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金声玉振都写在这座兰州城关墓碑上

金声玉振都写在这座兰州城关墓碑上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廷秀先生为回族,1900年出生于兰州互助巷,时正值庚子,八国联军侵入我国。他给张令瑄先生撰写这副对联时已85岁高龄了。如今,张先生也已作古。现在我们来看这副对联,不难看出马廷秀先生的文化底蕴、书法功底以及透过文字所看到的他饱经沧桑、历尽坎坷的一生,而所有这些又凝聚升华成一种“存心以公,莅事以勤”的立身处世之道。

金声玉振都写在这座兰州城关墓碑上

清代书法理论家刘熙载在他所著的《书概》中写道:“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自东汉末年书法就以艺术的形式流传下来,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沉淀出的特色,无论是端庄凝重的隶书,还是潇洒飘逸的草书,无不折射出书家的精神风貌。

马廷秀先生,字紫石,他曾给我省地方史学家张令瑄先生书写过一副对联:“立身卓尔青松操;后代声华白日悬。”这副对联为隶书写就,通观此联,古雅雄强、体态朴逸、堂宇宽博且蔚然以深之感跃然纸上。马廷秀先生之所以写出如此之好的对联,还要与其身世阅历相连,正所谓“字如其人”。

马廷秀先生为回族,1900年出生于兰州互助巷,时正值庚子,八国联军侵入我国。其自谓:“历经清末光绪宣统两朝,民国北洋政府时代、国民军时代和南京政府时代。”在其所著的自传体著述《百年见闻录》中,他感慨地说:“出于忧患、长于困贫、中年惶惑、老有所归。”

马廷秀先生青少年时就读于甘肃省立第一中学(今兰州一中),毕业后由于家境贫困,幸得宁夏护军使马福祥资助,得以考入北京国立法政大学,成为兰州第一位回族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他曾聆听梁启超胡适等人的演讲。大学毕业后,他跻身政坛,开始为马福祥父子两代做幕僚。

因马福祥与其兄马福禄当年血溅北京正阳门,抗击八国联军对北京的侵略,所以人们都非常敬仰马福祥先生。1924年,孙中山先生曾派员持亲笔信联络马福祥,当时马福祥身为北洋政府官员而不便表态,马廷秀便建议马福祥可以复函转交来人,以示对孙中山先生的问候。后来马鸿逵又委派他去南京,亲自面见蒋介石陈述一些有关宁夏的情况。

而马廷秀先生最为辉煌的就是1949年解放大军挺进西北时,他以国民党宁夏省政府秘书长兼代民政厅厅长的身份同十几位厅处长代表已是一盘散沙的政府,在马鸿宾将军的率领下通电起义,受到彭德怀司令员的欢迎。1949年9月23日,马廷秀作为国民党宁夏方面和谈代表之一,与解放军代表杨得志司令员、李志民政委签订了《和平解放宁夏问题之协议》。(www.daowen.com)

1957年,他被错划成右派,遣送到酒泉夹边沟农场劳动,在九死一生的困境中,他幸存了下来。

马廷秀先生一生道德高尚、治学严谨、为人热情仁义,晚年尤爱奖掖后学,深受人们的尊敬。

他给张令瑄先生撰写这副对联时已85岁高龄了。他对张令瑄先生说,他将“走”在前面了,先提前给他撰写这副挽联。这件事情表达了两位老人的豁达、开朗和幽默。张令瑄先生一目近盲,但身残志坚,一生撰写各类文史文章200余万字,并将其父、陇上著名学者、金石学家张鸿汀遗留下的各类稀见图书1280余册捐献给有关单位,甘守清贫。这副对联正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张令瑄先生的一生。如今,张先生也已作古。

对于书法,马廷秀先生早年曾临摹刘墉(字石庵)行草,字迹遒劲敦厚,晚年则多作楷隶。他曾说:“写毛笔字是很有益处的,写字时思想集中,祛除杂念,还须运气。”

现在我们来看这副对联,不难看出马廷秀先生的文化底蕴、书法功底以及透过文字所看到的他饱经沧桑、历尽坎坷的一生,而所有这些又凝聚升华成一种“存心以公,莅事以勤”的立身处世之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