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寻鼓楼区名称的渊源-《鼓楼风物》书评

探寻鼓楼区名称的渊源-《鼓楼风物》书评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夏凯晨鼓楼区的名称是因辖区内有一座鼓楼而来,这是不言而喻的。鼓楼的建筑风貌如何?鼓楼的下面是一条宽阔的马路,当时叫鼓楼街,也就是现在的彭城路北段。鼓楼的南面还紧贴着一座精美的牌坊,上覆绿色琉璃瓦,它起到装饰鼓楼的作用。然而楼下的马路却人来人往十分热闹,鼓楼的残垣断壁随时有倒塌危险,存在安全隐患。这是徐州鼓楼区名的由来。自此以后,鼓楼区作为行政区名一直没有变动,是徐州保留最久的一个行政区。

探寻鼓楼区名称的渊源-《鼓楼风物》书评

夏凯晨

鼓楼区的名称是因辖区内有一座鼓楼而来,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座鼓楼建于何时,立于何处?鼓楼的建筑风貌如何?鼓楼区的名称又始于何年?这些恐怕不是人人都会知道知悉的了。

据史书记载,徐州鼓楼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由知州高玉琳所建。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知州宋诚改为大楼。明神宗万历初年知州刘顺之重修。明熹宗天启四年(1624),徐州大水,全城被淹,淤高于门,因辟鼓楼上层为南北道。前有圣谕亭,明嘉靖二十二年知州王重贤所建,后圯。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又依故制重建鼓楼。光绪七年(1881),在知府曾广照的倡仪下,由富商张大烈捐资重修。其后鼓楼未再维修,一直保存到上世纪五十年代。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鼓楼

在明代和清代的徐州府城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鼓楼的图像和其所在的确切位置。它的北面是徐州府衙,东边是文庙,和徐州府衙同处于城市的中轴线上,可见其重要性。鼓楼的下面是一条宽阔的马路,当时叫鼓楼街,也就是现在的彭城路北段。本世纪初,在建设彭城广场时,曾在广场东侧彭城路上发现大片墙基砖瓦,笔者经考察,认为这应是当年鼓楼的遗址。因此,鼓楼的位置是在彭城路北段彭城广场的东侧。(www.daowen.com)

位置找到了,遗址发现了,然而鼓楼又是什么样子呢?幸运的是,一张拍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老照片给我们展示了鼓楼的全貌。这张照片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拍摄的,印在日本侵华占领徐州时所制的徐州风光明信片上。从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鼓楼正面向南,二层,骑跨在一条大街上。鼓楼的底层是拱券门洞,上层是三开间的门楼,北面镶嵌“大观在上”,南面镶嵌“中枢巨镇”字样。鼓楼街较宽,可容纳三辆板车行走,车行道两侧是步行道,其外是店铺,这是当时徐州最宽的马路了。鼓楼的南面还紧贴着一座精美的牌坊,上覆绿色琉璃瓦,它起到装饰鼓楼的作用。装饰性牌坊一般用在寺庙祠堂门楼的前脸,增加大门的气势与光彩。牌坊的东西两侧各有角楼,东角楼已经倒塌,西角楼完好。笔者认为这两个角楼应是放钟和鼓的。这张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老照片的左上角就是一口铁钟。这口铁钟后来不知去向,估计很可能在大炼钢铁的年代被熔化掉了。鼓楼建好后,经过百余年的风雨剥蚀,战争硝烟,到了民国后期已经残破不堪,上层建筑几乎全部倒塌,只剩下门洞了。然而楼下的马路却人来人往十分热闹,鼓楼的残垣断壁随时有倒塌危险,存在安全隐患。建国后财政十分困难,无力修复,出于安全考虑,1952年鼓楼被全部拆除,鼓楼街也被拓宽改造为彭城路了。

新中国成立后,为理顺行政区域,组织建制,规范地名,于1949年冬设立徐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寻即成立徐州市人民政府,为山东省直辖市,下辖六个区公所,其中一、二、三、四区为城市区。1952年11月,政务院将徐州市划为江苏省辖市。1955年,徐州所属的一区改为鼓楼区,二区改为子房区,三区改为云龙区,四区改为王陵区。这是徐州鼓楼区名的由来。自此以后,鼓楼区作为行政区名一直没有变动,是徐州保留最久的一个行政区。

几经区划调整,目前的鼓楼区总面积为59.5平方公里,总人口26.5万人,常住人口30万人以上;辖7个街道、56个村(社区);区位优势突出,交通条件优越,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治安稳定,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实力逐年大幅提升,是一个政通人和、欣欣向荣的新城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