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后期,东阳木雕向精雕细刻方向发展,清嘉庆、道光年间,进入精细雕饰的鼎盛时期,达到有史以来的繁荣和艺术高峰。“康乾盛世”加上乾隆帝对工艺品的情有独钟,为东阳木雕艺术达到艺术高峰创造了条件。
旅台东阳同乡会《东阳简讯》载:“北京颐和园内所雕琢的画栋雕梁……参与建造的工匠,都是一时精英,征自全国各地的翘楚”,“雕刻一技上……其中很多便是吾县人应征入选的名匠……”《东阳木雕历史调查研究参考资料》载:“清代中叶仅浙江东阳和嵊州,据说就有四百余名木雕艺人,在北京故宫从事装饰,直到清朝末年。”2004年12月,北京故宫博物院科技部主任曹静楼来东阳考察时说,江浙工匠大规模参与皇家宫殿营造始于乾隆帝下江南后。他在查阅故宫建造档案时,留意到东阳籍工匠至少有一百多人。
东阳古民居讲究结构完整、中轴对称、功能齐备、装饰华丽,其中以十三间头最具地域特色。这类建筑工程化工浩繁,营造时间短则三五年,长则十余载,木雕艺人获得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和生活保障,有了施展才艺的舞台。
东阳帮工匠留存境内的清代古建筑,已有287处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最具代表性的精品有清嘉庆、道光年间的夏厉墅瑞霭堂,白坦村福舆堂和务本堂,下石塘德润堂,厦程里慎德堂和位育堂,上安恬懋德堂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马上桥花厅和邻邑的义乌黄山八面厅。
清代东阳木雕艺术较明代有较大升华和提高。(www.daowen.com)
一是雕刻题材更加丰富。人物、山水、花卉翎毛、动物瑞兽应有尽有。受中国书画和戏曲小说影响,出现表达故事情节的成组题材,还将本土民俗风情题材入画。寿塔头村乐善堂的六块锁腰板,以东阳景物为题材,从寿塔头的村景开雕,依次有岭下街、南午岭下、大寺下、县城、麻车埠,直至义乌的东江桥。白坦村让善堂雕有西湖十景。
二是构图繁复。以牛腿为例,明代的牛腿多为壶瓶嘴、倒挂龙。清代中叶牛腿用材倍增,造型复杂,有诸如狮、鹿、鹤、象等形态各异的半圆雕动物牛腿,有单像、群像的人物故事牛腿。
三是雕刻技法多样全面。根据不同的功能部件取相应的雕刻技法。视距较近又易损坏的门窗锁腰板雕刻求浅;视角高远、体量较大的桁梁、屋架、牛腿的雕饰取深雕镂空;门窗格扇取透空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