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民国时期东阳木雕产业的兴衰

民国时期东阳木雕产业的兴衰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国时期,这类商品化生产单位大量涌现。清末到民国时期,大批木雕艺人进城谋生,稍有积蓄,即自主创业,从门店作坊入行,逐步发展成为工厂。民国时期著名厂家有:杭州仁艺厂创办于1896年,杭州协和医院的英国人梅方伯创办。东阳木雕第一家商品化、工厂化生产专业厂家,出口“雕刻木器”的肇始。后来,仁艺厂有一批产品因轮船轮机故障在海上滞留一个多月,受海风侵蚀致受潮变形,油漆褪色,遭退货索赔,工厂倒闭。

民国时期东阳木雕产业的兴衰

东阳木雕商品化生产经营的组织形式有作坊、门店、个体工商户、工厂、企业等。在家开设作坊或到集镇都市租店面屋开设工场、门店,承接上门定制业务或出售雕刻件,是东阳木雕清晚期已经出现的商品化生产经营方式。民国时期,这类商品化生产单位大量涌现。金君成1905年到1930年在汤溪许章福门店学艺、行雕25年。1931年到1949年主要在佛堂王同垚(尧)小木店行雕。当时佛堂有三家小木店经营家具制作和花板雕刻。《寀卢村志》载,“(卢连水)1938年因为日本侵华战争吃紧离港返乡,在家开设作坊”。1958年的楼水明自撰简历:“(1926年到1941年)在上海北京西路张家宅路庆安里15号楼上,设雕刻工坊,自己也做,又雇工友,又有学徒,亦做双鸿泰等雕刻工作。楼下由楼治清设木工坊。”严星华的《职工登记表》载:“1947—1948年,在家做樟木箱,拿到上海去卖。”

清末到民国时期,大批木雕艺人进城谋生,稍有积蓄,即自主创业,从门店作坊入行,逐步发展成为工厂。这一时期的作坊、工场、门店和企业的基本特征:一是集中在杭州、上海、香港等大都市和商贸业发达的中心集镇,以上海、香港两地最多;二是大都市的厂家主要生产经营出口雕刻家具,当时称“雕刻木器”;三是随着时局的变化而迁移变动。第一家工厂始于1896年成立的杭州仁艺厂,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门店厂家快速发展,1936年发展到30多家,从业400多人,抗日战争开始后流向香港,上海仅剩20余人。1941年香港沦陷后又流向新加坡台湾等地。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香港复苏,香港成为商品化生产的集聚中心。1961年《港九艺术雕刻家私樟木箱商会特刊》载,当时在港工厂、门店约200家,包括雕刻、木工、油漆、铜铁工在内的从业人员约3000人。

民国时期著名厂家有:

杭州仁艺厂

创办于1896年,杭州协和医院的英国人梅方伯创办。东阳木雕第一家商品化、工厂化生产专业厂家,出口“雕刻木器”的肇始。厂址在杭州上城区水澄桥,1919年前后迁到羊市街老元帅庙。初始以出口旧雕刻家具和仿古雕刻家具为主。1915年2月美国旧金山万国博览会上,仁艺厂的相架、书箱获“大奖章”,屏桌凳获“金牌奖”。东阳木雕开始声誉远播,仁艺厂生意也因此红火。

杜云松1913年3月到1918年8月底在该厂工作。黄紫金1914年也到该厂工作过一段时间。1920年,该厂雕花匠分成精品和普通产品两个组:精品组30多人,杜云松、刘明火为把作师,负责靠背椅、圆桌、橱类、独脚锦鸡桌等仿古家具精品雕刻。马有章带普通产品组,把作师是巍山人,50余人。主雕佛像、龙桌、香案桌、宗教用品等工艺相对简单的大路货。木雕高手集聚一堂,互相观摩点评,中西文化融合,成为东阳木雕从“雕花体”向“画工体”转型并逐步走向写实具象的现代东阳木雕的创新实践基地,对东阳木雕从传统走向现代起到重要作用。同时,生产方式起了革命性变革,图稿设计成为第一道生产工序(个体雕花匠很多时候是无稿雕刻),而且集中到少数能雕会画的高手身上,逐渐和作品雕刻分离。

后来,仁艺厂有一批产品因轮船轮机故障在海上滞留一个多月,受海风侵蚀致受潮变形,油漆褪色,遭退货索赔,工厂倒闭。

海王盛记雕刻木器(上海艺术品雕刻五厂)

创办于1922年。老板王盛彬(1900—1960),又名能芳,上卢杨溪村人。1913年考入金华府贫民习艺所学木雕。开始在本地行雕,后入杭州仁艺厂,再赴上海创业,做和尚的大伯帮助其租屋开作坊。先做雕花茶叶盒、麻雀箱到马路边叫卖。后来做雕花樟木箱。1922年,在爱文义路(现北京路)租一间街面屋,挂牌“王盛记雕刻木器”,店铺、作坊、宿舍三合一。生产挂屏、箱子等。王盛彬自己雕刻制作,卖给双鸿泰外销。1928年,迁到哈德路544弄51号,先后建屋十间。又在南京路487号开设“王盛记雕刻木器发行所”,门面屋三间,一二层展销产品,三楼作住房。随着规模的扩大,王盛彬自己总管发行所,胞弟王盛楠负责生产。先后聘用杜云松、马凤棠、卢连水、刘明火、马夏贤(木匠)、徐森立、徐福根等为把作师傅。生产落地龙头台灯、圆桌、红木镶铜烟盒、火炉凳、大推台、六角屏风、套四茶几、樟木箱、衣帽架、大衣橱、壁挂、屏风等,仿古雕刻。用菲律宾柳安,泰国柚木、红木,江西樟木,江苏白桃木等雕材。王盛楠常亲自去福建、江西等地选购木料。木料先堆放在赫德路木栈自然风干,建有密封蒸气烘干房40平方米,板料烘干一个月后才使用,极少变形翘裂,质量过硬。宋美龄买过王盛记雕刻樟木箱。王盛记曾经生产铜、锡镶嵌产品。产品半数由永安公司运销美国,外商开设的成记洋行、西开平商店长期在王盛记进货。客户以美、英、法国人为主。为外销,王盛楠到卡德路上夜校学英语,还聘请过杜佐周的妻子周德芳当翻译。常年有职工百余人,其中木工十人、雕花匠六十至七十人、油漆匠五至六人、铜匠一人。

1957年公私合营,王盛彬出任“王盛记厂”的私方经理,后厂名演变为“上海艺术品雕刻五厂”。

上海(香港)双鸿泰美艺公司

老板李鸿甫,浙江上虞人。生于1890年。家世书香,精中、英、法、意、拉丁五种语言,博学多才,笃信天主,乐善好施,蜚声乡里。1923年,李鸿甫和胞弟李鸿福合伙创办双鸿泰美艺公司和天鹅油漆厂。厂址在上海爱文义路,设三个作坊(工场),员工近百人,雕花匠绝大多数是东阳人,主要生产屏风、茶台、套几,也制作仿古家具。产品档次仅次于王盛记,油漆比王盛记好。销售价略低于杭州仁艺厂,销售方式比较灵活,始为手提样品推销,上街摆摊,后来转为门市部销售。1950年春迁香港九龙金马伦道3号,雇雕花匠四五人,不到一年,发展到四五十人。主要生产屏风和樟木箱。先后设分公司于美国石本兰、纽约。擅长做船头生意,外轮一靠岸,便去分发广告推销产品。李氏曾公开宣布:凡双鸿泰产品,任何时候都可以拿旧换新。论价换回,略加修整,便成了“古董货”,身价倍增。1961年,李鸿甫任港九艺术雕刻家私樟木箱商会永远名誉会长,暨历届监事,在同行中威望很高。(www.daowen.com)

上海原利雕刻木器厂(上海艺术品雕刻一厂)

创办于1941年。老板李高发,蟠松村人,生于1904年。十五岁学木匠,二十三岁进上海,二十六岁到诸暨人开办的玛特纳木器厂制作法式家具。两年后被先施公司聘为把作师。1941年用黄金80两购得北京西路958弄70支弄15,17,19号平房四间、楼房六间,创办“原利雕刻木器厂”。常年雇工80余人。生产屏风、箱、橱等几十个品种,大多外销,或送新新公司木器部出售。下半年,又用130两黄金购得百老汇路(现大名路)181号三间三层门面屋楼房,自设门市部。年底,李高发承接新新公司第六层中菜部、第七层西菜部因火焚而重新装饰业务,组织二百余人突击百日完工。装潢和家具款式新,质量高,声誉大振。1945年日本投降后,聘李森茂为把作师,还招进郭朝笋、张正喜、徐森立等高手,精雕细刻的雕刻木器价格高于同行。孙科夫妇以九折优惠价购去卢连水创作的圆雕《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直径15厘米,高45厘米),及写字台、啤酒橱、大衣橱等1400美元的家具和陈设品。1956年,上海市外贸公司购李氏一樘柚木大餐间(大餐台、酒架、银器具、大餐椅等全套)。产品由国货公司(即后来的友谊商店)包销。1957年公私合营,李高发出任原利雕刻木器厂私方经理,后演变为上海艺术品雕刻一厂。

上海卢记古董店

店主卢天池,1899年生,祖居三联乡降祥头村,后迁居横店镇。卢氏自幼少读,拜环龙村雕花匠为师。初在邻县行雕,后赴杭州,不久又卖掉衣裳作盘缠到上海。后自开作坊,雇工以木匠为主,雕花匠仅请杜锦文及宁波的一个小雕工。从雕刻寿棺起步,为宁波同乡会(四明公所)雕“棺材柇头”,图案简洁工艺简单。后在上海大名路150号开出“卢记古董店”。三层楼房,底层营业,二楼样品陈列,三层作住宿。工场另设他处,雇有雕花匠、木匠百余人。先后聘用把作师卢连水、杜天申(横店人)、郭朝笋(上陈人)等。杜天申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看完戏后当天就能设计出图稿,第二天便能凿出样品。木工活由擎天丘吴友把作,成品油漆交大田头周大为三兄弟包干。1925年左右,他付给雕花匠的日工资为八角到九角。主要产品有套三樟木箱(四十八、四十、三十六寸)、屏风、橱柜等,雕刻精细,主销美国。抗日战争胜利后,产品外销供不应求。生意一好,库存干料不足就用新进湿材,导致产品出厂就变形开裂,信誉扫地,卢记也因此衰落。

香港艺华盛

创办于1930年。老板蒋恒鹤,东阳六石镇西涧村(现西光自然村金鸡墩)人。十四岁随舅舅到严州(建德)学雕艺,满师后曾到杭州仁艺厂、上海王盛记行雕。1930年去香港开设工场,号艺华盛。最多时雇有员工二百余人,雕花匠六七十人。雕花匠以东阳人为主,还有义乌、永康、诸暨人。把作师除店主自己外,还有卢连水。主要产品樟木箱、圆桌、茶几、衣帽架、香案桌、壁挂等。1941年底日寇侵占香港,艺华盛歇业。抗战胜利后,艺华盛重新开业,很快恢复原有规模。1975年,工场休业,1978年关闭。

香港华安(华兴)公司

创办于1929年。老板陈济华,南马镇官桥村人,出生于雕刻之家,随父学艺。1929年初赴上海创办华安公司,1933年迁香港。两个兄长,一个木匠,一个漆匠,三兄弟联合经营华安公司。后来陈济华独开华兴公司。主要生产樟木箱、啤酒橱及屏风等。融西式家具与东方木雕艺术于一体,远销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欧洲、美洲中部和美国。1941年,公司所雇员工超过五百人。太平洋战争爆发,生产经营中止。1945年8月恢复生产,常年雇工二百人左右。1948年3月到1956年2月,聘楼水明为把作师。1948年,公司为港府精雕一只樟木箱,顶面花板雕刻楼水明的《香港海港概貌图》,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结婚的贺礼。成品之后,先在高罗斯大厅展出一周,然后由飞机送伦敦。港九报刊争相介绍。

台湾中国艺术雕刻木器厂

台湾“中国艺术雕刻木器厂”,总经理杜齐星,即杜菁(1906—1989),县城西街人,民国时期曾任吴宁镇镇长。1952年6月在台湾新竹市水田街113号创办“中国艺术雕刻木器厂”。开业伊始,因为当局不允许香港和大陆技工入境,就雇请台湾本地木工,制成白坯箱运往香港九龙代销。1953年春杜氏赴香港招工,计划聘40人,因入台受阻,仅进梨塘张忠元、茅蓬王鹏飞等十三人。1953年8月,开始制作茶几、衣箱、阅书台、咖啡桌、书架、凳子、啤酒橱、皮鞋箱、卧床、写字台、屏风等。用料以台湾地产的山青、肖楠、桧木、乌心石、香樟木为主,辅以进口之柚木、红木、花梨木、紫檀木。产品花色品种繁多。一是仿古家具;二为西式家具与东阳木雕传统艺术相融合的产品,即富有“东洋”风格的制品。每月出产百余件。低档货大多销往印度,高档制品销往欧美。1954年春,到基隆、台中设立分销处,在高雄开出门市部。1961年9月12日遭受强台风袭击,损失惨重。杜氏重振企业,发展很快,公司规模在台湾居同行之首。1966年5至6月,先后到马来西亚吉隆坡、恰保霹坜客属公会礼堂举办“中国艺术雕刻木器展览”。《马来亚通报星期刊》发专版特刊介绍。又在台北成立杭州手工艺品公司。后来,因为当局未及时调整外汇价,外销失去价格竞争力而于1972年倒闭。

在台湾,后来还有艺华木业公司、中艺木器社、艺术之家、宜丰艺品公司、森艺木器工厂、皇家雕刻木器厂、中兴家具公司、金山木器行、耀崧实业公司、南察木业公司、朝山木业公司、惠得企业公司、旭正家具艺品公司、炳坤木业公司、大全木业公司等公司先后设立。杜齐星是台湾雕刻木器的开拓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