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甘肃兰州金城的珍宝-《淳化阁帖》,中国第一部名家书法集帖

甘肃兰州金城的珍宝-《淳化阁帖》,中国第一部名家书法集帖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被称为“河岳根源、羲轩桑梓”,悠悠丝路和滔滔黄河相交于兰州,在金城兰州的历史文物或是遗迹中,肃府本《淳化阁帖》无疑是其中重量级的。《淳化阁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名家书法集帖,历来被称作“法帖之祖”。《淳化阁帖》肃王朱识鋐题跋肃府本《淳化阁帖》刻成二十年后即遭逢战乱,损坏严重。历尽劫难后的肃府本《淳化阁帖》现存刻石141方。

甘肃兰州金城的珍宝-《淳化阁帖》,中国第一部名家书法集帖

甘肃被称为“河岳根源、羲轩桑梓”,悠悠丝路和滔滔黄河相交于兰州,在金城兰州的历史文物或是遗迹中,肃府本《淳化阁帖》无疑是其中重量级的。

《淳化阁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名家书法集帖,历来被称作“法帖之祖”。宋淳化三年(992年),北宋王朝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命翰林侍书王著,将内府藏汉魏、西晋、南北朝隋唐以前历代名家墨宝分类,编次成卷,刻于枣木板上,名曰《淳化阁帖》,珍藏于秘阁,故又称为《淳化秘阁法帖》。

《淳化阁帖》共分为十卷,收入历代帝王、名臣和书法家一百多人墨迹约422帖。卷一为历代帝王法帖,卷二至四为历代名臣法帖,卷五为诸家古法帖,卷六、七、八为王羲之法帖,卷九、十为王羲之之子王献之法帖。楷、行、草、隶、篆各书体齐备。

法帖原版棰拓极讲究,均采用当时名贵的歙墨和澄心堂纸。澄心堂纸“轻似蝉翼白如雪”,千年难得。这批原版在宋朝就已是难得的宝贝,因为宋太宗并不多拓,只赏赐给皇亲国戚和中书省枢密院大臣每人仅一套拓本而已。元代赵孟頫《松雪斋文集阁帖跋》中有:“宋太宗……淳化中,诏翰林侍书王著,以所购书,由三代至唐,厘为十卷,摹刻秘阁。赐宗室、大臣人一本,遇大臣进二府辄墨本赐焉。后乃止不赐,故世尤贵之。”明代董其昌曾偶得一张,也“此纸不敢书”。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一次宫中失火,刻帖的木板与所藏历代名帖原作悉数被毁。因此自宋代至明代留传下来的《淳化阁帖》就极为稀少珍贵。2003年,上海博物馆以450万美金,购得美国收藏家安思远收藏的《淳化阁帖》宋代初拓残本,也是唯一存世的宋代阁帖原版,仅存第四卷、第六卷、第七卷和第八卷,全是书圣王羲之一人作品,共170帖。数百页全为正宗千年“澄心堂”拓纸,弥足珍贵!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政权,他分封诸皇子,其中第十四子朱楧被封为肃王,在前来甘肃赴任之时,朱元璋将一部宋代初拓《淳化阁帖》赏赐给他,朱楧携至甘肃,一直由历代肃王相传,珍藏于内府。

存放于志果中学的《淳化阁帖》帖石

到了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肃宪王朱绅尧临摹帖子时,觉得“各王府不遍及且无以公海内”,恰陕西右参政、甘肃洮岷道兵备张鹤鸣得到友人所藏的一些枣木版阁帖,请肃宪王将所藏阁帖取出与他收藏的枣木版比照校勘。肃宪王很慷慨地将阁帖借之。同时命姑苏人温如玉、南康人张应召二人,将阁帖双钩临摹并精刻于陕西富平石上,并为此写跋道:“雨粟泄秘,代传厥神。镌惟宋擅,允为世珍。建国获授,永保虑湮。殚精重勒,大明万寿。万历丁巳春日肃王望岐道人跋。”末尾钤“太祖高皇帝九世玄孙”及“肃王之章”。据记载,“温、张两生功苦坚一片石,朝暮作对,若面壁达摩,雪没胫而弗退也”,二人以至于“闭目梦寐,无非阁贴”。可惜肃宪王绅尧刻帖尚未成而身先逝。他的儿子朱识鋐继位后,继承了父亲这项未竟的事业,最后历时7年之久,终于在明天启七年(1627年)完工。共用石144块,多为两面刻文。每块碑石高27.8~34厘米,宽36.5~40.5厘米,厚6~8.7厘米。所刻《淳化阁帖》又名“肃府本”或“兰州本”,又因刻成后藏于肃王府东书堂尊训阁,而称为“尊训阁本”。各卷末除照刻宋本款识外,新镌“万历四十三年乙卯岁(1615年)秋八月九日,草莽臣温如玉、张应召奉肃藩令旨,重摹上石”隶书三行。肃府本《淳化阁帖》,初拓用太史纸,计253纸,程君房墨。此帖摹工精良,锋棱宛然,点画顾盼,神完意足,有“淳化亚帖”之美誉。碑帖刻成后,因朱识鋐追思先祖遗命得以完成,故写跋:

《淳化阁帖》肃宪王朱绅尧题跋

《淳化阁帖》拓片及帖石(www.daowen.com)

“我太祖高皇帝分封我庄王于甘兰,从御戎羌。而锡之以宋人淳化阁帖,无亦以文德足以柔远,干羽可以格苗之意与!珍藏内库,弘治间我恭王出而临之,仍留内库。至我宪王出而临之,恐我子孙与各王府不遍及,且无以公海内。乃延温、张二韵士摹勒下石,未竟而弃予。且嘱予以勿替,于辛丑六月始竣事,割牲高成,泫然流涕。临阅之际,至桓桓尚父一帖,于我圣祖之遗意,有遐思焉。夫析薪弗荷,谓之不肖。予冲年无能,恢弘我宪王盛德大业,此一役也,不肖之罪,庶几免矣。摹勒之工,先后七年,新旧不爽,毫发具〔俱〕在。各跋语不具论,论其始末如此云。肃世子识鋐谨书。”

末尾钤“昆珵”“肃世子图书章”和“遵循阁章”。

倪苏门在《古今书论》中称:“《淳化帖》在明朝,唯陕西肃王府翻刻石最妙,谓之肃本。从宋拓原本双钩上石,所费巨万,今市本相去天渊。”陈奕禧《皋兰载笔》称:“初拓用太史纸,程君房墨,人间难得。”兰州画家姚金偁与静宁人王少军在民国时曾合力购得明拓肃府本《淳化阁帖》一本,帖本题跋齐全,没有一字残损。抗日战争期间,曾被朱绍良以重金购走。原拓中有重复的一张拓片被姚抽出后保存下来。甘肃省文史馆原副馆长张思温曾目睹此页拓片,称“纸制墨色迥异常也”。

清顺治三年(1646年),陕西人费甲铸又将“肃本”再刻于西安,藏于西安碑林,称为“关中本”或“陕西本”。此外,江苏溧阳虞氏重刻本,每卷末照刻肃府本款识,是按照肃府早期拓本重摹上石。清拓重刻本,藏于南京博物馆。

《淳化阁帖》肃王朱识鋐题跋

肃府本《淳化阁帖》刻成二十年后即遭逢战乱,损坏严重。明末李自成义军贺锦率部攻陷兰州,王府将石刻深藏于府内井中。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洮岷道陈卓聘邀陈曼仙、毛香林,补刻四十余块。康熙十四年(1675年),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平凉起兵响应吴三桂叛乱,其部将赵士升攻陷兰州后,用阁帖帖石做马槽,致有“马房光怪,枥马皆惊”之说。是年三月,清军大举进攻兰州,征讨叛军王辅臣。王率部负隅顽抗,欲毁帖石当炮子,同时又欲将帖石移置城头做防御工事,幸有兰州知府徐某冒死陈情,竭力说服,才使叛军放弃了毁坏帖石的想法。历尽劫难后的肃府本《淳化阁帖》现存刻石141方。

宣统二年(1910年),刘尔炘移帖石于儒学署即文庙(今兰州二中)保管,置于大成殿东侧之尊经阁中。并增刻木版释文40块。后儒学署裁撤,尊孔社入驻。再后尊孔社并于全陇希社,石刻遂由该社保管。1938年,日寇轰炸兰州,为策安全,将石刻埋于大成殿南面院中。1939年,志果中学在文庙中成立。后志果中学与全陇希社间发生矛盾,全陇希社遂于1944年趁志果中学校长赵元贞出访宁夏之机,将石刻掘出移往贡元巷丰黎义仓内。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时任甘肃省银行地方公益事业基金保管委员会主任委员的水梓呈请“拨款保存淳化阁帖碑石”,甘肃省政府“以该项碑石由市政府保管”,遂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八月、十二月训令兰州市政府,“饬该府查明该项古物保管情形,并妥拟保管办法”。兰州市政府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拟定《兰州市文庙财产及阁帖碑石保管办法》共八条,其中第二条为:“本市文庙财产暨阁帖碑石依法由兰州市政府负责保管,但为管理便利计,可由兰州市委托兰州志果中学代为保管之。”第五条为:“对于文庙各项财产暨阁帖碑石,应随时清点,确实负责保护,如有缺损,代理保管机构应负赔偿之责。”第七条为:“本市文庙财产暨阁帖碑石,应由兰州市政府列入交代,以重古物。”由于当时兰州市政府明文指定石刻由志果中学保管,于是帖石又由丰黎义仓运回志果中学,置备木架,镶嵌在尊经阁檐下,计石刻145块,278面,木刻40块。

1966年,肃府本《淳化阁帖》碑石移交甘肃省博物馆珍藏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