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速铁路旅客心理学:发生运输安全事故的心理原因

高速铁路旅客心理学:发生运输安全事故的心理原因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导致运输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环境的因素、设备的因素,但事故的统计结果证明人的因素占大多数。从安全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人为的事故原因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图7-6 影响运输安全事故的心理因素1.省能心理从积极的一面来讲,省能心理可以给人类的进步带来好处。

高速铁路旅客心理学:发生运输安全事故的心理原因

导致运输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环境的因素、设备的因素,但事故的统计结果证明人的因素占大多数。人的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从安全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人为的事故原因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不具备预防和控制事故的能力导致事故。如:没有经验,不能查知事故危险;生理缺陷或缓慢的生理反应;各器官缺乏协调;疲倦、身体不适;职业选择不合理或不胜任等。

第二,无意违反却导致事故。即无意间违反安全规程,但由于某些原因,最终导致了安全事故。如:安全操作能力弱,工作缺乏技巧;行动草率、匆忙,或行动迟缓;超负荷工作或疲劳工作;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激情、冲动、喜冒险;训练、教育不够,无上进心;家庭原因,心境不好;未受重用或遭受挫折,心绪不佳;放纵喧闹、开玩笑、分散他人注意力;工作单调等。

第三,有意违反导致事故。即有意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如:安全道德水平低,不顾他人;报复行为;破坏或错误地调整安全设旅和设备等,比如为追求经济效益或出于其他动机而故意采取的安全冒险行为。

其实,安全的重要性每个企业的员工心里都非常清楚,绝对不是可重可轻的一件事。那为什么总是有些员工还是在工作中会出现很多安全的隐患和安全事故呢?经分析认为,往往是以下几种心理因素导致的,如图7-6所示。

图7-6 影响运输安全事故的心理因素

1.省能心理

从积极的一面来讲,省能心理可以给人类的进步带来好处。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它促使人类不断改进劳动工具,从而使生产向自动化程度迈进,推动人类生产力不断进步。但人类在同大自然的长期斗争和生活中也养成了一种心理习惯,总是希望以最小能量(付出)获得最大效果。但这个“最小”如果超出了可能的范围,目标将发生偏离和变化,就会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有了这种心理,就会产生简化作业的行为。其表现为嫌麻烦、怕费劲、图方便、得过且过的惰性心理,从而引发事故。

2.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人们由于对安全环境歪曲的认识,产生某种愉快的情绪体验或发生某种不安全的行为倾向。人对某些事物的需要和期望总是受到群体效果的影响,一些人会因违章操作没有发生事故而形成侥幸心理。应知道,只要违章,就可能引发事故,这是必然性;而事故何时发生,就属于偶然性。

侥幸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经验性侥幸。主要是指作业人员违背规定,凭着“老经验”和侥幸心理,制度意识淡薄,有章不循,违章作业,盲目自信蛮干,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和违章行为的出现。

(2)技术性侥幸。主要是指作业人员由于其业务素质、工作经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事故与违章行为的出现。

(3)管理性侥幸。有些管理者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的思想观念,总认为经济利益高于一切,将安全制度视为摆设。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安全犹如一道千里长堤,而每一道操作工序、生产工作面和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件物品,随时都有可能成为决堤的“蚁穴”。稍有不慎、存有侥幸,就可能酿成大祸。

3.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社会成员对一定的社会现象与正常条件应具有的认识、行为倾向持相反的态度。它不同于具有较大激动性的、短暂性的对事物持否定态度的抵触情绪。在现实生活中,逆反心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冲动性。有的人逆反心理达到这样的程度,只要领导进行安全教育,就马上脱口而出“又来这一套”,似乎不受意志的控制就迁移到语言之中,甚至把法令法规当儿戏,将自己置于法规之外。

(2)盲目性。有的人只要是领导提倡的,就反对;反之,则偏要支持或同情。对那些行之有效的操作规程,错误地看成是束缚行动的条条框框,缺乏是非标准,不计后果地冒险蛮干。

(3)反权威性。有的人以与领导唱对台戏为荣,有的甚至将反权威作为时髦的一种标志。领导讲这样干不安全,他偏要试试看。(www.daowen.com)

分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1)厌倦心理。在劳动过程中,由于员工长年累月同所操作的设备打交道,容易对本职工作产生厌倦心理。厌倦一旦产生,就免不了缺乏热情,马虎草率,对各种制度不能严格遵守,“三违”行为自然就很难避免。

(2)好奇心理。人们都有探索未知事物奥妙的本能欲望。越是神秘的事物、境地,越是让人心驰神往。特别是青年人,常因好奇而不顾一切,有明文规定的禁止事项,他也揣度、推测,往往就会置规章制度于不顾,会出现“三违”行为。

(3)好胜心理。有些人往往喜欢与众不同,别人不敢干的他敢干;别人都按操作规程去做,他偏独出心裁、另搞一套。

(4)不满足心理。由于对工作环境、生活待遇等不满足,引起对领导的不信任,于是你说东他偏说西,你说这样做不安全他偏不计后果去固执完成,并且一意孤行。在工作中消极,不能严格按规程办事,“三违”行为就很容易产生。

逆反心理在安全生产中有很大的危害性。它的泛滥往往会影响领导与员工的关系,如人心涣散、管理混乱,生产决策和各项规章制度难以贯彻,这样“三违”行为更难制止。不但伤亡事故不可避免,企业效益也难以提高。因此,要根据逆反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彻底消除精神隐患,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

4.凑兴好奇心理

凑兴好奇是人在社会群体中产生的一种人际关系的心理反应,多见于精力旺盛、能量有余而缺乏经验的青年人。

凑兴心理是人在社会群体生活中产生的一种人际关系的反映,如从凑兴中获得满足和温暖,从凑兴中给予同伴友爱和力量,通过凑兴行为发泄剩余精力。它有增进人们团结的积极作用,但也常导致一些无节制的不理智行为。凑兴心理常伴随好奇心理。

由凑兴、好奇而违章的情况多发生在青年员工身上,他们精力旺盛、生性好动,加之缺乏安全知识和经验,常有些意想不到的违章行为。因此,平常应以生动的方式对青年员工进行安全规章制度教育,可以控制无节制的凑兴和好奇行为发生。

5.群体从众心理

群体从众心理就是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时,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有一种天然的冲动去模仿他人的行为,这叫作社会从众行为。从众是一种在压力之下发生行为改变的倾向。也就是说,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时,他往往会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使自己的认知行为符合群体的、社会的标准和规范。

日常生活中的从众行为通常表现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如发现斗殴情境时跟随大家旁观等;另一种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如顺应风俗、习惯、传统等。

从众效应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从众效应有积极的作用,对于一个社会,无论是从功能执行的角度,还是从延续社会文化的角度上看,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保持一致都是必要的,因为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顺利地进行交往,社会才能正常运转。从个人来说,一个人只有在更多方面与社会的主导倾向取得一致,他才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另外,一个人无论怎样聪明,知识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多到足够适应他所遇到的每一种情况。因此,个人需要用从众的方式,学习他人的智能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和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使自己迅速适应未知的世界

另一方面,从众也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个性,束缚了思维,扼杀了创造力,甚至可以毁掉个人今后的发展前程。比如企业员工群体发牢骚。其实,发牢骚本来属于一种人的情绪的正常发泄,但基层的个别员工做法有时偏激,没有采取合理程序和方法,利用人多势众,向上级部门施压。这样做多半会使事情变得更糟,严重时会造成停工停产。这中间包括一些平时比较“低调”的员工,他们会在众人的鼓动下,产生从众心理,没有清醒考虑事情的后果,随意理解“法不责众”,使矛盾进一步激化。最后,当大家清醒时,已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和影响。

6.无意注意心理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叫作注意。有关注意与无意注意的叙述可参看前面相关章节的内容。如果对无意注意不能加以控制的话,也同样会造成安全事故。

总之,在事故发生的过程中,人的心理因素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多层因素叠加的,比如,省能心理过程也有侥幸心理等。要保证运输的安全顺利进行,就必须注意人的心理活动对安全的影响,提高人们对安全的重视,使其自觉从行动上贯彻安全保障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