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走在课堂边上:学生被动学习,观念陈旧

走在课堂边上:学生被动学习,观念陈旧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小学观课,给人最深的感受是课程改革虽已推行十余年,然而超过50%的教师常态课堂观念相对陈旧,老师过于主导课堂,学生在课堂中被动学习。(二)教师欠缺非智力因素影响,学生被激励太少老师独占课堂时间,对学生个体的关注较少,并且课堂中的提问也仅仅为了推进教学进度,只有少数反应敏捷的学生才有机会表现。此外,老师们更关注预设好的课件演示是否顺畅以及知识讲授任务是否完成,忽视了激发学生学科学习的兴趣。

走在课堂边上:学生被动学习,观念陈旧

基层教育主管部门管理教科研工作,应当把提高辖区内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作为推动区域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抓手。为此,每一个学期都有类型各异的教学综合技能竞赛,其中一项必是随堂课教学评价。在中小学观课,给人最深的感受是课程改革虽已推行十余年,然而超过50%的教师(中学中考高考压力则比例更高)常态课堂观念相对陈旧,老师过于主导课堂,学生在课堂中被动学习。具体有如下表现。

(一)教师讲得太多,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时空不足

这几年所组织的教学综合技能竞赛中占40%比重的评价项目,便是随堂课评价。因为伴随学生生命成长的,能给学生不断丰厚其各学科素养的恰恰是这一节节常态课,所以把每一节课都上成“公开课”“比赛课”“课改课”,是我们一贯强调的课程管理观。基于此,基本上每一个学期,南朗镇都会组织全员性参加的教学综合技能比赛,其中占比例最高的是随堂课评价——评委老师(因参赛教师多,所涉学科众,比赛时间跨度长,所以要组织一个队伍分学科去评课不现实,最终为着相对公平考虑,往往是负责本镇区教研工作的同志去听每一位参赛教师的课)手拿一张该校的课程表,随机进入某个课堂听课,并且利用课间10分钟与执教老师进行短暂交流,点评值得发扬或需完善改变之处。

观课中相对普遍的现象是老师主宰课堂。一节课中老师常常口干舌燥地讲35-38分钟,甚至更多。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不论是独立备课还是集体备课,课前备课或教学设计都大多将关注点放在如何教完这一点上,很少有人去思考或做有关的学情调查,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个性化的学习差异以及学习潜能基本上没有做过了解,认为学生对于新知学习是什么也不知道。因老师讲得太多,学生在课堂上本该有的自主阅读与理解课本知识、思考新知产生逻辑联系以及学习新知后自我巩固咀嚼消化的时间基本都被老师占用,导致了课堂低效化。

(二)教师欠缺非智力因素影响,学生被激励太少(www.daowen.com)

老师独占课堂时间,对学生个体的关注较少,并且课堂中的提问也仅仅为了推进教学进度,只有少数反应敏捷的学生才有机会表现。久而久之,多数学生不再思考,等着老师或优秀的同学把答案告诉自己。长此以往,学生用的只能是死功夫,也就造成了事倍功半的效果,学习也就成了一件无比痛苦的事情。因为执着于教学进度,老师也无暇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关注和引导。教师忘了在课堂中营造一种自由、可以挑战权威、宽松、宽容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情,没有时间挖掘自己的潜能,他们不能自由地表达所思所想,回答问题时必须揣摩是否和老师所预设的答案一致,于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答错了被老师同学耻笑,便干脆只做个“沉默的君子”,等待老师的“标准答案”。

这样的课堂更缺乏了对权威的挑战,在为了分数的总目标下,课本是权威,老师是权威。在这样的课堂中成长的学生无法培养创新的精神,他们只能做个“唯唯诺诺的奴才”和“精神的矮子”。这样的课堂无法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同学之间缺乏必要的合作学习,缺少同伴互助式的探究和智慧碰撞。而且教师不关注最新的脑科学研究成果,只用自己头脑中固化式的习惯在教学,几十年一成不变。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以语言学习为例,通过实验比较分析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后发现:学习两周后,聆听、阅读、观看多媒体、观看现场演示、参与讨论、亲身体验做中学、学会后讲给别人听或进行应用能够记住的比例各占5%、10%、20%、30%、50%、70%和90%。可见,真正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基于理解并且能够保持的学习,所以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是促进有效学习的法宝。

此外,老师们更关注预设好的课件演示是否顺畅以及知识讲授任务是否完成,忽视了激发学生学科学习的兴趣。因为讲得多,老师占用课堂时间多,而留给老师对学生个体的关注相对少了,留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也少了。长此以往,不少需要在课堂中得到关注和指导的学困生被老师忽视,所谓差生队伍也随着年级的升高而越聚越多,到了高年级尤其是毕业年级,陪坐的学生队伍越加庞大,老师此时便无计可施。究其原因是老师在学生本该被普遍关注的中低年级时没有给予必要而充分的关注与指导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