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芝
徐州这座屡遭水患的城市,一些能保存至今的古代地面建筑皆弥足珍贵,徐州文庙即为硕果仅存的规格最高、建筑面积最大的古代建筑。文庙,全称文宣王庙,也称孔庙或黉学,是我国古代祭祀孔子、传道授业的场所,明代以后称孔庙为文庙。
徐州孔庙见诸文献记载的为宋代,位于州城东南隅。元至正十一年(1351),芝麻李起义占据徐州城,孔庙毁于元军炮火。明洪武二年(1369)知州文景宗移建于城东北,明初著名文学家宋濂亲撰《圣庙碑铭》,盛赞徐土学事昌盛。由于多次遭受黄水,曾四易地址,以隆庆三年(1569)新建的文庙规模最为庞大。据时任徐州副使冯敏功撰写的《新迁庙学记》,新建文庙“地址之恢,黉宇之壮,视旧宫有侈焉!于是应璧耸左,郡谯埓石,云龙峙前,汴河绕后,而黄楼背护;俯雉昂霄,莲池清漪,袭芳铺丽,群山映翠,环水为清,诚形胜之要区而文明之奥宅也。”
文庙奎星楼(www.daowen.com)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淮徐道刘元勋、知州臧兴祖迁建于城东,徐州富豪张胆捐资六干余金,其他官员也纷纷响应,完全按照明、清两代朝廷对地方孔庙要求的制度建设,张胆族侄、曾任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的张玉书亲撰《新迁文庙碑记》。同治《徐州府志》绘有完整的学宫图,为一处庞大的建筑群,东西分三路,中为大成门,东为金声门,西为玉振门。前后五进院落,建有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占地近2万平方米,贯穿南北一条中轴线上。文庙东南角建有奎星楼。奎星为天上28星宿之一,为西方白虎之首,为文星。奎星楼为重檐六角式楼台,周围有雕刻精美的护栏,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奎星楼显得格外突出。奎星楼西为黄硫璃瓦砌筑的七龙壁,壁前为大型影壁墙,墙额中间题“天下文枢”,左右两侧题“道冠古今”、“德配天地”。影壁墙两侧为仪路和礼门,立有“文官落轿”、“武官下马”碑。入仪路和礼门为棂星门,此为孔庙大门。进棂星门即为泮池,泮池是学府的象征,学府也因此称泮宫。泮池为半月形池塘,上有三座三孔石桥,桥长10米,宽1.5米。过泮池是大成门,又称戟门,象征宫门。大成门后就是文庙的中心建筑大成殿,每年的春秋两祭都在这里举行。祭孔是一项繁顼的活动,每次祭孔,钟磬和鸣,香烟缭绕,盛况空前。大成殿两侧的东西两庑,为供奉先贤的场所。大成殿后的明伦堂是讲授经学的地方,原为重檐双层殿阁,现仅存台基。
由于年久失修及日伪时期的改建,解放后拆除了不少建筑,现仅存大成门、大成殿、月台和尊经阁台基。大成门面阔三间15.8米,进深7.6米,脊高9米,木直棂门窗。大成殿面阔五间20余米,进深13米,脊高11.7米,方格门窗,檐下三层斗拱。殿内的八根立柱、柱础莲花浮雕,为明代原物。月台长20余米,宽9.6米。两殿皆歇山屋顶,黄琉璃瓦屋面,绿琉璃瓦修饰正脊、戗脊和屋沿。1989年徐州市政府对大成门和大成殿进行全面维修,并恢复了大成殿前的月台。维修后的大成殿金碧辉煌,金砖漫地。大成门采用了门柱式月梁结构,高达7米多的门柱矗立挺拔,月梁上的“拔亥”依旧明式作法,兼有“南秀北雄”之特点。
对文庙的修建是地方官员的重要政迹之一,每次迁建,地方官员多请名家撰写迁建碑记。徐州文庙原有石碑十余方,现存七方。最早的为明宣德八年(1433)所立《徐州重建儒学记》碑,现移立于户部山戏马台碑亭内。清代徐州唯一的状元李蟠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撰书的《郡使姜公重修学宫碑记》碑和《并建尊经阁记》碑,均移镶嵌在云龙山的送晖亭内。现文庙大成门内还镶嵌有著名书法家张伯英于1941年书丹的《徐州复兴孔子庙堂记》碑,及重书其先祖张胆、张玉书的《迁建徐州文庙记》和《徐州新建文庙碑记》,由北京著名石刻家陈云亭摹刻上石,是十分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另外,原文庙内曾有“八音石”一块,是玲珑剔透能发出八个音节的奇石,现存市博物馆。如文庙修复,建议可将移放他处的碑刻及“八音石”迁于庙内,以营造文庙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