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东阳木雕文化志:中兴时期收获

东阳木雕文化志:中兴时期收获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十年代的第一天,东阳木雕厂由集体企业转为地方国营的新体制。从1964年开始,东阳木雕产品受外贸部门免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厂职工还赴北京参加人民大会堂的装饰雕刻。1962年,北京召开的全国工业群英大会上,我厂荣获了国务院颁发的“先进集体”锦旗。1969年,东阳木雕厂产品远运大西洋彼岸,参加在喀麦隆举办的国际工艺美术博览会,国际友人交口称赞。

东阳木雕文化志:中兴时期收获

六十年代的第一天(1960年元旦),东阳木雕厂由集体企业转为地方国营的新体制。在厂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全厂干部职工一手抓生产,一手抓建设,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在基本完成移厂任务的基础上,做了许多工作。

大搞技术革新,为了发挥工人们的聪明才智,厂里成立了技术革新研究小组。工人们不分日夜,钻研技术,涌现出许多革新能手和先进人物。如我们现在的卷地机、钢丝锯机、锯板机的行车、插样与刷样的技术改革,都是工人们自己的创造。当时的严正火、张能足、陈正品、杜尚火、楼高富、陈林儒等师傅,都是赫赫有名的革新闯将。他们缺少科学文化知识,但他们一心扑在集体事业上,闯过了许多艰难险阻,使木雕工艺冲破了千百年来单靠手工操作的旧框框,大大提高了工效,为木雕事业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增加花色品种,遵照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要,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风格和特长,设计人员对雕刻题材做了大胆的创新,丰富了花色品种。当时的彩木嵌、金属嵌、骨嵌、贝壳嵌、白木嵌、彩石嵌等五六种嵌镶,曾受到国内外的广泛欢迎。在艺人们的集体创作下,成功地生产了大、中、小型的许多产品,如木雕史上的第一块大型台屏《西湖之春》和《百万雄师渡长江》《郑成功收复台湾》《李太白写回书》等一些高档产品。构图精巧、设计新颖、雕工细腻,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新水平。(www.daowen.com)

企业管理上,认真总结了大跃进的经验教训,发扬了民主作风,开展了整风整厂运动。1961年1月24日,召开了我厂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通过了一系列决议,落实了治安保卫、安全生产、原材料保管、产品验收、财产管理、食堂、财务等七项管理制度,并提出了实行工作八小时、学习二小时、吃饭休息五小时、睡眠九小时的劳逸结合制度。同时还组织职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木雕厂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针对一度存在的吹指标、压任务、追产值、不讲质量的问题,根据既鼓足干劲,又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车间采取了“定干部、定权限、定原材料、定管理、定职责、定任务、定设备、定编制”的“八定”制度;十个车间全部确定了“四长”“八员”(党小组长、生产组长、工会组长、团小组长、统计员、核算员、验收员、福利员、治保员、保管员、宣传员、协储员),从而加强了管理,稳定了人心,改变了作风,提高了工效,产值年年上升,质量不断提高。从并厂的1959年完成42万,1960年72万,到1961年冲破了百万大关。从1964年开始,东阳木雕产品受外贸部门免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厂职工还赴北京参加人民大会堂的装饰雕刻。省电影制片厂摄影公司第一次来我厂采访、拍摄影片,东阳木雕第一次登上了银幕。1962年,北京召开的全国工业群英大会上,我厂荣获了国务院颁发的“先进集体”锦旗。当时我厂主要领导人吴梅伦、厉炳重等同志,为木雕厂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64年,许振华工作组进驻木雕厂,提出了在农村安排54个木雕加工点的新措施,为巩固和发展木雕生产开辟了新的途径。从此,木雕家乡的木雕之花,开得更加烂漫,广阔的东阳农村为木雕事业的繁荣昌盛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雄厚技术力量。1969年,东阳木雕厂产品远运大西洋彼岸,参加在喀麦隆举办的国际工艺美术博览会,国际友人交口称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