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速铁路旅客性格基础

高速铁路旅客性格基础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性格具有稳定性并不是说它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塑的。性格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个体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我国心理学界将性格特征分为四大类,它们构成了性格的基本结构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自制性又称“自制力”。自制力强的人,对自我有较强的约束力,情绪稳定,能抑制与行动目标不一致或相违背的行动。不同的主导心境反映了主体经常性的情绪状态。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高速铁路旅客性格基础

1.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态度是一个人对人、物或思想观念的一种反应倾向性,它是在后天生活中习得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因素组成。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表现在他在生活中追求什么、拒绝什么,即表现在他都做了什么上面。而一个人怎样去做,则表明了他的行为方式。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又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态度。

态度决定了行为方式,稳定的态度使得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慢慢地成了习惯,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一个人助人为乐,是他性格的特性,遇到别人有困难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去帮助别人。别人看到他的助人行为也会觉得很自然,很符合他的性格特点。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如果别人看到他去帮助人了,反而会觉得很奇怪,无法理解。所以,一个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简单来说,“性格不仅表现为做什么,而且表现为怎样做”。做什么反映出个人追求什么,是态度的体现,怎样做就是行为方式表现。

性格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经形成便比较稳定,它会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表现出来。但是,性格具有稳定性并不是说它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塑的。性格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形成后,生活环境的重大变化一定会带来他性格特征的显著变化。

性格不同于气质,它受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有明显的社会道德评价的意义,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风貌。所以,气质更多地体现了人格的生物属性,性格则更多地体现了人格的社会属性,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的核心是性格的差异,如图4-5所示。

图4-5 性 格

2.性格与本性的区别

性格也可称为个性或人格,简单地说,性格就是个体独有的并与其他个体区别开来的整体特性,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本质的人格差异,我们称之为性格差异。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它是人的核心的人格差异。性格有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简单道德风貌。性格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个体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本性是人天生所具有的、不可改变的思维方式。本性是先天自然风气与感觉世界所形成,比如防御心、求知欲、荣誉感等。人的本性包括求生、感知等。

3.性格结构

性格由许多个别特征组成。我国心理学界将性格特征分为四大类,它们构成了性格的基本结构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人在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方面的特征。主要指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性格特征,具有较强的道德评价意义,在性格结构中具有核心意义。具体表现如下。

① 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

积极的特征表现为:爱祖国,关心社会,热爱集体,具有社会责任感与义务感,乐于助人,为人热情、诚实、善良、正直等。消极的特征表现为:不关心社会与集体,甚至没有社会公德,为人冷漠、自私、虚伪、奸诈等。

② 对劳动、工作、学习的态度。

积极的特征表现为:认真细心、勤劳节俭、富于首创精神。消极的特征表现为:马虎粗心、奢侈浪费、好逸恶劳、因循守旧等。

③ 对自己的态度。

积极的特征表现为:自信、自尊、自爱、自律、谦虚等。消极的特征表现为:自卑或自负、自以为是或自暴自弃等。

(2)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就是一个的意志品质。具体表现如下。

① 自觉性。

意志的自觉性主要指个人的自主性。具有自主性的人,在行动中有自己的主见,不轻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干扰,对别人的意见或建议也能在独立判断的基础上做出取舍,虚心接受有益的意见。缺乏自主性的人,遇事不会独立思考,缺乏主见,人云亦云,表现出过多的屈从和盲从;或者过于独断,完全从主观愿望出发,很难听取他人中肯的意见,一意孤行。

② 果断性。

有的人做事具有果断性,能够在冷静分析的基础上把握机会,当机立断。而有的人做事总是优柔寡断、踌躇不前,或者是鲁莽草率、仓促决断。

③ 坚韧性。

坚韧性又称“毅力”,这是意志品质的核心成分。具有坚韧性的人,能够勇敢地面对并克服困难,不怕挫折和失败,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的实现。而有些人在刚开始行动的时候,劲头很足,热情很高,但一旦遇到困难就退缩不前,或者是害怕失败,不敢行动。

④ 自制性。

自制性又称“自制力”。它是意志的抑制功能。自制力强的人,对自我有较强的约束力,情绪稳定,能抑制与行动目标不一致或相违背的行动。与之相反的表现是任性,行为容易受情绪左右,任意为之,意气行事。

(3)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表现在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

① 情绪强度。

有人情绪反应强烈、明显,易受感染;有人情绪反应微弱、隐晦,不易受感染。

② 情绪稳定性。

有的人情绪易波动,起伏程度大,时冷时热;有的人情绪比较平稳,即使有波动,起伏程度也较小。

③ 情绪持久性。

即情绪持续的时间长短和情绪对人身心各方面影响的时间长短。有的人情绪产生后很难平复,对自身心理的影响也很深;有的人情绪虽来势凶猛但转瞬即逝,情绪对自身心理的影响很小。

④ 主导心境。

不同的主导心境反映了主体经常性的情绪状态。如有的人经常精神饱满、乐观开朗,有的人一贯情绪平静、祥和,有的人却整日愁眉苦脸、烦闷悲观等。

(4)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主要指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活动方式上的差异。

① 感知方面。

个体在感知活动方面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有的人善于把握事物的整体轮廓而忽略细节,有的人特别注意细节而忽略整体;有的人观察细腻,有的人观察粗略;等等。

② 记忆方面。

在记忆速度方面,有的人记忆敏捷,过目成诵;有的人记忆较慢,需反复记忆方能记住。在记忆的牢固性方面,有的人记忆牢固,保持时间长;有的人记忆不牢且遗忘迅速。在记忆类型方面,有的人属于视觉记忆型,喜欢通过阅读记忆材料;有的人属于听觉记忆型,喜欢通过听觉记忆材料。此外,有的人属于形象记忆能力型,长于记忆形象事物;有的人属于抽象记忆能力型,长于记忆抽象材料;等等。

③ 想象方面。

有的人想象丰富、奇特,有的人想象贫乏、狭窄;有的人想象主动、富有情感色彩,有的人想象被动、情感贫乏;有的人想象大胆奇特,有的人想象平淡无奇;等等。(www.daowen.com)

④ 思维方面。

不同人往往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它是认知方式(或称“认知风格”)的核心,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方式千差万别,对其行为方式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例如,有人长于形象思维,有人长于抽象思维;有人直觉发达,有人擅长分析;有人长于发散思维,有人长于聚合思维;有人善于把握主干,有人善于分析细节;有人喜欢遵循权威,有人喜欢批判置疑;等等。

4.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在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问题上,历史上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是遗传决定论;另一种是环境决定论。现在持这两种观点的学者已经非常少了。一般,我们认为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是在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经过儿童自己的积极能动的实践活动才逐渐形成。

(1)遗传因素。

性格虽然主要是在后天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但它的形成与发展受到生物学因素的影响。遗传素质是性格形成的自然基础,它为性格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以及潜在的发展趋向。影响性格形成的遗传因素很多,有些原因尚未明确,目前心理学界研究较多的是以下两个方面。

① 高级神经活动特性。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对性格的形成具有制约作用,它可以对某些性格的形成起加速或延缓作用,还可以对某些性格特征产生掩盖或改造作用。这从气质与性格的相互作用中可以印证:通常,活泼型的人比抑制型的人更容易形成热情大方的性格;在不利的客观情况下,抑制型的人比活泼型的人更容易形成胆怯和懦弱的性格特征,而在有利的条件下,活泼型的人比抑制型的人更容易成为勇敢者。

② 性别。

性别差异对人类性格的影响也有明显的作用。一般认为,男性比女性在性格上更具有独立性、自主性、攻击性、支配性,并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敢于冒险;女性则比男性更具依赖性,较易被说服,做事有分寸,具有较强的忍耐性。这些差异与不同性别的遗传素质相关,当然也与社会环境的影响相关。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性别角色模型,这种性别角色会对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产生社会期望,使其完成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形成与性别角色相吻合的外显行为。

(2)环境因素。

① 家庭环境的影响。

多数心理学家都强调早期经验对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影响作用,认为儿童早期形成的性格是今后性格发展的基础。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一年的生活经历对性格所产生的影响力要大于成年后数年生活经历对性格的影响力。

在个体的早期经验中,家庭生活是其最主要的生活内容,家庭构成了儿童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社会生活环境,儿童与母亲的关系构成了其最初也是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儿童出生后首先要以其特有的遗传素质(如气质类型)适应家庭生活环境,从而形成自己最初的性格。此外,家庭又是社会的缩影,父母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教育方式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社会的文化准则与风俗习惯。可以说,社会首先是通过家庭开始对儿童进行社会化的。

在家庭生活中,直接影响儿童性格形成的因素有:父母的教育观念及教育方式、父母本身的个性、家庭生活方式、家庭气氛、儿童在家庭中的角色与地位等。

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父母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儿童性格的优劣。一般来讲,家庭成员之间和睦、愉快的关系所营造的宁静的家庭气氛对儿童的性格有积极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猜疑、争吵、极不和睦的关系所造成的家庭紧张气氛,尤其是父母离异的家庭对儿童性格有消极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离异家庭的儿童比完整家庭的儿童更多地表现出孤僻、冷淡、冲动、好说谎、恐惧、焦虑甚至反社会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及扮演的角色,也会影响其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如父母对待子女不公平时,受偏爱的一方可能有洋洋自得、高傲的表现,受冷落的一方则容易嫉妒、自卑。

艾森伯格研究认为,长子或独生子比中间的孩子或最小的孩子具有更多的优越感。孩子在家庭中越受重视,其性格发展越倾向自信、独立、有优越感强。如果其地位发生变化,原有的性格特征往往会随之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② 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

儿童走进学校以后,便进入了一个更大的社会活动领域。学校生活出现新的学习任务,同时形成了更为广泛而复杂的人际交往关系。儿童必须以其已有的性格基础适应新的学校环境,从而使自己的性格不断丰富和发展。

学校是社会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培养和塑造下一代的专门机构。学校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及教育水平,对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态度及动机、社会情感及品德、思想观念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合理的教育可以使学生的性格获得良好的发展,还可能对学生原有的性格缺陷进行改造。而不合理的教育则会导致学生的性格向不良方向发展。

学校生活以学习为主要活动内容。学生在学业上的成功或失败,会影响到教师和同学对他的评价及态度,最终影响到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及态度(如自信或自卑等),这对其性格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及同学关系,对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一般而言,小学阶段,由于小学生对教师的依附性较强,所以师生关系作用更大,教师的人格、修养、教育水平及教育方式在师生关系中起着决定作用。而到中学阶段,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中学生对教师的依附性大为减弱,而对同伴的依附性增强,同学之间的关系,如友谊或竞争、接纳或排斥、重视或歧视、和睦或冲突等,对中学生的性格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校园文化、学校的校风、班级的班风构成了一个具有整体性影响作用的社会小环境,对学生的性格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学校或班级的整体特点、行为规范、评价机制对学生都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学生在集体中参加学习、劳动、文体及其他兴趣小组活动,可增强其责任感、义务感、集体感,也培养了其乐观、坚强、勇敢、向上等优秀品质。

③ 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个人走出校门后,接触到更加广泛的社会生活以及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长期的社会实践对其性格的进一步丰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职业的影响。一个人长期从事的某种职业往往会使得其性格染上职业色彩。例如,农民大多朴实,工人大多豪爽,机关职员大多谨慎,知识分子大多带有“书生气”,军人大多举止庄严,从政者大多理智而现实,艺术工作者大多情感丰富而浪漫等。

恋爱婚姻生活的影响。恋爱及婚姻生活顺利与成功,会大大增强个体的生活信心及积极性。反之,恋爱过程中过多受到挫折、婚姻生活的失败,容易使人形成自我怀疑甚至自卑感,从而使其生活态度趋于消沉。此外,夫妻之间由于性格的不同,需要一个长期的相互适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性格也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

事业成就及社会地位的影响。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性格更容易使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取得成功。但反过来,个人的事业成就也会进一步影响性格的发展。事业成就的大小,往往决定了个体在社会上经济地位或政治地位的高低,这对其自我态度(如自信或自卑等)以及对待他人的态度具有重要影响。另外,有研究表明,社会阶层的高低与“延宕需要”的能力相关。低社会阶层的人,往往难以延伸需要的满足,遇到挫折会立即做出反应,更具冲动性;而社会阶层高的人,在延宕需要及克制冲动的能力方面表现更好。

社会文化的影响。广义上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价值观为核心)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环境所蕴含的因素主要有社会阶层、家庭结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观念、审美观念等。社会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家庭、学校、各类社会组织、社会传媒等。

一种社会文化对生活在其中的个体具有整体性的影响,从而形成全体文化成员人格上的共同特征,所谓的“国民性”就是文化影响的产物。“国民性”又称“民族性”或“民族性格”,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多数成员共同具有的精神特质及性格特征。如价值观、思维方式、情感内涵、生活态度、人际关系等。

(3)自我教育因素。

一个人的性格并不是完全被动地受遗传和环境影响,个体还能通过自我教育对自身的性格发展发挥能动的影响作用。

自我教育是通过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完成的。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身的认知、评价及态度(罗杰斯所论述的自我概念与自我意识含义相近)。随着个体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自我认知能力不断提高,个体可以逐渐意识到自己性格中的优缺点,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在不断地发扬优点及改正缺点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完善

在整个儿童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还不高,对性格发展的影响作用还很有限。但到青春期以后,自我意识快速发展,在自我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逐步加大。个体的性格发展也就从被控者转变为一定程度的自我控制者,从而产生一种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独特动机。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指导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创造各种机会,加强他们自身锻炼与修养。

总之,个体的性格形成与发展是遗传、环境及自我教育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是相互联系、交互作用的,每一个方面的作用都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众多因素,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在性格方面的千差万别。

知识扩展

孔孟个性

孔子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这是著名学者易中天先生对两位先贤的评价。在他看来,孔子温文尔雅,孟子则个性张扬。那么,历史上的孔子和孟子是怎样的人呢?

孔子小时候家里比较贫穷,他做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小孔丘刻苦读书、自学成才,养成了谦虚好学的品德。他向别人请教时总是恭恭敬敬。成为人人尊崇的学者后,门下弟子三千,他也将这种谦逊的习惯保持了下来。孔子不仅学识渊博,胸襟也十分开阔,为人宽容大度。有次在郑国,有人把他形容成“丧家之狗”,孔子也不生气,一笑置之。

可别以为孔子只是一味宽容,没有脾气。在学习上,孔子和现在的老师一样,对学生严格要求,不允许他们有丝毫懈怠。有一次,有位叫宰予的学生大白天睡觉,孔子发现后十分生气,当众斥责他:“朽木不可雕也!”对于宽厚的孔子来说,这已经是很严厉的批评了。所以,孔子敦厚,却不是没有原则,如图4-6所示。

图4-6 孔孟个性

孟子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这又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性格呢?

与宽厚谦恭的孔子相比,孟子的个性更为鲜明。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据传,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当时,各地诸侯为争夺土地连年征战,百姓们流离失所。在这样的乱世,孟子以天下为己任,游历各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面对君王时,孟子总是快言快语,从不卑躬屈膝。齐宣王曾经问他亲贵大臣应做的本分,孟子回答说:“如果国君犯了大错,臣子就应该反复劝谏;如果反复劝说了不听,臣子就可以废掉他另立新君。”齐宣王听了,脸色都变了。这样尖锐的话,没有非凡胆识与魄力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敢说出口的。

孟子曾豪迈地说:“如果要使天下太平,当今世上,除了我还有谁呢?”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

资料来源:http://www.xiaogushi.com/Article/zhongguomingren/201209237225.html,有改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