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曾与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汤应

曾与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汤应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曾至,王赐以碧镂牙嵌琵琶,令着宫中锦衣,于殿上弹《胡笳十八拍》,其音哀楚动人。汤应曾自琵琶偷失,便怅然不再弹奏。而他最爱弹奏并能震摄人心的琵琶曲,就是《十面埋伏》,以音乐语言,极其生动地描写了楚汉相争最后决战的情景。汤应曾早年曾随军奔走在嘉峪、张掖、酒泉等地,熟悉军旅生活,家乡又是楚汉战争的主战场,所以弹奏《十面埋伏》时,十分有表现力,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曾与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汤应

汤应曾,明邳州(今睢宁古邳镇)人。善弹琵琶,人呼为“汤琵琶”。

明世宗嘉靖年间,有李东垣善弹琵琶,江对峰师其艺而传之。江死,陈州蒋山人独得其妙。汤应曾赴蒋山人处学艺,不到一年即得其精妙。周王闻之,急召应曾。应曾至,王赐以碧镂牙嵌琵琶,令着宫中锦衣,于殿上弹《胡笳十八拍》,其音哀楚动人。周王深赏之,岁给米万斛,以养其母。汤应曾于是名著大梁。后征西将军王崇古招汤应曾入幕随征,汤于是得游历嘉峪关、张掖酒泉诸地。每次会猎或阅兵,将军总要让汤应曾弹《塞上之曲》。将军麾下有一名叫颜骨打的战将,每临敌,令弹奏《壮士声》乃上马杀敌。一日,行至榆关,忽然思母而痛哭,遂辞别将军而去。夜宿酒楼,起弹琵琶,闻者莫不陨涕。天明,邻家一妇登楼相问:“妾孀居十载,依于慈母,愿执箕帚,为君之妇。”汤应曾问:“尔能善事我母乎?”妇许诺,遂同载回乡。

襄王闻其名,使人聘之。汤应曾应邀赴襄阳,居楚三年。偶泛舟洞庭,见一老猿,哀号至夜半。天明,老猿竟抱琵琶跃入水中。

汤应曾自琵琶偷失,便怅然不再弹奏。随即归乡省母。母尚健朗,而妻已故。母告妇亡之夕,有猿啼户外。妇对母说:“吾待郎不至,今闻猿啼,吾将死,惟久不闻琵琶声,郎倘归,为我一奏。”应曾长哭掩泣。当晚,于妻子墓前摆酒浆,弹琵琶而祭之。自此以后,猖狂自放。值明末寇乱,汤应曾背着母亲卖唱乞食于兵间,耳聋目盲,鼻漏如流,人不可近。年六十余,流落淮水之滨。有桃源人见而怜之,载其母同至桃源,后不知所终。

汤应曾所经常弹奏的古曲约一百多首,大而摹拟风雨雷霆,小而状乎草木之吟,以至愁人思妇,百虫之号,无不于一声一响中传输之。而他最爱弹奏并能震摄人心的琵琶曲,就是《十面埋伏》,以音乐语言,极其生动地描写了楚汉相争最后决战的情景。(www.daowen.com)

明代王猷定在他写的《汤琵琶传》中,记叙了汤应曾弹奏这首琵琶曲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躲开、退避)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此曲表现了楚汉战争之惨烈,项羽之悲壮,刘邦“得胜之师”之威武雄壮。全曲气势恢弘,充满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

《十面埋伏》的一个版本分为十三段:一,列营;二,吹打;三,点将;四,排阵;五,走队;六,埋伏;七,鸡鸣山小战;八,九里山大战;九,项王败阵;十,乌江自刎;十一,众军奏凯;十二,诸将争功;十三,得胜回营。

《十面埋伏》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以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演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场面,直到今天仍具有独到的艺术魅力。

汤应曾早年曾随军奔走在嘉峪、张掖、酒泉等地,熟悉军旅生活,家乡又是楚汉战争的主战场,所以弹奏《十面埋伏》时,十分有表现力,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