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内涵发展的深入推进,教育培训如火如荼,老师们不仅有机会走出去开阔视野,增长教育智慧,还时常能够在本校、本镇、本市聆听引进来的专家或同行传经送宝。听着专家们高屋建瓴的讲座或同行切实可行的做法,总会油然而生一种“他真的很厉害,要是我也能有这样的水平多好”的触动或“我一定要向他学习”的冲动。然而,三两天头脑的热度降温之后,留下的只有无力感。看来,从触动到行动,很难。深究其因,是二者之间缺少一座桥梁——改变现实的意志,坚忍不拔的行动。
《尚书·说命中》:“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说的就是“知易行难”,即明白认知事物的规律道理是一回事,能够做到做好是另外一回事。的确,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有反思精神和专业追求的老师都不会满足于自己现有的状况,希望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断进步,育人水平越来越强,能够一直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然而美好的愿望和期冀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应该切切实实地落到行动中。这行动就意味着改变,而改变需要坚忍的意志支撑。
可怕的是无动于衷。有些老师总给自己找足理由,例如学生基础太差了,家长素质太低了,课本内容都上不完哪有时间去尝试新做法等。更可怕的是,有人尝试新的做法,这些老师不但不支持,反而冷嘲热讽,说“出什么风头,让不让别人活了”等泼冷水的话。这不由得使人想起那个海边捡鱼小男孩的故事:每次退潮后即有千万条小鱼留在海滩,不能回到海水里。一个孩子每到退潮就来到海边,将小鱼一条条扔回海中。大人觉得很好笑,一退潮满海滩都是鱼,拣几十乃至几百条归海有什么用?但孩子却非常坚定。有人问:这么多鱼,你又不能改变它们命运,扔不扔有何不同?他看看手中的鱼答:对这条,我能改变它的命运。也许家长素质确实不理想,但我们不是正在培养下一代家长吗?如果我们不倾尽“洪荒之力”让他们学得更好,若干年后,这些学生的下一代还是要回到我们的手上,接受我们的教育。如果那时还抱怨家长素质低,那我们当年为什么没有用心地改变和提升他们的素质?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我们之所以总给自己找无数的借口和理由不去改变自己、改变现状,就是觉得要改变这一切并不是一个人能做到的,总希望有“救世主”帮我们。其实,就如国际歌里唱到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让思想冲破牢笼!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趁热打铁才能成功!”要改变现实,唯有靠自己,只有坚持不懈地行动下去,才能慢慢地改变。
受到触动,就要行动。行动最好有一个志同道合的团队支持,因为专业研究发现,共同体可以集众之智,更有力量和坚持的动力。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鼓励任何经过深入思考和科学论证的创新举措。只有大家都走在了教育创新的路上,学校教育才能不断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学生才能不断感受到知识探索的无穷魅力,他们的核心素养才能在学习与生活中不断建构和丰富起来。(www.daowen.com)
希望老师不只停留于触动而仰视羡慕他人的阶段,而是用我们对教育的挚爱之情和深藏的责任心,真真正正地行动起来,用坚忍的意志坚持走下去,改变教育生活,不断成就事业的新高度。
双赢课堂
世上的大多事都是“知易行难”,一个真正有行动力的人,才能迈向成功。身为教师,应该在不断思索创新发展的同时,用行动促成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