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晚清民营企业:机器制造与缫丝纺织的传承

晚清民营企业:机器制造与缫丝纺织的传承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晚清的民营企业发轫于同治朝,兴于光绪朝。晚清民企的机器制造、缫丝纺织孕育于传统的手工业。辛亥名士郑观应曾多次建议清政府在内阁设立商务部,对民营企业给予政策支持,但清政府迟迟未作回应,失去了城市民营经济规模发展的良好机遇。因而,晚清民企始终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唯有依附特权经济的民间商人,才得以致富,这已成为晚清民企的一种特殊生存形态。

晚清民营企业:机器制造与缫丝纺织的传承

咸丰年间,清廷已陷于重重财政危机,入不敷出,连宫中的日常开支也难以为继。《清史纪事本末》有记载,咸丰四年,内务府奏报:司库仅存银一千三百余万两,内宫应发款项尚需银二十万余两。若粤海关款项年内不能解到,库款别无接济。言下之意,内宫开不了伙仓了。为应急宫中开支,内务府不得已将嘉庆帝留下的金钟十七口熔化其中三口得黄金八千两,以解燃眉之急。其财政之据拮可见一斑。清政府为筹划征剿太平军之军需饷银,不得不裁撤、核减政府开支,扩大捐生捐官之范围,开放官府租库,沽银变卖,充实国库。咸丰批准内务府的奏报:允许各省府出售、典押官属房产、店铺,不计原有价值,任凭商家估值,具结认买;所有关闭闲置的基地,也可核实估值,具结认买。大清财政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咸丰帝的被动应付,倒是歪打正着。不经意的应急政策,开启商铺租赁及产权买卖,竟成了民间资本办企兴商的契机。另则,同治中兴洋务自救风的催化,官僚督办的洋务企业广及军火兵工、铸铁炼钢、造船、矿务铁路海运漕运等诸多行业,作为官僚资本补充的民间商办企业也随之脱颖而出。

晚清的民营企业发轫于同治朝,兴于光绪朝。起步于小作坊的商办企业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经营范围也由民生消费、商贸流通扩大到机械制造纺织、医药、造纸及新闻出版业,规模自小、微及中,由单一而成关联。上海最早一家民办发昌机器厂于同治八年开业。业主方举赞以打铁作坊起家,后得洋务风气之先,购进西洋车床,代替手工锤敲操作,专为外商船厂打制修配零件。车床精加工远胜于简陋粗糙的手工艺,又且效率高、成本低,颇得外商的欢迎。方氏经营十多年,发昌机器厂已能制造龙门吊、车床、汽锤、铜铁器皿。业务随之开拓,由加工制造兼营五金原料进口,成为当时沪上规模最大的一家民企。

中国的农业经济也催生了民办的缫丝业。广东南海县以缫丝而闻名全国。同治十一年,乡绅陈启源率先引进机器,开办继昌隆缫丝厂,以机器缫丝替代手工操作,雇用女工多达六七百人,生丝精细,畅销欧美。继陈启源之后,南海县有机器缫丝厂十一家。至光绪十八年,缫丝厂发展到六十余家,前后不过二十余年。

晚清民企的机器制造、缫丝纺织孕育于传统的手工业。而西方文化的输入,使民企涉及的行业得以迅速扩大,较为突出的是新闻出版、印刷及造纸业。同治十三年,中国第一个留美学生容闳回国集股一万两,在上海创办汇报馆,发行《汇报》,成为中国第一个民营报人。同年,专门采录社会新闻轶事的《昭文新报》在汉口出版发行。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的民办报纸还有《新闻报》。该报注重经营管理,创办十年,已由初创时日发行二千份,上升到一万份,与《申报》、《字林沪报》同列三甲。光绪八年,徐鸿复、徐润等在上海开办同文书局,引进英商点石斋的石印技术,翻印古善本书,如《二十四史》、《古今图书集成》、《资治通鉴》、《康熙字典》等,成为中国最早民营出版机构之一。

晚清民企呈现多元化。小微作坊,官督民办,股份合作,私营独资,外资参股,应有尽有。买办杨德在安徽池州获得官府执照,于光绪三年开办的煤矿,就是官督民办的企业。安徽巡抚专派道台孙振铨督理。初创时,资本仅十万两白银,由于官府的支持,仅六年,煤矿资本增加到二十万两。《新闻报》馆是外资参股,由英国商人丹福士,沪商张叔和合资组建新闻报有限公司。上海富商黄佐卿在苏州河边开设公和永丝厂则是一家股份制企业。因股东的资本实力雄厚,规模扩张迅速,开业便置办缫丝车达一百部之多,后发展到九百部缫丝车,并邀请意大利工程师麦登斯指导,其规模、产量远超过广东南海。(www.daowen.com)

辛亥名士郑观应曾多次建议清政府在内阁设立商务部,对民营企业给予政策支持,但清政府迟迟未作回应,失去了城市民营经济规模发展的良好机遇。因而,晚清民企始终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地方官府急功近利,对民企课以重税,而外商对市场、原料的控制和掠夺,又使之陷于重重的生存危机之中。曾在广东南海首办缫丝厂的陈启源,并无官府背景,也不善于疏通和献金,最终官府以男女同一厂房做工,有伤风化,高烟囱有伤风水之荒唐罪名,大加刁难。开厂仅三年,陈启源不得不歇业移厂澳门。商人戴华藻在民间集资二万两,欲在山东峄县开采煤矿,也因未邀官府督理,被巡抚李秉衡下令禁止。光绪八年,上海民营的玻璃厂不足二年被英商福利公司吞并。广州商人钟星溪集股十五万两,开办宏远堂机器造纸公司,以稻草为原料生产白纸。广州官府见有利可图,强行以官款添加资本入股,造纸厂变成官商合办才得以生存。一些华侨归国办厂均因无官府依靠,多则五六年,少则一两年即停业,有的更是血本无归。

凡能生存的民企,须依靠官府及外商的参与,在权力与资本的交换中得以存活。权力与资本运作构成了晚清的特权经济形态。唯有依附特权经济的民间商人,才得以致富,这已成为晚清民企的一种特殊生存形态。红顶商人胡雪岩便是其中的代表。

胡雪岩发家纯粹是出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但创业成功则依赖于权力本位的扶植。胡氏年少丧父,家境贫寒,在杭州一家小钱庄当学徒谋生。钱庄主人因无继承人,在临终前将钱庄相赠。胡氏第一笔生意是挪用五百两银子赠与穷困潦倒的书生王有龄,资助其赴京科举。之后,王有龄入仕发迹,升任杭州知府、浙江巡抚。投之以李,报之以桃。王有龄利用职权为胡雪岩经商广开绿灯,设桥铺路。依靠王有龄的权势,胡氏在杭城开设连锁钱庄、当铺、药铺,经营丝绸、茶叶,迅速暴富。经王有龄的推荐,胡雪岩又攀附上实力派封疆大吏左宗棠,为其镇压太平军筹运粮草,主持上海采运局采办军火。左宗棠的保驾护航使胡氏跻身于江浙大贾之列,成为操纵江浙商业,垄断丝茶出口专营的巨头。更甚,胡雪岩因助左宗棠西征军需有功,被封赏四品顶戴,成为晚清唯一获红顶戴的商人。据史料记载,胡雪岩的钱庄扩展到二十余处,遍布大江南北,拥银二千万两,良田万亩。胡氏企业是典型的权本位与钱本位合作的产物,权钱交易成为晚清特色经营的基本规则。

有趣的是,胡雪岩企业的衰败也是因权力所致。胡氏因投靠左宗棠而得罪另一派系的北洋大臣李鸿章张之洞。李、张认为排左必先除胡,将扼制胡氏企业视作挤垮左宗棠势力的关键。胡雪岩被动陷入清廷官场斗争的漩涡。左宗棠死后,胡氏商业王国成了官场瓜分的牺牲品。权力斗争终使胡氏企业濒临破产绝境。

晚清民营企业的兴起,并非清政府有意通过官企、民企共存共进,构建近代经济的新格局。兴办洋务的立足点,依然是以夷制夷,维持孱弱的大清政权。民企的发轫得益于洋务企业生产链的辅助环节,以及农本经济为本的手工业和商贸服务。但面对大清腐败体制的权力侵吞和课以重税,外来资本的挤压和掠夺,民营企业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其归宿无非是两条:一是屈从于官僚权力,依附于外来资本;一是自生自灭。晚清民营企业股本构成的多元化正是权力与资本渗透、干预的结果。畸形的社会、经济环境,终究使民营企业苦苦挣扎于生死存亡之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