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林之望请求支援,奏折被囚,杨岳斌私拆截留

林之望请求支援,奏折被囚,杨岳斌私拆截留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林之望又将被困消息速报陕甘总督杨岳斌,请求支援。后来,杨岳斌驻守泾州时,从驿站截获一封林之望上报朝廷的奏折。其实,林之望早已派人前往军机处,只等杨岳斌私拆截留奏折。林之望参奏别人,但他同样也受到别人的参奏。林远村生性耿直,始终不知其侄所做的龌龊之事。时同治八年三月中浣,皖北林之望初稿。林之望《乞假养病留别鸣鹤园二首》诗碑鸣鹤园即布政使署后园,在明朝时肃王称为“望园”。

林之望请求支援,奏折被囚,杨岳斌私拆截留

清代同治年间许奉恩所著的《里乘》,是继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之后,又一部惩恶劝善、反映社会风俗、以神鬼精怪故事为内容的志怪小说。其中在卷四中有一篇《林远村方伯》这样写道:

吾皖林远村方伯之望,赋性端方,束躬严谨。自言开藩甘肃时,督师攻剿□□,驿馆后有楼,颇觉幽静,爰命傔从解装其上。夜漏三下,甫就寝,忽闻楼梯窸窣有声,一女子搴帷遽入,走傍榻前,含睇微笑,妖艳异常,粉香扑鼻。方伯知为妖物,将取床头宝剑击之。女子睨之笑曰:“公何为者,而忍恶作剧耶!”方伯虑其为祟,急掣剑在手,女子却步摇手曰:“咄咄,公勿恶作剧,我去!我去!”言讫,然不见。后闻人言,楼固有狐。然方伯居此月余,亦竟不敢再至矣。

读了这篇诡异惊悚的小说后,不由得对林远村的胆略和坦荡钦佩不已。

林远村(1811年—1884年),名之望,亦字伯颍,安徽省凤阳府怀远县人。因《里乘》的作者许奉恩也为安徽人,所以文开篇即有“吾皖”之说。

林远村出生于数代书香之家,其祖父晋奎公品学兼优、文章锦绣,以萃科官贵州司马,事迹见诸《皇朝经世文编·循吏传》。所谓“循吏”即清廉之吏,民间所称的青天大老爷。他的父亲名士佑,庠生,淡泊明志,隐逸不仕,著有《绵汾潇湘诗赋》等。

林远村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中进士,后宦海沉浮,先后任顺天乡试同考官、补援江西道监察御史、京畿道监察御史等职。清同治元年(1862年),陕甘回民起义,势卷西北。当时因烽火弥天,甘肃军政糜烂,又因粮道堵塞、府库空虚,各省援军延缓不至,多引起军中哗变。

林远村后署理陕甘总督,他作战勇敢,率领军士冒着锋刃矢雨冲杀在前。有一次,林之望被困于阶州野牛岭,加之军士因饷银未发滋生懈怠,罢战不发,此千钧一发之际,林远村奋而疾呼:“所欠众人薪饷一应照发,不差分文,不足之处,当以我之俸银补给。但你们不能误国,误国大事,要依法处置。”众人闻听之后,深为感动,从而士气复振,执戈奋起,平服了军中哗变。林之望又将被困消息速报陕甘总督杨岳斌,请求支援。杨接报后马上召集总兵彭楚汉和杨明海,令杨明海速率两千骑兵前去营救。可是彭楚汉说:“如去营救,兰州城空虚无人,若是里应外合破了城池,后果不堪设想。”杨听后只好作罢。林远村在无援兵的情况下,首当其冲,往返驰突,浴血奋战,突出重围,免遭全军覆没,挽回了这场危机。半个月后,林之望带着残部突围回到兰州,众官员出城迎接。林当众解开血迹斑斑的战袍,丢在杨岳斌面前,拂袖而去。随后他参奏杨“剿匪不力”,朝廷于是将杨降为二品留任。杨自知理亏,此后就处处对林有了防范。后来,杨岳斌驻守泾州时,从驿站截获一封林之望上报朝廷的奏折。师爷说:“何不拆开看看。”打开后,奏折无非是一些例行公事。杨捋髯而笑:“看来是多心了,怎么说林也是一员儒将。”

其实,林之望早已派人前往军机处,只等杨岳斌私拆截留奏折。事情败露后,慈禧震怒,又将杨降为三品顶戴留用。

林之望参奏别人,但他同样也受到别人的参奏。在林远村离兰之际,曾与他的继任者左宗棠产生了一些嫌隙,这也成为诱发林远村结束其仕途的一个小“菌种”。原来,左宗棠介绍一位道员前来补缺,当时林远村的胞侄林介藩任收发之类的幕宾,他暗示对方要交“门包”(贿赂),没想到这位道员也是个“硬头鱼”,心想“后台”左大人平乱有功,乃当朝“红人”,决定不吃他这一套。可是,林介藩就是不上呈其公文,最终没办法,这位道员还是妥协了,入乡随俗地交了“门包”。林远村生性耿直,始终不知其侄所做的龌龊之事。后来,这位道员将这件事回禀左公,左宗棠闻知后未免怏怏不悦、耿耿于怀。后来左宗棠到兰州赴任,初到者按常例应下榻“总督官署”,但左却寄寓道员衙门,可见二人已有嫌隙。就是林、左之间这段不愉快的小插曲,致使时不多久林远村奉命调京另用,从此结束了他十多年的军旅征战生涯。离任时,时值西北大旱,林远村将自己积蓄的俸银大部充当军饷和赈灾之用,人民感其德,拦道泣送,依依告别。

林远村也感念宦游兰州的生活以及诸多同僚,于是挥毫写下了《乞假养疴留别鸣鹤园二首》:

折柳金城倍黯然,鹧鸪声里独扬鞭。

三年宦味蔬香地,万种离情芍药天。

驿路愁闻行旅断,乔柯喜见故人迁。

关心富贵花前客,可待重来对绮筵。

群芳憔悴竟如何,护惜还期灌溉多。(www.daowen.com)

草木定沾新雨露,风云犹恋旧山河。

屯田智略思充国,荡寇勋名仰伏波。

惟愿边疆安稼穑,不妨岁月老岩阿。

将别兰垣,念及三年以来与诸寅好交游暨诸绅董共济艰难,情殊恋恋,作此寄怀。时同治八年三月中浣,皖北林之望初稿。

林之望《乞假养病留别鸣鹤园二首》诗碑

鸣鹤园即布政使署后园,在明朝时肃王称为“望园”。清乾隆时因仙鹤栖息园内,鹤唳数日不去,改为“鸣鹤园”。道光时,甘肃布政使程德润将其改为“若己有园”。清光绪时,陕甘总督杨昌浚改名为“憩园”。由于憩园与陕甘总督衙门的节园东西相望,故也称西花园。也许林之望对鸣鹤园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他在同治六年(1867年)曾作有一篇《鸣鹤园记》,内容如下:

鸣鹤园记

《易》中孚,鸣鹤之爻,言者详矣。藩司之职承于上宣于下,不相孚焉可乎?署之有园未详所自,旧名艺香圃,则嘉庆己未年杨公荔裳(名揆)所名也。后改名若己有园,则道光辛丑年程公玉樵(名德润)重修是园时所名也。望承乏此邦,军书倥偬,或数月不窥园。闻诸兰人云,道光甲午仲秋有崆峒元鹤集天香亭,飞鸣树间三宿始去,余幕宾徐石芸刺史(名采)亦言亲见之。其时藩司为色公懋斋(名卜星额),旋擢皖抚,或曰此鹤瑞也。余谓不然,夫物性各有所宜,园亦有之。园僻而静树可栖、池可饮、苔藓可啄,则园于鹤宜;品甚高,音甚清,羽毛甚洁,则鹤与园宜。两相宜则两相孚,鹤之所以飞鸣盘桓不忍遽去也,是说也足名吾园。至于官之迁擢有命焉,鹤之来其瑞也耶,其非瑞也耶?不可得而知也,吾取中孚。

林之望书《鸣鹤园记》

同治六年岁在丁卯中秋皖北怀远林之望书于甘肃藩署之乐□堂

《里乘》中所描述林远村遇“狐仙”的故事是否就发生在鸣鹤园则不得而知。

林远村到了京城,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鸿藻深知林远村的才能和人品,密保他为弘德殿行走,而林远村厌倦了官场的蝇营狗苟,以衰病辞谢,回归故里。

林远村退隐乡里后,纵情于山水,身心闲适,诗酒书画以自娱。他与邻里和睦相处,并不以曾经的“高官”而自居。闾里父老,对他也格外尊敬。他在故里筑有个人书斋“荆居书屋”,他的著述也因之命名为《荆居书屋诗集》《荆居书屋文集》。荆居书屋楼高两层,实为林远村的个人藏书楼。林氏自祖上晋奎公始,至父士佑,以及远村,三代都是嗜书如宝,不惜重金,广为罗致。而林远村一生清廉,为官数十年的所有俸禄唯购置这一财产。因此小楼上下,满是其宦游时购置的古今图书,其中不乏珍善名本、名人书画等。以至四个儿子分产时,为相互均分,争闹不休。除大儿媳孙氏深明大义,尚能按翁公遗嘱,每年夏秋晾晒,其他妯娌都不知先人遗泽之宝贵,任意丢弃、变卖、剪裁,加之水火灾害、兵燹战乱等,直至抗日战争怀远沦陷,更加彻底地荡尽林氏藏书。

林远村曾为故里涂山禹王庙大禹神坛两侧书有一副楹联:“清浊二仪还高下;万国衣冠拜冕旒。”据说该副对联为宏幅木刻,笔力遒劲,结体开阔雄健。人们惋惜其仅留下这一件遗墨,可是在“文革”中仍遭毁弃而荡然无存。殊不知,在其故里千里之外的兰州却还保留着他的《乞假养疴留别鸣鹤园二首》等墨迹碑刻,因此殊为珍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