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工体,也叫绘画体。清末,随着中国画画谱的普及,出现了画工体,到民国中期达到艺术高峰。
技艺体例特征
画工体以《吴友如画宝》等中国画谱为范本,将中国书画的构图经营、透视关系处理乃至落款等技法应用到东阳木雕之中,通过大块留地、前后叠压、高远透视和逐层保留平面等技巧,使得前后层次更加立体透通。
艺术风格特征:透通旷远,文气沛然。
画工体学习模仿画谱绘画体例,其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人物比例明显拉长,瘦长高挑,仕女大多模仿《吴友如画宝》百美图,崇尚“九头身”,夸张到1:9甚至更长(图9.5 民国画工体牛腿)。
二是从构图、图像造型到线条笔意全面模仿、吸纳国画技艺精华。将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方式运用到前后纵深透视关系处理方式上。
清雍正年间宫廷画家意大利人郎世宁最早将西方油画焦点透视方式运用到中国界画上,代表作为《雍正十二月令图》。到晚清时期,一些国画家已经将焦点透视融合到国画的构图之中,如《吴友如画宝》中很多人物场景的地面,就以透视线条来表达纵深距离。刘明火、黄紫金、楼水明等画工体名家,用前后层次叠压后推表现纵深空间采用,用透视线条表达地面的立体透通。黄紫金擅长“三段式”前后大层次分割处理,近景斜地面刻上斜切透视线条,作为近景主题图像的基脚,通过对近景主题图像非常完整的平面保留,凸显主题,主题图像背后借用亭台、围栏、围墙、门洞、篱笆等作为前后大层次的中距离横向分割,用水面、远山等作为浅浮雕远景,立体旷远。楼水明的作品比黄紫金的作品层次更加丰富细腻。
三是采用中国画的留白方式,大块留地。在大块留地的同时强调分层次相对平面的保留,在同一平面层次上更多地借用粗线条进行立体造型,“以线立骨”。前后层次的分割非常清晰(图9.6 民国画工体锁腰板)。
图9.5 民国画工体人物牛腿
(www.daowen.com)
图9.6 民国时期 旭光村十八间头《金山寺论佛》画工体锁腰板
四是直接以国画画谱图像入画。以《吴友如画宝》《马骀画宝》的古今人物图、古今百美图最为多见。
五是工写结合。杜云松、刘明火、黄紫金等技艺高手已经能够将中国画的写意笔法运用到人物线条和花卉造型。业内把写意高手刘明火的风格称“半工写”体。
六是借鉴国画构图,开始有了题款。既有照抄画谱原有题款文字的,也有落作者本人名款的(目前所见的有郭金局、黄郁文、黄紫金、金君成等人)。肃雍堂一对制作于1918年的蜡台《麻姑拜寿》《风尘三侠》花板上分别刻有“雅溪肃雍 常制”和“戊午腊月 忠清黄郁文刊”。郭金局雕刻于1919年的床花板上有“亦园主人清鉴 石洞山人刻”的落款。
画工体以出口家具(雕刻木器)雕饰为主要的技艺舞台。
画工体的出现是清末民初特定社会背景的产物。其主要的动因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雕花体精细繁复之路越走越窄,传承发展之路进入发展瓶颈期,艺人们开始尝试新的突破;其次是大批艺人走向城市,广泛地接触到中西文化,《吴友如画宝》《马骀画宝》的先后问世,有了可以随身携带的临摹范本;再次是东阳木雕施艺平台由以建筑雕饰为主转向建筑雕饰、出口雕刻家具(当时统称为“雕刻木器”)、壁挂等陈设欣赏品并重,雕刻家具和陈设欣赏品大多为近距离欣赏,花板很薄,这就要求作品层次丰富透通,图像细腻准确,耐得细看,为画工体的问世提供了更适宜的施艺平台;最后是生产方式从个体行雕改为工厂化生产,图稿设计与雕刻逐步分离并集中到少数能雕会画的高手身上,出现了郭金局、杜云松、刘明火、黄紫金等为领军人物的革新派群体。
实际上,问世较早的《芥子园画谱》在清中后期已经开始影响东阳木雕,零散出现了一些带有画工体雏形的作品,如斜切地面刻上透视线条,增强了纵深透通距离。19世纪末点石斋画报的刊行和集其大成的《吴友如画宝》问世,为很多木雕艺人所追捧,模仿画谱成为一种时尚。
民国时期雕花体和画工体并存,同时开始出现部分初具写实具象为基本特征的当代东阳木雕作品。画工体以雕花体为母本,雕花体受画工体影响。画工体和雕花体最大的区别在于画工体模仿画谱构图方式、人物超比例的高挑瘦长。由于绘画功底和技艺水平的差异,艺人之间学习运用画谱技艺精华的水平差异很大,虽然出现了罗青四和堂等一大批画工体精品,但也有一些艺人由于缺乏绘画艺术涵养,照猫画虎,雕刻出了一些太过夸张变形的低档作品。画工体的应用范围有其局限性,以近距离欣赏的浅浮雕花板最为适宜。因此,民国时期建筑雕饰上牛腿、刊头等半圆雕、深浮雕部位,除了人物身高拉长外,大多还保留雕花体的技艺神韵。如画水镇旭光村的十八间头,《桃花源记》等四块浅浮雕门锁腰板,典型的画工体,由金永禄临摹画谱雕刻,而厉开栋主刀的十只牛腿,以传统的福禄寿喜、樵耕渔读、八仙人物为题材,雕花体体例,图像饱满,喜气传神。
“画工体”过分模仿画谱,刻意追求国画笔意神韵,从构图到层次透视关系处理均要求艺人有较高的绘画功底,曲高和寡,特别是人物身高比例越来越夸张,终究不是平民化的东阳木雕的发展方向,走向写实成为必然。画工体是一种创新体例,兴衰时间不长,但对东阳木雕的转型提升意义重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