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外界的语文教学改革如何轰轰烈烈,层出不穷的教学改革模式如何铺天盖地,有些老师就是置若罔闻,大有“我自岿然不动”的架势。他们在教学中仍奉行那套“亘古不变”的八股教法,唯教学参考书或资料的参考答案“马首是瞻”。不读教学刊物,不学经典教育理论文章,更不动笔写自己的教育教学体会,教学中极少做创新尝试。在课堂教学中,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事先设计好的,学生在课堂中闪现的创造性火花一出来就被这些老师“扑”灭了。在课堂,他们坚持只有老师的话是对的,不可撼摇的,“师道尊严”也一定是不可违反的等。这样的语文老师为数不少,在这样观念的教师培养下的学生,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何开掘?长此以往,一个国家的兴旺、进步如何实现?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教师在讲授《〈论语〉十则》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时,他问学生,“川”是什么意思?孔子在什么地方说这句话的?座中的学生纷纷议论,有的回答“河岸”“河边”,也有回答“河的上游”“河中的行船上”的。待学生们说完,这位老师说“是在河岸边上”,其他的答案都不对。呜呼!可恨的“标准答案”!难道孔子非得在河岸边才能感受到时光如流水般稍瞬即逝吗?孩子的头脑中蹦出的智慧之光顿时变得“一文不值”。
有的老师把“懂了吗?”“知道吗?”作为自己教学的口头禅,以一个救世主的“传道者”自居,全然不把这些未来的创造者和成功者当做平等的人去看。(www.daowen.com)
语文老师应该抛弃蒂固于头脑根处的陋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孩子们当成和老师有同样尊严权益的人来对待。鼓励孩子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激励他们大胆思考,敢于跨越雷池,主动参与课堂,充分展示各自的才能。特别是对于自信心不足的孩子,老师更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充分大胆发表意见,要善于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会被认可,他们的身心方可得到解放,主动精神才能得到培育和发展,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