人送来一张方桌。可是送桌人前脚一走,刘尔炘先生后脚就将桌子背到山上,改做了窗棂。据说,五泉山“卧佛殿”的匾额就是用刘尔炘先生的书案改制的。

刘尔炘撰书楹联

新修后的五泉山在殿宇楼阁、桥头洞口有楹联匾额229副,其中刘尔炘自撰自书135副。这些楹联匾额因景立意,全部抛开深奥难懂的文言文,而为生动活泼的白话文,且极富哲理性,浅显易懂。因此深为邵力子、顾颉刚等学者名流推崇称道,在劳动人民中间也广为流传、脍炙人口。

这些对联中最为有名的莫过于刘尔炘先生为木制牌坊“青云梯”而撰写的对联:

高处何如低处好;

下来还比上来难。

青云梯是一座木制彩绘的三间坊楼,矗立于半山腰。人们拾级而上,气喘吁吁地走过72级台阶,来到近前,仰首可见一块匾额,上书“青云梯”三字,乃是我国著名书法家舒同的手笔。喘息未定,目光接着往前递进,又可见一匾额,为“若登天然”四字,此则为刘尔炘所书。这两块匾额所立之处,可谓恰到好处。牌坊两侧立柱悬挂有一副楹联:“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而刘尔炘所书的这副著名的对联,则是在牌坊之阴面,也就是说它朝向山坡一侧。上山时人们不会注意到它,只有在下山时,人们才可见到这副楹联。这副楹联还有一特别之处,即它不像一般楹联立式对称悬挂于大门两侧或两边立柱上,而为横式匾额一样镶嵌于牌坊的梁上。

这副名联还受到了许多名人学者甚至是国家领导人的称赞。

1958年7月初,朱德乘坐飞机抵达兰州。当天下午,他就不顾疲劳,登临五泉山,鸟瞰市容。当朱德与随行人员拾级而上,路过“青云梯”牌坊时,看到了这副对联。朱德反复看了几遍后,若有所思地说:“这副对联意味深长啊!”

他端详了一阵后,继续拾级而上,边走边对随行人员说:“这两句话很富有哲理。本意是劝世人安贫守拙,不求上进,无所作为。其实高与低是各有利弊,不能一概而论绝对化,要辩证地去看待。比如说,晚上行军,你说在高处好,还是在低处好?如果走在山顶上,人影映着天空,易暴露目标;如果走在山下,就容易遭到敌人的伏击。这样看来,高处不安全,低处也不保险。所以,夜里行军特别是接近敌人时,最好是不高不低,在半山腰里走。”他的几句话,生动形象地讲清了高低的利弊。

他又说:“讲到‘上来’与‘下来’,我们很自然地想起那句流传久远的俗话‘上山容易下山难’。古人把‘下来还比上来难’写在这里,也是寓意很深啊!要是同我们的现实情况联系起来看,的确是‘下去’更难些。所以,毛主席一再倡导各级干部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倡导干部下放锻炼,将军下连当兵,书记种试验田,等等。目的就是告诫我们各级干部,深入基层,接触实际,了解下情,解决问题。”同行者听到这里,都频频点头,打心里钦佩朱委员长一番语重心长的开导。

当他们一行人登上千佛阁,俯瞰市容时,朱德无限感慨地说:“还是站得高,看得远!王安石不是有一首《登飞来峰》的诗吗?他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话也是很有道理的。站在高处可以统揽全局,这就是高处的特点。”

在下山返回的路上,又看到那座牌坊上写的“下来还比上来难”,朱德意味深长地说:“比较起来,向上去,是攀登,总是困难一些;向下去,是后退,总要容易一些。我们应该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努力去攀登世界高峰!”

在2008年第11期《人物》杂志上,有一篇关于将军书法家魏传统和五泉山这副楹联的文章,其中这样写道:

1958年“大跃进”运动轰轰烈烈,一些干部头脑发热追风逐浪,魏传统则始终冷静而清醒。他两次顶风前往西北调研,一路上,他看到人们都去砍树炼钢,没有人收割,粮食都烂在了地里。在他爬上兰州五泉山时,公园管理处干部请他题字,魏老写下这样一副对联:“高处何如低处好;上来容易下来难。”回京后他向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的肖华汇报工作,并讲述了自己的对联。肖华主任沉吟了一下,拍着魏传统的肩膀说:“老魏,你的对联好啊,你在讲真话。”

五泉山牌坊

其实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并未进行详细的考证。但是,实际情况是魏传统将军确实来过兰州并登临五泉山,也曾格外关注过这副楹联。我省著名书法家徐祖蕃先生在2001年时曾对笔者说,他在20世纪70年代,有一次去北京,魏传统还向他谈起这副对联,并关切地询问这副对联还在不在?当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这位老将军、老书法家露出了欣慰的表情。(www.daowen.com)

康生来兰州时,也许也见过这副楹联,他曾手抄这副楹联送给毛主席的秘书田家英。在《田家英与小莽苍苍斋》一书中写道:

康生所书对联

两个人关系发生微妙转变是在1962年的中央北戴河会议之后。那时毛泽东正为“包产到户”的事气恼田家英,以至半年不和他说一句话。而康生自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又活跃起来,已重新获得毛泽东的赏识。康生“审时度势”,判定田家英的仕途走到了尽头,这从他写给田家英的对联中可看出——“高处何如低处好,下来还比上来难”——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打这以后田家英便再也没有收到康生写给他或送给他的东西了。

五泉山顾名思义就是因山上有五眼清泉而得名。泉涌为瀑,自然别有一番景致,兰州八景之一即为“五泉飞瀑”。兰州学者颜刚甫以优美的笔触对此景写道:

五泉山瀑布

崖悬欲坠,瀑音如吼,飞泉倒泻,声振于耳,直似“浴鹤盘空下,溅地水成珠”,崖前又有大石错落,如坐如文。崖檐滴雨如丝,游人身临其下,颇觉凉爽宜人,直似温州梅雨潭所题“瀑布半天晴亦雨,寒潭终古夏如秋”。为夏日避暑纳凉最佳之地,前人有“溪行不归去,依石弄潺湲”,又云“时来听泉响,独坐爱岩悬”。正是自然风景吸引游人留恋山水的情态。

如今在五泉山东龙口崖壁上镶刻着的“玄崖吐液”四个古拙遒劲的隶书大字,就是刘尔炘先生于1927年写就。其中“玄”字通假于“悬”,仅这四个字就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面:清泉从悬崖石壁的缝隙中倾泻而出,飞溅起一颗颗水珠,假若迎着阳光,还可看到若隐若现的彩虹。特别是其中一个“吐”字,形象地描绘出瀑布飞流这种美的意境

刘尔炘先生所写的“玄崖吐液”四个字,由衷地使人感叹古汉语的简洁之美,以及刘先生深厚的国学根基。这四字为隶书写就,明显可以看到先生隶书取法于石门、西狭、郙阁“三大颂”,以及汉曹全碑、史晨碑等,并融以清代皖派大师邓石如之风范,故雄浑端庄、遒丽淳质。在品评刘尔炘先生书法神韵的同时,可是这种悬崖飞瀑的景象却已不复存在,无处可寻,只给人空留下一种茫然若失的感觉,美好只能留在回忆和想象中了。

山海经》中有:“诸绳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泽。”这里用“绳”来形容水流很细。如果用来形容如今“玄崖吐液”下的几股细小的清泉,也很恰当。因为昔日兰州“老八景”之一的“五泉飞瀑”的壮观场面,如今已荡然无存,只剩下崖根处的“诸绳之水”,可是这也不由让我们在心里默默祈祷,这些“诸绳之水”千万可别变成“诸线之水”。

刘尔炘墨迹

摩崖石刻“玄崖吐液”

五泉山公园西侧“西龙口”长廊南端有一处形状若初上新月的砖亭,名曰“半月亭”。半月亭造型优美,其东段还有一葫芦型门。当年刘尔炘修缮五泉山时,曾聘兰州名画家曹蓉江为半月亭绘有一幅《松风秋月图》,画面上18棵松树昂然挺立,清泉漱石有声,松间明月如盘高挂,颇有唐代诗人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诗意。30余年后,因墙皮受潮起皮,加之壁画色彩斑驳脱落,曹蓉江的侄儿曹陇丁又对壁画进行了修复。

1984年刘尔炘先生所撰书的八块碑刻《兰州五泉太昊宫记》被移置镶嵌于半月亭的后壁上。内容为:

兰州五泉太昊宫记

借山水名胜地,起点缀亭台,以表章吾陇上三古以讫有清六千余载帝制时代之圣贤豪杰以示游人。经营者阅两寒暑,募而支出者万八千四百余两。后之人春秋佳日挈提壶歌于斯、啸于斯、登临瞻眺于斯者,当有以注其精神念虑而不致入宝山空回也。

中华民国十年夏正辛酉冬十一月既望

皋兰刘尔炘五泉山人

这八块碑刻刘尔炘先生以隶书写就,字体浑厚凝重。刘尔炘先生当初在修建五泉山时,就确立了既要将五泉山的亭台楼阁修建如新,使其美景如画,同时还要融入一定的人文思想,以弘扬华夏民族的优秀文化。太昊宫原为燃灯寺,刘尔炘先生在此基础上顺沿山势由下而上建成四台殿宇:一台为回廊花园三楹砖门,至今门首题额历历在目,中为“高山仰止”,右为“奋上兴下”,左为“继往开来”,个中意蕴登临此宫此山自然明了;二台为秦子祠,主祀孔子弟子秦祖,配祀景清等13人;三台为壤驷子祠、石作子祠,主祀孔子弟子壤驷赤、石作蜀,配祀赵充国、张轨等22人;最上面四台为伏羲殿,主祀太昊伏羲氏,配祀女娲氏、黄帝轩辕氏。此外刘尔炘先生还将原萃英门旧举院内明远楼搬至五泉山,更名为“万源阁”,以奉祀周文王周公、孔子以及周敦颐邵雍程颐朱熹等历代理学家。由此可见,五泉山不光以明山秀水成为兰州人休憩的好去处,它更是中华民族及陇上传统文化集结展示的一处胜地。

为了振兴地方文化教育事业,以及赈灾济贫,为社会劳苦群众及无依无靠的人募集棉衣、棺木、医药等,从1906年到1927年,刘尔炘创办了“兰州修学社”“陇右乐善书局”“陇右实业待兴社”“全陇希社”“五泉图书馆”“丰黎义仓”“皋兰同仁局”“兴文社”等8个社会团体,称为“兰州八社”,从文化、医疗、工业等方面开启民智、改善民生

1920年12月6日,宁夏海原发生8.5级地震,甘肃省长亲自致函刘尔炘,请其主持赈务。刘乐炘遂与高足王烜、李蔚起等人在兰州组建了“甘肃震灾筹赈处”。刘尔炘多方联系,奔走呼号,至1923年5月底,共向全国10余个省市的军政要人、救灾组织、慈善团体以及日本东京同乡会筹募捐款现银30余万两,所募款项,笔笔入账;项项支出,一一明记。分别用于急赈万余两,工赈3.3万余两,冬春零赈1.7万余两,赈济外省(陕西、直隶、江苏)、外国(俄罗斯)5000余两,拨建各县丰黎义仓基金13.1万余两。还先后刊印了两期“征信录”,将收支账目全部向社会公开,以接受公众监督。

1924年春,甘肃省省长公署为表彰刘尔炘办赈异常出力,特请民国大总统曹锟颁题“痌瘝在抱”匾额一方。其中《尚书·康诰》中有“恫瘝乃身”,“痌瘝在抱”这四个字也是指将人民的疾苦放在心里。面对如此高的奖励,刘尔炘却拒不接受,第二天就致函省长公署,请示退回奖匾。省长公署觉得刘尔炘授匾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仍将匾送给刘尔炘。刘尔炘接匾后,又再次退回,并附函说:“当初应办赈,并不是为了扬名和荣誉嘉奖,而且当省长公署调取办赈人员履历时,我就声明不受嘉奖,余不能食言,贻人笑柄。”

刘尔炘先生的信函情真意切,高风亮节可见一斑。他用实际行动矫正了追名逐利的颓风。

刘尔炘先生作为一介儒士,他认为教育可以启民智、厚人伦、滋教化,故他将教育看作终身事业。对于儒家学说的开创者——孔子,刘尔炘也深深地崇敬且服膺。祭祀孔子的孔庙,也称文庙,是儒家思想的凝聚和沉淀,构成了东方文化的主题。在兰州也有两座孔庙,分别为旧址在兰州二中校园内的府文庙,和旧址在今张掖路东段路南附近的皋兰县文庙。刘尔炘先生在宣统三年(1911年)分别为兰州府文庙和皋兰县文庙撰写了《改建兰州府文庙记》和《重修皋兰县文庙记》,彰显了先生尊师重教的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