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魏振皆书法:与何裕共同探访城关碑刻

魏振皆书法:与何裕共同探访城关碑刻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振皆先生晚年时,有一次和书法家何裕到城关区曹家厅某处,在刚进门的地上,有一块铺地的砖石,因长时间被人踩踏,那上面形成了古朴自然的纹理。此后,刘尔炘先生对魏振皆青眼有加,颇为赏识和器重。到后来,若有人请刘先生写书写牌匾对联之类,刘尔炘先生则直接推荐由魏振皆书写。此后,魏振皆先生又游学京师,因“码头”的转变,他得以广结书法界名流,如李瑞清、曾农冉等人。

魏振皆书法:与何裕共同探访城关碑刻

魏振皆(1889年—1974年),名继祖,别号睫巢、洞叟岩、冷岩等。其髻龄即喜书法,寻师求教,如饥似渴。那时清末翰林刘尔炘先生主讲五泉书院,名冠西北。魏振皆为学习刘先生的执笔、运笔,常为其磨墨抻纸,伺候左右。刘先生挥毫写字时,他则在一旁屏气凝神静观刘先生转折换锋的奥秘。他白天观察学习,晚上则马上予以实践。就是睡觉时,仍用手指画被进行揣摩练习,简直可以说是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这种对书法的挚爱可以说伴随了他一生。魏振皆先生晚年时,有一次和法家何裕到城关区曹家厅某处,在刚进门的地上,有一块铺地的砖石,因长时间被人踩踏,那上面形成了古朴自然的纹理。这引起了他的兴趣,原来他从中联想到书法中的线条。这不由使人想到怀素观夏云之变化、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笔法,由此可见书法家应是师法自然造化,处处留心观察生活事物,吸收优点、汲取营养,然后运用到书法创作中。

为了让刘尔炘先生点评指正他的书法,年少的他有一次鼓起勇气将自己的习作拿给先生看。刘先生看后颇感惊讶,没想到这个木讷拘谨的乡下少年在书法上竟达到如此水平。此后,刘尔炘先生对魏振皆青眼有加,颇为赏识和器重。凡是有请刘先生写字应酬之作,则由魏代笔。到后来,若有人请刘先生写书写牌匾对联之类,刘尔炘先生则直接推荐由魏振皆书写。魏振皆后来在回忆青少年时这段跟随刘尔炘习书过程时,还充满感激地说:“晓岚先生是我研习书法的启蒙老师,更是我步入书法艺术堂奥的引路人和导师。在书法上我一开始就走正道,没有走邪路,是晓岚先生正确引导的结果。”

此后,魏振皆先生又游学京师,因“码头”的转变,他得以广结书法界名流,如李瑞清、曾农冉等人。他喜欢并钻研魏碑也许是受到这些人影响。后他又东渡日本(日本的书艺源于中国),在日本他又细心研究文字的流变,对他的书法创作大有裨益。

正因为他转益多师,从而使他的书体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当然他在用笔上也似乎与众不同。据曾见过他写字的何裕先生回忆说:“魏老在用笔上,是很有特点的。他用笔时蘸墨以后,先在砚盖上反复调墨,必使墨汁均匀含于笔毫之中。在即将行笔时,却将原来调好的圆笔,在砚盖上调成扁锋,形如刻刀。魏老自称这是他不传之秘。按我后来实践体会,这是魏老在用笔过程中,节省了一道程序。因为圆锋入纸,必按锋铺毫,既铺毫,则锋必成刻刀状。所不同的是刻刀形的笔锋直接入纸,则峻利明快。魏老行笔过程中的另一特点是侧锋入纸,按锋轻提,迅即转换为中锋。驻笔以腕外旋或以腕内旋,即成外方内圆之形。”(www.daowen.com)

1951年土改时,魏振皆先生被定为开明地主,他将在兰州官园(今城关区民勤路粮站附近)的家产变卖,捐献了大量现金支持土改。然而,十分令人痛惜的是,乡政府从他家中收缴了一马车古本字帖及碑文拓片等书艺珍品,却当作“无用之物”付之一炬。要知道这些字帖拓片得来不易,是魏先生自青少年就于北京甚至日本等地苦心搜求得来的,没想到却化作缕缕青烟,扶摇直上。

文革”之初,省文史馆撤销后,停发了魏振皆先生的生活费,他与家人被下放原籍。他的故宅在皋兰县文山村,当地人称为“拉牌”,在征得父老同意后,他亲题“文山”作为村名,以图文风大兴、厚重如山。就在文山村东崖根,在他的屋旁,距离地面六七米的石崖上,有一个天然的洞窟。后来他请工匠又进行了开凿和整修,并在洞窟前树立了木梯。此后他就缘梯而上,在洞中练习书法、休憩、会客和兼理佛事。他还在洞窟前撰写了一副楹联:“关启门户,需要小心;上下阶梯,谨防失足。”这突出了老人谨言慎行的特点。现在他遗留下的一些书法作品落款多有“洞叟”“睫巢”等字样。当时自然灾害不断,连年歉收,备尝生活艰辛的他,仍具有盎然的童心,对生活乐观自持,表现了一个书法家穷且益坚的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