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东阳木雕文化志|东阳木雕平面浮雕技法原理简介

东阳木雕文化志|东阳木雕平面浮雕技法原理简介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阳木雕平面浮雕技法的原理可以概括为:通过散点透视的构图方式获得最大的图像内容容量,以线面结合、“以线立骨”的雕刻方式取得绘画的线条和雕塑的立体造型手段的双重图像表现手段,加上逐层叠压的高远手法和适当的保留平面来重复获得花板深度的分配空间,使得在有限的立体空间内展示最多的立体层次,成为半立体属性的平面浮雕的最佳表现手段。

东阳木雕文化志|东阳木雕平面浮雕技法原理简介

平面浮雕是一种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平面浮雕于相对立体圆雕的基本特征是经形体压缩(通俗地说就是把实物形体压扁了)处理后的二维也即平面特性。它的空间形态是介于绘画所具有的二维虚拟空间与圆雕所具有的三维实体空间之间的所谓压缩空间——即雕刻深度。雕刻深度的不同,形成浮雕的两种基本形态——深浮雕和浅浮雕。深浮雕雕刻深度大,其空间构造和造型更接近于圆雕。浅浮雕雕刻深度小,平面感强,其空间构造和造型更接近于绘画。

技法决定风格。同为平面浮雕,石雕砖雕、象牙雕、竹雕和木雕等因为材质、表现题材、应用范围的不同形成各自不同的技艺特点。东阳木雕平面浮雕技法的原理可以概括为:通过散点透视的构图方式获得最大的图像内容容量,以线面结合、“以线立骨”的雕刻方式取得绘画的线条和雕塑的立体造型手段的双重图像表现手段,加上逐层叠压的高远手法和适当的保留平面来重复获得花板深度的分配空间,使得在有限的立体空间内展示最多的立体层次,成为半立体属性的平面浮雕的最佳表现手段。东阳木雕“构图饱满大气、层次丰满细腻、图像写实传神”等为主要特征的艺术风格,正是以散点透视构图、线面结合、适当保留平面、小块留地和逐层叠压的高远层次处理方式等技艺手段为前提条件的。

散点透视构图

散点透视,中国绘画艺术专用术语。把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来,使它们具有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这种方法叫透视法。西方油画采用的是焦点透视法,表现在画面上就是依靠光线的明暗来展现物像的立体。如画一个白色的茶杯,根据光线明暗原理,需要描绘出茶杯四周的黑影才能衬托出白色的茶杯。焦点透视就像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点上,把能摄入镜头的物象如实地照下来,因为受空间的限制,视域以外的东西就不能摄入了,呈现“近景(中心)清楚,远景(周边)模糊”的视觉效果。而我国传统中国画的透视法就不同了,中国画以线条来构画图像,几条简单的线条可以画出一只茶杯。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透视方法,叫作“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这种独特的透视法构图技法。

东阳木雕就是以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方式为基本的主要的构图方式,这种构图方式相较于焦点透视方式具有更大的内容容量,因此具有更强的表现能力,适宜于表现情节复杂的故事性题材。

当然,并不是说东阳木雕完全不能用焦点透视方式构图,必要时将焦点透视方式穿插结合使用到散点透视技法中会有更好的效果,如深浮雕山水图的底层(背远景)山水远景,用“近景清楚,远景模糊”焦点透视方式简略地勾勒远景山水轮廓,会使画面更显空旷深远。东阳木雕的“雕花体”基本上采用散点透视方式构图,而“画工体”已经较多地融合了焦点透视方式,特别是运用到前后纵深透视关系处理方式上,近景地面刻上斜切透视线条,作为近景主题图像的基脚,主题图像背后借用亭台、围栏、围墙、门洞、篱笆等作为前后大层次的横向分割,用水面、远山作浅浮雕远景,立体旷远。

线面结合 以线立骨

线面结合,就是取绘画的线条和雕塑的块面立体造型手段用之于半立体的平面浮雕。这是平面浮雕最主要的两种造型手段。

线,即线条,指用雕刀凿刻的线条,其功能一如国画素描的线条。平面浮雕的线条大体上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刻画图像本身的线条,如衣服本身的纹饰,人物的发丝,花卉的叶筋等等;第二种是投影线条,如表达衣褶的线条。衣裙本身没有线条,皱褶处前面的衣裙挡住了后面衣裙的光线,产生了深色投影,这就可以用线条来表现。又如美女胸脯下方的两条半圆弧线,衬托出一对内衣里面的高耸的乳房,这两条半圆弧线就是投影线;第三种是几何透视线条,四条直线组成一个菱形是一个二维长方形图案,在菱形的四只角上各加一条垂直线就成为一张三维立体的桌子。一般的亭台楼阁和桌椅案台带直角形状的图像的造型线条,大多是变形的几何透视线条。同一物体,因为视角的变换,线条组合的形状随之改变。

平面浮雕所应用的线条都是根据设计者所设定的视角所决定的透视线条,因此是立体变形的线条。比如服饰本身圆形的纹饰图案,会因为视角的关系刻成椭圆形,但并不会影响欣赏者对这个图案是圆形的感知。

线条有阴刻阳刻线条两种。阴刻线条,即在平面上刻出凹形线条,“线”的表达,用垂直下切线条;“面”的表达,用斜切线条。阳刻,即将线条凸出平面,比如荷叶背面的叶筋。东阳木雕以阴刻线条为主。

面,即块面,图像的立体块面。指雕刻的立体造型,是圆雕的基本造型手段,也是平面浮雕的基本技艺手段。与圆雕不同,平面浮雕的块面造型大都是经压缩变形处理的块面(就像压扁了的前半个物体),薄浮雕就是压得最扁(雕刻深度最浅)的一种技法。

“线面结合”就是将圆雕的立体造型和平面绘画(素描)的几何线条造型方式有机结合,各取所长,成为其最基本的造型表现手段。一般来说薄浮雕、浅浮雕更多地运用线条来进行图像的立体造型,而深浮雕、镂空雕则较多地依靠块面来进行立体造型。

东阳木雕善用块面,更擅长于线条的应用,有“以线立骨”的优秀传统,所谓的以线立骨,就是强调线条的造型功能,特别是传统雕花体和画工体作品,为了在有限的花板空间是雕出最大的立体纵深。(www.daowen.com)

小块留“地”

“地”,东阳木雕的专用术语,指图像的空白处。平面浮雕(除了透空雕等个别特例以外)在雕刻时首先将图稿的空白处挖掉(工序上称“卷地”,普遍采用机器铣切割),但不能挖穿花板,所雕刻的图像全部高于“地”。东阳木雕的“地”相当于绘画的纸,既是图像的依托物(保证花板有足够的牢度),又是图像立体层次的背景参照物,作用类似于中国画的“留白”。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手法。国画传统的画法不加底色,疏密聚散皆为留白的布局。留白虽然什么也不用画,但空白不等于什么也没有,空白给人以对比和想象的余地,以虚为实,“空”而不空,是整体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木雕的留地与国画的留白不同,中国画可以通过墨色的干湿浓淡、轻重疾徐加大面积“飞白”来展示美感韵律,而木雕一般以小块面留地为主,极少大块留地,甚至故意以满地花的形式强化图像的饱满度。这是因为东阳木雕是一种写实的、具象的“单色调”的艺术,需要以虚实、粗细、层次等手段来表达作品的节奏韵律,大块留地易出现画面层次单薄,重心不稳,疏密失衡的问题。况且东阳木雕的平面浮雕需要不断地“适当保留平面”来重复取得花板的纵深空间。

为了保证图像饱满,也为了保证画面的重心平稳,东阳木雕一般只作小块留地,老艺人对构图要求有“三实一虚”之说,即整幅画面只在一个角留地(白)。留地太大或保留平面不足谓之“一口塘”,重心失衡。现在有的艺人选用留白超过三分之一画面的中国画为蓝本制作东阳木雕作品,特别是一些深浮雕作品,不仅重心失衡,而且容易导致花板的翘曲变形。

层次和高远

层次 系统在结构或功能方面的等级秩序。东阳木雕所指的层次可以理解为图像内部空间尺度分配关系,即在一定面积和厚度的花板内(即一定的空间内),如何安排物体图像前后(由近到远)的空间排列,使其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

高远 这里所说的高远指东阳木雕对图像层次透视关系的处理方式,即花板的低(近、前)处为近景,高(远、深)处为远景,近景在前,远景在后,通过块面或线条逐层叠压(以前压后),以此区别图像的前后立体层次关系,越高越远。

东阳木雕的层次处理是通过“适当保留平面”和高远叠压相结合来实现的。即,将画面根据近、中、远景分成若干个大层次,每个大层次之间相对“适当保留平面”,单一大层次内则通过逐层叠压方式来处理立体空间。

适当保留平面

适当保留平面是东阳木雕重要的技艺手段,是东阳木雕前辈艺人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总结出来的技艺精华,是经过反复争议和实践对比检验的优秀传统经验。也是东阳木雕区别于其他同为平面浮雕的木雕流派的主要技艺特征。

所谓保留平面,就是指保留花板平面的原始高度。不仅仅要保留近景(前面)图像的平面,即使后面的远景也要保留其相对靠前(近)处的平面,不能全部凿低。如果出现较大区域没有平面高度的图像,会出现俗称“一口塘”(洼地)的问题,影响作品整体效果。东阳木雕通过保留平面和镂空加透视线条的巧妙配合来体现图像的纵深距离和层次。绘画可以用线条或水墨颜色来表现图像的“近景清楚,远景模糊”,因为水墨颜色本身的干湿深浅都能够表现物体的层次。而浮雕本身没有色差对比,只能通过花板图像的凹凸深浅和投影线条来表现物象的立体感,如果把高处远处的图像雕刻得越远越浅,远景可能会一片模糊。东阳木雕的保留平面还是大层次处理的基本手段。每一幅作品(特别是深浮雕作品)大多分成几个大的层次,通过逐层保留平面来分配花板的纵深空间。比如一幅山水画,近景是人物场景,中距离是古民居村落,古民居村落后面是小桥流水丛林远山的远景:从人物到古民居再到丛林远山前后三个大层次,每个大层次又有很多个小层次,应当将画面分成三个大层次,每个层次相对应地适当保留平面(图13.4 马头墙保留平面示意图)。如果不采取逐层适当保留平面方式,由近及远前后十几个、几十个小层次凿下来,几个厘米厚花板纵深空间的分配是非常困难的,即便勉强细分,到中远景恐怕也是模糊一片了。实际上,每一个大层次都应当按照浅浮雕的方法保留平面,一幅深浮雕的作品,不妨看成是浅浮雕的远(背)景、深浮雕的中景、镂空雕的近景的叠加。东阳木雕的每保留一个(次)平面实际上相当于又取得了一次花板的纵深空间。这就是东阳木雕要求适当保留平面的奥秘所在,也是东阳木雕图像丰满、层次丰富细腻的奥妙所在。

图13.4 马头墙保留平面示意图

1927年,分水县造城隍殿,装饰活由刘明火把作的东阳帮和本地班各承一半,互相比赛。在大梁接近雕成时,观赏者大都赞赏本地班雕的精细立体,嫌东阳帮的做工太粗太毛糙。待到将大梁安装到高处一看,高低立现:东阳帮所雕之双狮戏球清晰明了,栩栩如生。而本地班所雕的看上去模糊一片,看起来费劲。这里外行人看到的“太粗太毛糙”,实际上是东阳帮雕刻时保留了较多的平面块面所产生的近视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