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源鼓楼区道路街巷名称

探源鼓楼区道路街巷名称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63年,以与淮海路交叉口为界,鼓楼区内的称为“中山北路”。民主北路 北段因位于老牌楼东面,原名“牌楼东街”;南段自延平路口至淮海东路,早年名为“白云路”,日伪时期铺建,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民主路”。鼓楼辖区内的一段将牌楼东街并入,称为“民主北路”。为方便其部队往返城内,孙传芳于1926年派兵丁在原有的大沟通道上筑起大路,名为“兵工路”。原为徐州城外老街,宽仅4米,后经多次拓建而成为市区主干道。

探源鼓楼区道路街巷名称

中山北路 日军侵占徐州后为军事上的需求,于1939—1940年强行开辟了此路,定名为“庆云路”。其由来一说是伪市长,叫张云生,为吹捧他,将此路及路中跨越故黄河的三孔石桥取名为“庆云路”、“庆云桥”。另一说是源于《卿云歌》中的句子。抗战胜利后,改为“中山路”。1963年,以与淮海路交叉口为界,鼓楼区内的称为“中山北路”。1971年改为“人民北路”;1981年恢复“中山北路”名称。

民主北路 北段因位于老牌楼东面,原名“牌楼东街”;南段自延平路口至淮海东路,早年名为“白云路”,日伪时期铺建,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民主路”。1971年,以淮海东路为界,民主路分南北两段。鼓楼辖区内的一段将牌楼东街并入,称为“民主北路”。

复兴北路 该路南段形成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北伐战争胜利后被成为“中正街”,日伪时期改称为“圣德街”。抗战胜利后,为调停军事冲突,周恩来张治中马歇尔三人军调小组曾到过徐州视察。国民党当局为把这一视察行动做个记录,便将此路称为“治中路”。后为纪念抗日名将张自忠,又曾名“自忠路”。解放后,国家得以走向复兴,遂命名为“复兴路”。1971年改为“朝阳北路”;1981年更名为“复兴北路”。

兵工路 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大军阀孙传芳屯兵徐州,其部队驻扎在陇海铁路北,称为“北营”。为方便其部队往返城内,孙传芳于1926年派兵丁在原有的大沟通道上筑起大路,名为“兵工路”。1971年改称为“铜沛东街”;1981年恢复原称。

文化路铺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因地处新庄村,始名“新庄路”,后又改称“崇文路”。1971年,因其沿路有工人文化宫,更名为“文化路”。

大马路 始建于1920年初,名为“东新集”。未成马路前,是徐州旧城通往东北方向的重要交通线。后津浦铁路通车,徐州东站地址坐落在这条交通线东端,随着铁路运输的发展,该路逐渐形成繁华之地,经过逐渐拓宽整理,成为徐州当时唯一的大路,故命名为“大马路”。

王大路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有一姓王老汉在这一带开荒种菜,人称“王大园”,后逐渐形成道路。1927年,北伐战争胜利后,因“王大园”而定道路名为“王大路”。1971年改为“立新路”;1981年恢复原称。

河清路 此路原是沿古城文曲沟修建的,早年路的西边有河,旧称“后河涯”;北段靠近古城奎东门,曾称“奎东巷”。因古城东门名为河清门,位于此路的南端,故将这条路命名为“河清路”,寓含有“黄河清,天下平”之义。

丰财街1925年,徐海道尹段晓昌在此建房,经营油坊、面店,后逐渐形成了一条街道,遂取财源丰盛之义,将之称作“丰财街”。(www.daowen.com)

镇平街1922年之前,此处是一片荒草坟地,常传“闹鬼”之事。宝兴面粉厂在这里建成后,厂长杨树成将厂门前的街道取名为“镇平街”,寓含“镇压鬼邪,永保太平”之义。1971年将之改名为“利民街”;1981年恢复原名。

东阁街 因该路在1911年前曾有一座古建筑名“文昌阁”,其地又处在旧城东北,故称之为“东阁街”。

西阁街 因该路在1911年前有一座古建筑名“财神阁”,其地又处在旧城西北,故称之为“西阁街”。

坝子街乾隆年间,此处黄河岸边筑有一大坝,以便利装卸货物和行人渡河,即因河坝而称为“坝子街”。原为徐州城外老街,宽仅4米,后经多次拓建而成为市区主干道。

大坝头 此处原为拦水大坝的一段,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逐渐有人来此定居,久之便形成一条街道。人们根据其所在位置,将之称为“大坝头”。

老营盘 清朝同治年间,曾国藩率湘军来黄淮地区围剿捻军,选定在徐州城东北黄河岸一带作屯兵的营盘。这一带地势较高,可以操练兵马。不久,李鸿章的淮军来接防,仍然在这里驻军。后来,军队调走了,营房变成居民区,人们将之称为“老营盘”。

黉学巷该巷因原在徐州旧府衙门东边,被称作“州东巷”;后又因其紧靠文庙(黉学)而改称“黉学巷”。

地藏里 相传早年黄河故道东岸住着一对老年夫妻,有钱而信佛,在此盖了一座地藏菩萨庙,故此地名为“地藏里”。1971年改称为“前进巷”;1981年恢复原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