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性学习属于“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进行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忽视学科之间的联系、忽视知识的发现过程、忽视情感教学目标、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负担过重,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匮乏,极大地妨碍了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一是不明白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学时将这部分内容淡化处理,敷衍过去;二是不清楚这部分内容应该怎么实施,教学时将其上成了阅读课、写作课、口语交际课或其他什么课。这种现象不是个别的,而是比较普遍的。总之,淡化或丢失了综合性学习的价值和意义。那么,如何将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正常开展起来,逐步提升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是我们当前应该集中关注和探究的一个问题。同时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如何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加强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今后乃至未来一段时间我们亟待探索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索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基于语文综合性的特点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需要,在方法途径上,课题组认为要利用身边各种可利用的资源,运用科学探究、发现学习、资源学习以及小组合作、独立探究等多种方式;不仅要运用传统的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也可借鉴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不仅要开展语文活动,实现课内外结合,而且要注重在实际情境中、社会实践中、生活体验中养育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达成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依据综合性学习单元的特点,以初中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单元为抓手;以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实现以语文学科为基础的跨学科教学、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提高等教学理念为原则;以拓宽学生学习领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为实践活动的内涵。依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正确理解和把握综合性学习单元设置的特点和意图,区别综合性学习与写作教学的不同,进一步沟通课堂语文与生活语文的联系,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优化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发挥学生的潜能,倡导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能用独特的感受将其表现出来。
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加强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进行整合。新版教材七至九年级36个“综合性学习”单元,内容包罗万象。通过有效教学设计,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通过自主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语文素养最基本的条件是以学生学习发展为根本,这也是未来教育日趋明显的特征之一,即学生发展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不同的专题采取不同的分组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己设计安排,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会、理解,充分锻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趣味性,也提高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综合能力。通过有效地实施开展与语文密切相关的各类活动,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一种对自我、社会与人生的认识、分析,主动探求和发现,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的语文教科书,首次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单元,成为体现“课程标准”精神、引导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设计不再拘泥于“语文学科”,而是要关注、关涉科学、人文和自然、社会、人生以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艺术、道德各个领域。语文课堂不仅要开展语文活动,实现课内外结合,而且要注重在实际情境中、社会实践中、生活体验中养育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达成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利用现有教材、结合语文课堂改编课本剧、开展课前十分钟听力测试、演讲、对对子等语文专项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兴趣,又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www.daowen.com)
校内开展大语文活动,即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以校园为阵地,开展全校性的“书画展”“作文竞赛”“手抄报大赛”“古诗词测试”等活动。开展走进自然社会的语文实践活动,即走进自然大课堂,开展“社会调查”“ 自然识趣”等活动。体现了“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即语文”的新理念。使学生从被动走向了主动,由个体转向了合作,语文知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互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这样,突破了语文教学的封闭状态,为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空间。在活动中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创设大学校、大课堂、大学科的大语文教育环境,走大语文教育之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次活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利用当地民风民俗,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使语文教学更加鲜活,更加有趣。活动引导学生感悟民俗文化,学会欣赏民俗文化,增强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分析提炼信息的能力,并能创造性地提出个人的观点、看法和建议。在围绕自己家乡民俗开展的活动中,学会感受、学会积累、学会思考,并能用语言进行叙述性的表达。
合理使用教材,优化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把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分为两类来上,一类精学、精上,一类略学、略上。略学、略上的篇目主要是学生、教师都陌生且不容易查到资料的篇目。
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个案分析,达到对比借鉴、资源共享、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目的。调动学生思维,让他们充分表达各自的感受,更好地运用语言,将语文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去。可是若没有考虑到个别差生因课前没有预习,课堂上会显得很被动;由于把学习过程当作实现目标的途径与手段,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没有因学生表现出的不耐烦而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目标,很多学生以作业多没时间,或是找不到资料为借口,几周下来查阅资料工作收获甚微。没有大量的阅读了解,自然就谈不出什么来,课堂交流就只好照本宣科,读读资料。因此,教师除了考虑教材预设的目标之外,更要考虑学生心中的问题、困惑、见解、经验、兴趣、思维等,它们不仅是学习活动的起点,而且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增长点。教师必须在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力水平、情感特征的基础上来确立活动目标,更要根据综合性学习目标成性的特点,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目标,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使综合性学习成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因此,平时还要注意强化指导、检查个别差生的课前预习,让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和自学的能力得到培养。
在语文综合性活动中,教师组织学生或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对存在的问题或发现的问题,通过调查、了解、收集资料,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分析、解决问题,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问题意识。
在以语文学科课程为中心的同时,能够引导学生开拓、挖掘语文无处不在的学习渠道与资源,把教学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实现了课内外和校内外的沟通,使语文实践活动课成为了“大语文”的综合实践课,从而加强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人文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