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一种书体的名称。金文顾名思义是指金属上的文字,一般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
昔日中原的瓷器、造纸术、铸造术等经由丝绸之路传入西域,甘肃作为丝路的要冲,因此铸造业也极为发达,我们现在从汉代墓葬中出土的一些铧、铲、锄、刀等,就可看到当时的铸造工艺极为精湛。另外还有武威雷台出土的铜奔马、兰州五泉山上的泰和铁钟,都可反映出当时的铸造工艺水平。而且在一些大型的铸器上,还铸有铭文,这些铭文记载了当时的一些铸造背景,提供了一些史料。另外,这些铭文字迹清秀隽美,字体平易古朴,笔画方圆兼备、端庄典雅,具有书法的艺术之美。
黄河经青藏高原发源,一路挟风携雨奔腾而下,流经兰州,因此兰州黄河两岸自古以来就多设有渡口。据史书记载,公元前50年,西汉大将赵充国率领万余众骑兵,就是在今中山铁桥以西的金城渡口渡过黄河的。
明洪武五年(1372年),征西大将军宋国公冯胜为追击逃亡的元朝残余势力王保保,要渡过黄河,于是在兰州城西7里处修建了一座浮桥;至明洪武九年(1376年),卫国公邓愈将浮桥移至城西10里处,称“镇远桥”;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兰州卫指挥佥事杨廉将浮桥移至城北的白塔山下,即今天黄河铁桥所在位置。
将军柱
当时的兰州黄河浮桥用24只大船排列于黄河之上,船与船之间相距5米,中间用檩木相连,铺以木板,木板之上加有围栏。滚滚的黄河水将24只大船冲成月牙形,场景颇为壮观。曾有人赋诗描写这一景观,曰:“伫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桥柳色青。”为了固定住浮桥,又在黄河南北两岸各立铁柱(将军柱)两根,并以木桩、铁索和大绳固定桥身,冬撤春设。同时“将军柱”还有测定水位的功能,为下游的防汛进行预报预警。
将军柱是何人所铸?如何铸造?又是如何立在黄河岸边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溯源而上,进行探究。
昔日,在河湟地区流传着一句俗谚:“胖哥川的模子,山城堡的炉子。”胖哥川又称半个川,即原皋兰县西半个川上古城(今永靖县刘家峡太极镇上古村)。在这一带居住的王姓人家,开设有炉院,从事冶铁铸造。据王氏家谱载:“我王氏家族,远在大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白土坡王家大村,以征调行艺铸冶来兰州,铸造金城关黄河两岸的将军柱……王宣、王训二公来兰之后,初居五泉山下禄家巷,后徙绣河沿,再迁至黄河以北之王保保城。数年之后,才移到皋兰西半个川(又名胖哥川)上古城定居,以农为主,兼作铸冶,子孙繁衍,手艺发达,传至于今。”
对于具体铸造将军柱的情况,王氏族谱中记载:“我王宣、王训二始祖,于洪武四年(1371年),铸造将军柱两支,又于洪武五年岁在壬子(1372年)铸造一支,再于洪武九年岁丙辰(1376年)铸造一支,历时六年竣工。”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四根将军柱并不是一起铸造出来的,而是历时六年铸造而成的,足可见这在当时是一项极为庞大的工程。(www.daowen.com)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黄河发洪水,滔滔的黄河水从上游呼啸而来,将镇远桥北面的一根将军柱冲入了黄河中,经过民夫们的多日打捞,最终一无所获。是年,陕甘总督布彦泰召见了王宣、王训的后人王建文、王建武兄弟,令其再补铸一根。
刻有铭文的将军柱
据说此次将军柱在开铸前,光准备工作就花了一年时间。他们用牲畜从陇南驮来生铁,从阿干镇运来优质的炼铁煤块以及坩子土、硒块等,从皋兰运来铸造型砂。他们将黄河北的烧盐沟口西端作为铸造的场地,将大型的风箱、抱钳、提钳、坩埚集中在一起,然后开始砌筑炼炉,制造模型,最后冶炼、化铁,昼夜赶铸。
据说当时的冶铁炉有36座,每座炉熔36个坩埚,每个坩埚装铸铁8公斤。由于铁水要连续不断地浇注在砂型内,所以浇注时由王建文统一指挥,采取分段化铁,连续浇注的工序。就是说工匠们要依次用提钳将坩埚中的铁水连续不断地注入砂型中,一气呵成,中间不能有任何停顿,否则将前功尽弃。
将军柱上,铭文斑驳
如今在黄河之北、白塔山下(王保保城附近)王氏后裔的住处,仍可看到有些院墙是用当时融化铁水的坩埚砌成。这些坩埚状如砂锅,但是比砂锅细、比砂锅长,像是粗壮的竹筒。它们用黄粘泥迭垒成墙,默默地矗立路边,像是蒙上了历史的尘埃。
由于明代西北地区的生产力还很落后,铸冶工艺尚不发达,生产工具极为匮乏。当将军柱铸成后,明朝官府即以“免税行艺”的优惠条件,把王宣、王训等留在兰州。从此以后,子承父业,孙继子术,世代相传,他们的铸造工艺也日益精湛。据说,陕甘总督署衙门口的两个旗杆上直径一米有余的铁箍子即为王氏后裔所铸。当然他们还是以民用铁锅、犁、铧、钟、罄、碾槽、鏊子等的铸造为主。另外,黄河水车上的一些金属部件,如铁箍、铁钉、铁轴等铁器,也均由王氏后裔生产。他们可铸造小至几公斤大至数吨的法器,如佛像、狮子、宝鼎、香炉、钟磬等大型铸件,其工艺精湛,一些宝鼎上的文字运笔飞白,甚至人物的发丝皆清晰可见。
黄河岸边原有的四根将军柱,现在只剩一根,矗立在桥南东侧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根仅存的将军柱长5.8米,重达10吨,底部直径0.61米,底座长1.2米、宽0.31米、厚0.3米,其上还铸有铭文:“洪武九年,岁次丙辰,八月吉日,总兵官卫国公建斯柱于浮桥之南,系铁缆一百二十丈。”这根将军柱无论是在铸造工艺上,还是铸造规模上,在当时的铸造品中都是首屈一指的。600余年来,独留的这根将军柱矗立在黄河边,经雨雪而沐风霜,注视着滚滚东去的黄河水,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