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木雕在艺术上是极其丰富的。由于历代艺人的辛勤劳动,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在题材内容上非常广泛,和广大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在艺术上采用了丰富多彩的,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表现方法,创作和生产出多种多样的木雕工艺品,丰富了人民的生活,为人民文化物质生活上的需要而服务。
木雕在中国,是由建筑和家具的装饰雕刻上,逐渐发展而来的。东阳木雕最初也是应用于古代建筑,然后发展到日用家具方面。在建筑上大致表现在梁架、斗拱、雀替(当地称为牛腿或马腿),藻井(当地称为午台顶)、门、窗、隔扇等方面,在艺术成就上也最突出,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表现手法写实,而且在风格上也最充分地表现了独特的地方风格。在雕刻技法上,历史上可分“花板”(即浮雕)及“圆铃”(即圆雕)两种。
雀替(牛腿),原是走廊檐柱上部的一根斜支,对斗枋起着支重作用。由于它是建筑上部众目最易接触到的地方,雕刻装饰的面积较大,因而成为建筑装饰雕刻中的重点,作为木雕艺人创造性进行艺术劳动的主要对象。在明末清初时,一般只雕刻正面而不刻背面。到清代中朝前后,就有了很大的发展,构图逐步复杂,往往一条牛腿就花上一二百个工,雕刻有数十人的人物和车辆之类的历史故事,还配上重叠的楼台亭阁和山水树木之类。在表现技法上,也由于单面的雕刻转而为正面、侧面、背面的三面雕刻,体积由小型转为大而高而厚。因此,在镂雕、深浮雕的技法和构图处理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门、窗上的装饰雕刻大致在头板(门的最上部,又称天头),锁腰板(隔心下方,又称腰花板),堂板(门的下部),隔心(俗称门窗)等方面。在清代中朝左右,就有了独木透雕的花心,图案式样极为丰富多彩;同时还出现了“两面正”(或称两面造)的技法,里外做出都是正面的雕板,因而镂雕技法更为发展,隔心除了独木透雕的技法以外,还有多种多样的几何纹样的小木条接榫法,或配上不同外形的小型镂雕花板。这种技法在木工方面,技艺极为卓越,精密度也达到了高点,虽经几百年的风雨和日晒,也不走样。这些精致而准确的小木工技巧对于各种家具(如各式橱柜)的造型与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锁腰板在门窗的下方,高度与人们的视线大致齐平,极适合于雕刻,因而也成为雕刻装饰的重点。在题材上,由装饰性极为浓厚的图案花纹转为花鸟、走兽和博古图,发展到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更发展到对当地人民生活习俗的写实的描写。在技法上,由深地平雕进而为绘画性很强的浅地浮雕,由朴素单纯逐渐走向富丽细巧,构图也趋向复杂,为现在的浮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仅配合了整个建筑,起到了装饰的效果,而自身也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不仅在远看有整体的效果,近看也极为精巧。
家具等日用品的装饰大致有床、橱、桌、椅、凳、箱、台灯、套几、盒、衣架等,不仅结合实用,而且有浓厚的装饰性。家具等日用品的雕刻的特点是:1.结合人民在生活中多方面的需要,品种多、用途广,如衣箱、梳头箱、首饰盒、落地灯台、挂壁灯台、写字台、照相架、书架、茶几、各式套几、长方折台、烟盒、宫灯、火炉凳(一般用在会客室火炉边置放茶具、杂物用的)等等;2.造型和装饰方法丰富多彩,如从器物造型来看,果盒有方形、圆形、六角形、瓜形;樟木箱有元宝箱、龙柱箱、花箱;床又有月宫床、三根梁、苏州架、三□板等;从题材来看,有图案花纹、花鸟、人物等;从装饰方法来看,有半雕、全雕、浅刻等。如桌、椅也有全部雕花的,也有仅仅在桌子边缘或椅子的靠背等主要部分集中装饰的。有些家具还在雕刻后髹漆贴金,效果金碧辉煌,十分华丽富贵。
家具等方面的雕刻装饰也和建筑雕刻装饰同样,使东阳木雕无论在题材内容、构图、表现形式及技法等各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作为摆件的陈设品,在艺术上,是从建筑及家具雕刻装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有屏风、挂屏、“圆铃”(即圆雕)等,大致有三十余年的历史。屏风分插屏及圆屏(又称招屏)两种,插屏是独幅雕刻的形式;圆屏又分四扇、六扇、八扇、十二扇四种,均作室内陈设;挂屏是直的长方形,一堂有四条;壁挂是单独的,或直或横,均挂在墙上陈设欣赏;“圆铃”(即圆雕)是一种案上摆件或庙里的神像等,大多以人物为主,也有狮子、花篮、各种花卉等。此外,还有树根雕刻,运用树根的自然形态,通过巧妙的构思和艺术加工,雕刻成不同的圆雕。
在题材上,内容丰富,有历史人物、民间传说、花鸟、走兽、图案花纹等,和广大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吉祥的寓意。一方面也根据不同的装饰对象的需要,同时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东阳木雕也为基础服务,为政治服务,服从于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如在建筑上,道教的庙宇就取材于《封神榜》,祠堂就取材于《二十四孝》《岳传》等,尼姑庵取材“观音下山”等,佛教的寺院取材于《西游记》与弥陀佛、济公等,一般嫁妆的家具取材于“唐伯虎点秋香”等,床上的雕刻取材于“郭子仪见仙女”“五子登科”“麒麟送子”“凤采牡丹”“喜鹊登梅”等。屏风由于有四扇、八扇等,因而大都采用民间传说、古典文学作品中间带有连续性、戏剧性的故事情节或四季花等等,如《西厢记》《红楼梦》《三国志》《水浒传》与郑成功收复台湾、刘海戏金蟾等等。目前,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和艺人政治思想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于是创作了许多反映时代精神的新作品,如《人民公社好》《积肥》《幼儿园》等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雕刻技法和装饰方法上,有浅刻、浅浮雕、深浮雕、圆雕、镂雕、穿花、嵌锡、嵌青田石、嵌白桃木,多种多样,并结合装饰对象上的不同需要,如雀替(俗称牛腿)以圆雕、深浮雕、镂雕为主,梁上并不全部雕刻,大都在梁的两端(俗称梁须)和梁身(俗称梁堂子)等,部分加以雕刻,以便与其他部分的雕刻装饰与整个建筑相呼应。樟木箱上有全部雕花的,也有半雕的(即集中雕刻某一部分)。
在雕刻中,具体的刀法操作大致可分为下列八种:
1.凿——按图样中形象凿出较深的槽,所用工具是槌和各式大小的凿子;
2.割,又称拉——用雕刀刻一浅槽;
3.铲——按深浅的槽或层次进行铲平工作,所用工具是各式凿和雕刀;
4.卷——用反口圆凿雕出凹形,如花卉、衣纹等;
5.圆浑——用正口圆凿雕出凸圆状;
6.刻——如用小圆凿刻眼珠、花心等,刻后不再加铲修;(www.daowen.com)
7.镂——用各式凿子,雕出三面对透镂的生动状态,如树干等;
8.锯——用铜丝锯锯空。
在艺术形式上,东阳木雕的特点便是带有强烈的装饰性,并且以前后多层次和线条的刻划来表现远近深厚的层次,装饰性在艺人说,就是看起来舒服、好看。远处的亭台楼阁在实际情况中是较模糊的,在木雕中仍然是清楚精巧,其瓦片历历可数。但是,由于造型较为简单,所以看起来还是有深远的感觉。以前后多层次和线条的刻划来表现远近,也是东阳木雕的特点之一。在屏风中往往以花园中的栏杆、池塘、小桥、围墙等线条的刻划,分清前后的层次,使得在不到三四分厚的木板上可以表现出很深远的空间。此外,在陈设品(如挂屏、屏风等)及樟木箱的花板等雕刻中,手法一般较为写实,因而生动逼真。
与东阳木雕在题材内容、表现形式、雕刻技法、品种、用途等方面的发展同时,工具也有了相应的革新。如初期还只使用凿子来凿出花纹,后来发明用锯子来锯花。锯子最初用铜丝,后来才改用铜丝锯。在五十年前左右,建筑上的一些装饰雕刻还是用凿子凿出来,没有开始使用铜丝锯的。
艺术设计是木雕中很重要的一环,但是它又必须和打坯、修光等工序互相结合。设计必须符合木雕在艺术上的特殊风格和生产制作上的特点。打坯、修光也必须很好地领会设计者的意图,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加以适当修改,改变一些在实际生产中所发现的一些问题,使其更为完整,从而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如人物的衣纹、比例、在平面上的动态,画得是否准确等问题。在具体操作的时候,由于木雕是立体的,可能会发生比例不对、手太长等问题。艺术设计中必须注意的问题是:
首先,明确设计用途和目的要求,然后确定题材。如台灯一般宜于雕刻美女、花鸟等,不宜作和尚、菩萨像,构图不宜太复杂,因而不宜表现连续的故事性的题材。又如四扇屏风可作四季花,十二扇屏风可作十二月花等。其次,在确定题材以前,必须知晓题材的来龙去脉,分辨出那些适合于单独表现,哪些适合于连续表现。在每一幅构图中,既要使主题突出,人物的相互关系要清爽,以及周围搭配的亭台楼阁、山水树木花草等,起到装饰作用,还要衬托主题,使主题更加突出。
布局(即构图)要有主次、轻重、虚实之分,做到既有变化,又有均衡;既有局部的造型的美观(如梧桐树、梅花、亭台等),又有整体的统一的美的效果;既有虚,又有实。因此,必须善于剪裁取舍,分清宾主。行业中的口诀有:“宽则如跑马,细则如针线。”非常形象而又生动地表明艺人们在构图处理上的卓越技艺,但是,主次、轻重、虚实和宽细之间的关系,也是辩证的、活的,不是死板的。如有时在疏空的地方也要搭配一些东西,使疏空处与紧密处不致相差太大。一般地说,在木雕中把主题(人物或花鸟)安排在全局的中间偏左或偏右,或放在最前面,不宜放得太后。安排在前面,可以依次雕刻下去,层次多,放在后面不易处理。
东阳木雕的特点便是层次分明,有较薄的木板上雕出很深远的感觉。因此,设计、雕刻时要注意“保留平面”,即保留木料最高的一层平面,不易整个木料都雕得很低,使层次多而且清楚。所以,人物在木雕中一般都是在房间外面的。宫殿里结构很复杂,表现很难,人物在房间里,“平面”就留得少。小构图的作品,人物可以在房间里,但是也没有房盖,只表现建筑的一部分。一般地说,木雕作品的近根处,(即木料下部边缘)都摆“平面”,然后往下一层一层推。但是“平面”也不宜过多,过多也没有层次,都是一样高低。打坯时,必须要分清层次和远近。
随时深刻地观察生活,也是艺人创作思想的特点。通过观察生活,形象就默记在脑子里,然后反映到创作上。东阳木雕的艺人经常到田间观察花草、虫鸟,使得自己的创作更生动。如牡丹花的叶子,行业里流传的口诀有:“一管出三梗,三梗见九叶,叶叶无同叶。”又如十二月花的题材经过艺人对自然界的深刻观察是:正月茶花、二月兰花、三月桃花、四月蔷薇、五月石榴花、六月荷花、七月水仙、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芙蓉、十一月荔枝、十二月蜡梅等。
艺人的艺术创作经验大都是依靠观察生活和长期的艺术实践而来的,从而在这些丰富的经验中得出一些科学的方法,但是缺乏系统的整理,还待以后进一步加以研究总结。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东阳木雕也成立了研究组,展开集体研究,克服了过去保守落后的思想,因而有了极大的提高。目前,著名的老艺人有杜云松、卢连水、黄紫金、楼水明、厉守铭等同志,其中杜云松、卢连水同志已有七十六高龄,是1957年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的代表。
附:东阳木雕技艺总结补充资料
东阳木雕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是祖国劳动人民艺术创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与我国木构建筑及木制用品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究竟创始于何时,目前尚无法查考,但迄今在当地一些建筑雕饰上尚能看到明清时候的遗迹技艺相当精练,可见在这更早以前就有了基础。据艺人相传自1911年(辛亥革命)后由于民风习俗的转变,祠堂庙宇等房屋建筑雕饰逐渐转为日用家具雕饰。在产品造型上表现方法上都做了若干改进,由原来图案花板形式逐步发展成为类似国画形式后外销销路,打开资本家只求雕得快、塞得满,盲目迎合英美市场的猎奇心理。固,此产品品种虽有增加,但技艺很少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艺人们在承继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创作了不少像《三打祝家庄》《大闹天宫》《红楼梦》《和平颂》《渡长江》等古为今用和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在技艺上得到显著提高和发展。
东阳木雕的技艺主要特点,在表现内容方面,故事性较强,大部采取喜闻乐见、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作为题材内容,与戏剧、画谱、古典小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它是人民生活中来,所以也最亲切,摸索地反映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爱好,因而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在表现形式上,以多层次、高浮雕的方法和细线条的刻划,来体现人物、山水、花鸟等内容,结构周密繁复,有着精密的构思和丰富的传统经验。艺人们善于以层次分远近,从而使同一平面上,刻划出比西洋雕塑更为丰富的内容,并不受焦点透视“近大远小”“近则清晰,远则模糊”的规律机械的限制。构图上虽然也掌握近大远小,但不由此缩得过小,使作品在远视中得到良好效果,如作品中很远的亭台楼阁木雕,其瓦片仍雕得历历可数,但并不因为清晰而削弱了它的远的感觉。在形象刻划方面,善于运用默写法概括对象特点,并以整个神态从多方面体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使局部融合成有机整体,达到刻划深刻简练的功效,此外富于装饰性和密切结合实用,也是木雕的特点之一。长期以来东阳木雕为建筑、日用家具需要服务。在艺术加工上,存在着浓厚的、朴素的对称美观,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适应着橱、箱、桌、椅等多种产品的需要。随着技艺提高,逐步由实用装饰发展成为纯欣赏品的壁挂,这些特点必须贯穿于整个装饰过程。尤其是在创作设计方面,在设计构图之前,需经过一定的构思过程。首先要明确设计的用途和目的要求,而后确定题材,并通晓题材内容的来龙去脉,分辨出哪些可以连续表现,哪些适于单独表现。在这基础上着手收集素材进行布局。布局在浮雕创作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首先须掌握均衡规律,既有虚又有实、既要均衡又要多变化、既要看到局部又要看到整体。正如艺人们所说:“宽则如跑马、细则如针线。”其次,须善于剪裁舍取,分清宾主,使主题突出。一般说,木雕主题安置在雕面的中间偏左或偏右的位置,通过层次安排越远越向上升,使人一望而知。
1983年建成的木雕总厂雕工大楼
(编者注:本文为东阳县木雕竹编工艺厂组织撰写,正文分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