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实施至今,本该教育目标明确,教育方法得当,教学效果喜人。可只要深入语文教学的课堂,就会有很多的困惑和忧虑——语文学科教育到底该怎样进行?语文课改将走向何方?本文将围绕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进行反思和审视,并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
语文课改已悄然分化出两大阵营。一个是过于“回归”传统,走不出传统教法的教师阵营。他们仍然特别重视知识的传授,尤其偏爱口耳相传,以及灌输式教育。拿到文章,按部就班地进行字词掌握、作者简介、时代背景介绍、条分缕析课文、中心主旨归纳、写作特色小结,最后教学生说些耳熟能详的废话。更有甚者,有些老师还标榜“为学生着想”的口号,唯教参之“马首”是瞻,将教参上的东西全盘搬进课堂,搬上黑板,再强迫学生搬进笔记,搬进头脑。这种方式美其名曰“重基础”,语文教育的目标仍定位于认知上,忽视方法的传授和学生的情感体验。其实这些老师在课改之初也曾做过大胆的尝试,可发现无所适从后,便走了回头路。
另一个阵营高举课程改革的大旗,看重课堂的活泼生动,善于将课文内容进行拓展,抓住其中的一句话甚至能组织起一节课的大辩论。这些教师还喜好多媒体技术,声光电成了课堂的主流媒体,色彩斑斓、图文并茂充斥着课堂,黑板成了摆设,学生也没有了必要的笔记。他们不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指导,还高擎人文精神的旗帜,甚至泛化人文精神,将人文精神置于语文教学的上方,但又简单地将其等同于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政治品质。他们甚至要将语文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打通,试图教给学生高尚的人格、自强不息的品质。这类教师敢于实践、敢于探索和运用新的学习方式并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却相对地忽视了语文学科最本质、最基本的功能——即具有工具性的特点,把语文课上成了不像语文课的语文课。
面对这两种走向两个极端的教学模式,我们不禁要反思:到底该将语文课上成什么样子呢?每一个语文科同仁都该每天反思这个问题,要很好地把握自己的教学,做到教育有目标,育人有方向。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常翻看《语文课程标准》,时时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基本理念,课程总目标,各学段具体目标,甚至实施建议等。
怎样的语文教育目标观才是正确的呢?在做了必要的审视之后,笔者认为应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要将语文课定位为语文技能教育课,这是语文作为学科生存的基点。也即听说读写、双基训练在当今不仅不可偏废,还应更加重视。我们要将语文还原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个认识上。既然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当然要在听、说、读、写这几个方面下工夫,使他们会听善听、会说能说、会读乐读、会写写好,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语文课要学好汉语拼音、识字写字的知识,词句段篇等基础性的知识,听说读写的策略性知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知识,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所需要的知识等。知识获取的手段,应以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建构为主。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构新的知识。
其次,在关照语文工具性的基础上,努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和人文品质。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人文性,语文教学也应该有情感、有生命。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使他们在生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总而言之,语文课有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责任。社会不缺乏有学问的人,而缺乏有人性的人。正如《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言“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从这点来说,语文课除了教给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语文基本能力外,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看来,语文教育宜帮助孩子们体验人类的诚实、善良、尊严、虔敬、悲悯、爱与尊重、理性与诗性,并依赖这些对一切的假恶丑进行审视和批判,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公民。(www.daowen.com)
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丰富人文内涵的材料,将语文课堂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打通,让学生从极为丰富的书本世界与生活空间中感受浓浓的人文气息。我们可利用课堂中的几分钟时间将精短的美文推荐给学生,对他们进行长期而坚持不懈的人文熏陶,还可利用课余时间与孩子们一同走进图书馆、阅览室,与他们一起进入书的海洋,并开展精神的交流与对话。
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言传身教和榜样示范,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准、敬业精神,完善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修养好为人处世的态度等。
语文教学不仅给了孩子们终身发展所需的语文基础知识与能力,更丰富了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和情感世界,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人、大写的人。说到底,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所必须追求的教育目标,二者不可偏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双赢课堂
身为语文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还应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每个问题。而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拓宽自己的视野,才能更好地做一个引路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