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速铁路旅客心理学:认知基础知识

高速铁路旅客心理学:认知基础知识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同时这两方面的原因也是密切联系的。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刺激物与背景的差异。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的关系具体如下。在任何活动中,如果没有无意注意的支持,有意后注意就会失去活泼性,而缺乏有意注意的支持,有意后注意则会失去严肃性。

高速铁路旅客心理学:认知基础知识

1.注意

(1)注意的含义及特征。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等就是指“注意”的意思。例如:乘客在看乘车时刻表时,其注意力在时刻表上表现得全神贯注,他的感知、思维都集中在此,如图3-2所示。

图3-2 注意

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些现象而离开其余对象,二是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指向性表现为对出现在同一时间的许多刺激的选择;集中性表现为对干扰刺激的抑制,它的产生及其范围和持续时间取决于外部刺激的特点和人的主观因素。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活动,而是各种心理活动的特性,它本身不能独立存在,而是和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同时产生的。比如,旅客在注意什么时间发车,站内广播就应该注意及时通报列车的到站情况及发车时间,使旅客在广播后产生一个注意,并进行有效的活动——赶快上车。

(2)注意和意识。

一方面,注意不等同于意识。一般来说,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与意识相比,注意更为主动和易于控制。

另一方面,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当人们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内容比较清晰。人从睡眠到觉醒,再到注意,其意识状态分别处在不同的水平上。

总之,在注意条件下,意识与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特定的对象,从而使意识内容或对象清晰明确,意识过程紧张有序,并使个体的行为活动受到意识的控制,而进入意识的具体过程则可能是无意识的,即有时包含了无意识过程。

(3)注意的功能。

① 选择功能。

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选择,使心理活动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各种刺激;避开或抑制其他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从而保证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正因为如此,当注意的对象选定之后,心理活动就会把有关的信息检索出来,并把它与各种无关的信息加以区分,使人的行为可以按照一定的需要和愿望去组织与展现。

② 保持功能。

外界信息输入后,每种信息单元都必须通过注意才能得以保持,如果不加以注意,就会很快消失。因此,需要将注意对象的一项或内容保持在意识中,一直到完成任务,达到目的为止。注意的保持功能对人的心理活动有两种主要的作用:一是当大量的信息进入大脑后,注意可以把选定的信息单元转换成一种更持久的形式;二是当某种事物成为注意的对象时,注意可以使该对象的印象在意识中保留到完成目标行为为止。因此,当被注意的对象转换为持久的形式或在意识中存留以后,其内容就不容易丢失。

③ 调节和监督功能。

调节功能是指有意注意可以控制活动向着一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使注意适当分配和适当转移。而监督功能是指注意在调节过程中需要进行监督,使得注意向规定方向集中。注意的调节和监督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注意始终伴随着心理活动,使之维持有效的机能状态;其次,对来自内外部信息的数量、强度、属性等进行筛选、过滤与调控,避免信息超载而影响心理活动对信息的加工质量;最后,使期待的信息进入人的意识,必要时使之成为注意的对象。

以上几种注意的功能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是决定注意品质的重要条件。注意的功能能够起到的作用越强,越有助于良好的注意品质的形成。

(4)注意的分类。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① 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须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同时这两方面的原因也是密切联系的。

第一,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刺激物与背景的差异。

第二,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包括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积极的情感态度,个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个人的心境、主观期待。

② 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有: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发挥意志努力与干扰和困难作斗争;培养对事物的间接兴趣;保持稳定的情绪;建立稳定的工作习惯;智力活动与外部活动的结合。

③ 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有自觉的目的却不需要意志努力。有意后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它有自觉的目的,通常与特定的目标、任务相关联,这与有意注意的目的性特征相符;它无须意志的努力,这与无意注意的无须意志努力的特征相符。简单地说,有意后注意既遵循当前活动的目的又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典型的例子如熟练驾驶汽车

④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的关系。

虽然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的产生条件和性质都不相同,各自的发展过程也有明显差异,但是它们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却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着的。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的关系具体如下。

相互联系:有意注意要与无意注意协调配合,有意后注意不能脱离与无意注意或有意注意的联系。在任何活动中,如果没有无意注意的支持,有意后注意就会失去活泼性,而缺乏有意注意的支持,有意后注意则会失去严肃性。

相互替换: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可以相互替换。例如,有人最初只是因为直接兴趣而学习弹奏古筝,后来则认识到弹奏古筝对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和才能都有重大意义,于是便认真地钻研相关理论,克服指法、乐理、识谱上的种种困难,保持了对这项活动的高度注意,这就是无意注意被有意注意替换的情况;随着学习的进步,个体的弹奏技巧越来越纯熟,练习的自觉性也相应提高,其对活动的目的、意义也越来越明确,这时个体无须做过多的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稳定的注意,且不会感到疲劳,这就是有意注意被有意后注意替换的情况。任何一种注意形式都可能被另一种注意形式替换。

相互转化: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可以相互转化。虽然这三种相对独立存在的形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在实践活动中,这三种注意经常打破各自的稳定性,朝着某一发展趋势转化,这种转化有的是自然而然地进行的,有的需要一定的诱发因素的帮助。

2.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外界的许多刺激物都可以作用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信息加工,人的头脑中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感觉。例如,耳朵听到了狗的叫声,眼睛看到了苹果的红颜色,手触摸到了核桃外壳表面的粗糙等。同时,感觉也能反映机体内部的刺激,如觉察到身体的姿势和运动,感受到内部器官的工作状况,即舒适、疼痛等。

感觉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从感觉的对象和内容分析,感觉反映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存在的客观事物;从感觉的形成和表现分析,感觉是在一定的主体头脑中产生并存在的,人的任何感觉都受自身的知识、经验及身体状况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是人的主观印象。因此,感觉既不是主观世界固有的或自发产生的,也不是客观世界移植或注入脑中的,感觉是人的意识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是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主观映象。

(1)感觉的分类。

感觉根据刺激物的来源不同和产生感觉的分析器不同,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如图3-3所示。

图3-3 感觉器官

① 外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指由人体外部客观事物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它的感觉器都位于身体表面或接近身体表面的地方。外部感觉包括距离感受作用(视觉、听觉、嗅觉)和接触感受作用(味觉、触觉)。

视觉:人类可以看得到0.39~0.77微米的波长的电磁波。

听觉:人类能听到物体振动所发出的20~2000赫兹声波,可以分辨出声音音调的高低、音强的大小和音色的波形等特点,由此不仅能分辨出声源的类型,还可以确定声源的位置、距离和移动。

嗅觉:人类能闻到挥发性物质的分子,由气味可以分辨物体。

味觉:人类能尝到溶于水的物质,主要有酸、甜、苦、辣、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触觉:人类能感觉到具有机械的和温度的特性物体的作用,主要有痛、温、冷、触(压)四种基本感觉。

② 内部感觉。

内部感觉是指人的感受器对自己的机体内部各种刺激引起的相应反应。内部感觉主要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内脏觉)等。

运动觉。它反映四肢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收缩的程度,感受器是肌肉、筋腱和关节表面上的感觉神经末梢。

平衡觉。它反映头部的位置和身体平衡状态的感觉,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半规管和前庭。

机体觉。它反映机体内部状态和各种器官的状态,感受器多半位于内部器官,分布在食道、胃肠、肺、血管以及其他器官。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主观感受能力,它是网络消费者对消费刺激物有无感觉以感觉强弱的重要标志。不同部位的皮肤,其感受性是有区别的,感受性可以用感觉阈限来衡量。

心理学中把感觉的强度对刺激的依赖关系称为感觉阈限,即恰好能引起感觉或恰好不能引起感觉的界限。刺激只有达到或超过这个界限方能引起感觉。例如高速铁路客运站内广告的持续时间少于3秒,就不会引起高铁旅客的视觉感受。心理学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感受性的。感觉阈限值越低,说明感受性越高;相反,感觉阈限值越高,说明感受性越低。两者为反比例关系。

人体各感觉器官的感受性不是彼此隔绝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即一种感觉器官接受刺激产生感觉后,还会对其他感觉器官的感受性产生影响,这种现象就是联觉。

3.知觉

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并不是感觉数量简单机械的相加,而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应,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例如,人们看到街道上穿梭如流的汽车、来来往往的行人、高耸入云的建筑时,这些汽车、行人、建筑就是人们的知觉。

(1)知觉与感觉。

知觉和感觉作为心理活动,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① 二者的联系。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源于感觉,二者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形成对某一事物的知觉的时候,各种感觉就已经结合到了一起,甚至只要有一种感觉信息出现,就能引起对物体整体形象的反应。例如,看到一个物体的视觉包含了对这一物体的距离、方位,乃至对这一物体其他外部特征的认识,所以,现实生活中很难有单独存在的感觉,单一或狭隘感觉的研究往往只能产生于实验室中。

感觉和知觉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如果事物不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对该事物的感觉和知觉也将停止。

② 二者的区别。

知觉比感觉复杂,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却认识了事物的整体,即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知觉却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却受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的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相同的,但对它的知觉就会有差别,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物体的知觉越完善、越全面。

(2)知觉的特征。

知觉具有整体性、理解性、选择性、恒常性等特征。

①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都是由许多部分综合组成的,虽然各组成部分具有各自的特征,但是人们不会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许多个别的、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对象知觉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知觉的整体性还表现为协调性,如图3-4所示。

图3-4 知觉的整体性

②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对于客观上不能表现出来的物品属性,可以通过以前获得的有关知识和实践经验来理解所知觉的物品。

不同的经历和知识,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反映,从而形成知觉上的差异,如图3-5所示。

图3-5 知觉的理解性

在高铁旅客知觉的理解性中,有一些理解是正确的,有一些理解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的正确与否,取决于高铁旅客的判断能力和过去的乘车经验。知觉的理解性会导致对高速铁路客运属性理解的片面。高铁客运人员在服务广大旅客时,要引导高铁旅客正确地理解高速铁路客运,避免出现片面的,甚至错误的理解。

此外,高铁旅客之间的理解性还会受到人们的活动目的、兴趣及所采取的态度等影响。

③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高铁旅客在知觉高速铁路客运时,不是能够知觉到高速铁路客运的全部属性,而是仅仅能够知觉到高速铁路客运的一部分属性。这除了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原因外,主要取决于高铁旅客的兴趣、需要、乘车习惯和乘车动机等,如图3-6所示。

图3-6 知觉的选择性

④ 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有所改变时,高铁旅客对知觉对象的映象仍然保留,并可持续较长时间。知觉的恒常性能使高铁旅客避免外部因素的干扰,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并不会因某些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对原有事物的反映,如图3-7所示。

图3-7 知觉的恒常性

⑤ 知觉的相对性。(www.daowen.com)

知觉的相对性是指当感知一个物体存在时,不能把该物体孤立地作为引起知觉的刺激,必须同时看到物体周围所存在的其他刺激。这样,物体周围其他刺激的性质与两者之间的关系,势必会影响我们对该物体所获得的知觉经验。例如,同一形象放在不同的背景中,会产生不同的知觉,如图3-8所示。

图3-8 知觉的相对性

(3)错觉。

错觉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歪曲的反映,它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必然会产生的一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错觉是比较普遍的,由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所构成的知觉经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会感受到错觉现象。例如,在火车未开动之前,常因邻近列车的开动,觉得自己的车厢已经移动,这种现象称为移动错觉;当注视电扇转动时,会觉得扇叶忽而正转,忽而倒转,甚至有时会有扇叶暂时停止不转的感觉。

错觉不是观念问题,而是知觉问题,因为即使知道是错觉也不会改变它;错觉不是发生在人的视网膜上,它不是由视觉器官的活动引起的,如图3-9所示。

图3-9 错觉

4.记忆

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人们过去曾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做过的事情以及体验过的情感,都可以以影像的形式保留在人的头脑中,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再现,这个过程就是记忆。记忆与感觉、知觉不同,感觉和知觉是人们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反映,相当于信息的输入,而记忆是对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

(1)记忆的作用。

记忆在高铁旅客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利用记忆可以帮助高铁旅客更好地决策。高铁旅客在乘车决策过程中,能够把过去关于某些乘车的经历和体验与现在的乘车问题结合起来,从而迅速地做出判断和选择;反之,缺乏记忆或离开记忆的参与,高铁旅客就无法积累和形成经验,就不能形成概念和在此基础上判断和推理,从而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甚至连最简单的乘车行为都难以实现。其次,借助记忆,高铁旅客将对高速铁路客运与服务产生某种预期,形成某些联想,而这些预期、联想会直接影响高铁旅客对高速铁路客运或服务效用的评价,影响高铁旅客对高速铁路客运或服务的有用性、有效性、耐用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理解。

(2)记忆的分类。

① 记忆根据内容不同,可以分为形象记忆、词语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形象记忆是指以过去感知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形象记忆所保持的是事物的感知特征,并具有显著的直观性,它既可以是视觉形象,也可以是听觉的、触觉的或味觉的形象等。例如,某消费者到超市里去购买东西,日后能够想起超市里衣服的颜色、货架的形状、点心的香味、动听的音乐等,就是形象记忆。

词语记忆是指用词的形式,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内容的记忆,具有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等特点。例如,人们对数学公式、物理定理的记忆等,就是词语记忆。

情绪记忆是指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例如,高铁旅客乘坐某列高铁,在此过程中对车内的环境和服务态度感到非常满意和愉悦,在满意的心情主导之下,就会记住这列高铁列车。

动作记忆是指以人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② 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划分,可将其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

无意记忆(或内隐记忆)是指在无记忆目的的情况下,个体过去的经验自动对当前活动产生影响的记忆。无意记忆强调信息提取过程的无意识性,高铁旅客对广告等促销信息的记忆,基本上是靠无意记忆完成的。无意记忆广泛存在于人们的各种活动之中。

有意记忆(或外显记忆)是指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来完成当前活动的记忆。有意记忆强调信息提取过程中的有意识性。

③ 根据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划分,可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事实的记忆,它具有明显的可以言传的特征,即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将记得的事实表述出来。

程序性记忆是指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的记忆,主要包括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两部分,是经过个体由观察和实际操作习得的记忆,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不能用言语表达。

④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将其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又称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且一瞬间的记忆被保留。通俗地说,刺激停止后,感觉印象并不会立即消失,而是仍有一个极短的感觉信息保持过程,但如果不进一步加工,感觉印象就会消失。例如,人们在观看电影时,虽然呈现在屏幕上的是一幅幅静止的画面,但人们却能将这些静止的画面看成连续的动作,这就是由瞬时记忆的存在而产生的结果。

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从信息保持时间而言,是指信息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例如,人们通过114查询某个电话号码,查到需要的电话号码后,马上就能根据记忆拨出这个号码,但打完电话后就忘了刚才拨打过的电话号码,这就是短时记忆。对信息加工过程而言,短时记忆是指对信息进行短暂存储和加工的、容量有限的记忆系统。例如,完成要口算任务“3×4×5×6”,就必须记住“3×4=12”“12×5=60”这两个结果才能顺利进行下一步的计算,这里的“12”和“60”就暂时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由此可以看出,短时记忆是一种对当前工作状态的记忆,它暂时地存储当前信息,并且同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目前,心理学家认为短时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记忆中的储存时间超过1分钟以上,直至数日、数周、数年乃至一生的记忆。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没有限制的,它储存的信息时间长,可随时提取使用,与短时记忆相比,受干扰小。长时记忆的信息大部分由短时记忆的内容经过复述转变而来,但也有些长时记忆是由于印象深刻一次获得的。长时记忆的信息是被有组织地储存起来的,包括词语和表象两种信息组织方式,即言语编码和表象编码。言语编码是指通过词来加工信息,按意义、语法关系、系统分类等方法把言语材料组成组块,以帮助记忆;表象编码则指利用视觉形象、声音、味觉和触觉形象组织材料,以帮助记忆。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储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发生质和量的变化,具体内容将在记忆的过程中加以阐述。长时记忆储存的信息一般不会被人们意识到。在需要时,只有将长时记忆储存信息提取到短时记忆中才能被人们意识到。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若按信息加工的理论来划分,它们的关系是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其痕迹就是瞬时记忆;瞬时记忆中呈现的信息如果受到注意就转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若得到及时的加工或复述,则转入长时记忆。

知识扩展

艾宾浩斯记忆法

信息输入大脑后,遗忘也就随之开始了。遗忘率随时间的流逝而先快后慢,特别是在刚刚识记的短时间里,遗忘最快,这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遵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揭示的记忆规律,对所学知识及时进行复习,这种记忆方法即为艾宾浩斯记忆法。对所学知识和记忆效果及时进行复习和自测是艾宾浩斯记忆法的主要方式。艾宾浩斯记忆法也是遗忘曲线;一个小时后就会遗忘;在一个小时内回想就可以记住那个东西;最好一天之后再回想;三天之后再回想就可以了,如图3-10所示。

图3-10 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观察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艾宾浩斯记忆法对于任何学习材料的记忆都是行之有效的,可以极大地提高记忆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记忆效果。

记忆并不是最后目的,它只是一种手段,记忆的目的是储备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怎样知道信息记住了多少,能力储备得怎样呢?要想巩固所学知识,必须及时复习;欲知记忆效果,应该经常进行自我测验,自测也是一种很好的复习方法,这都是对艾宾浩斯记忆法的具体应用。

资料来源: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9%BE%E5%AE%BE%E6%B5%A9%E6%96%AF%E8%AE%B0%E5%BF%86%E6%B3%95/2880406?fr=aladdin,有改动。

(3)如何提高记忆力。

记忆力是指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人的记忆力因个体差异而有所差别。有些人会因为一些人生经历、心理压力、身心健康等因素而导致记忆力减退,增强记忆力能够增强大脑的活性,所以对人类很重要。

提高记忆力可采取以下方式。

① 多咀嚼。根据研究,咀嚼能使血液中的荷尔蒙减少,可防止记忆力衰退。

② 唠叨。言语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宣泄方式,可防止记忆力衰退。

③ 巧妙饮食。摄取适量的健康油脂可减少血栓的产生,例如橄榄油、鱼油是维持血液正常循环的好选择,含有丰富维生素、矿物质的蔬菜水果也是保持健康的上佳选择。巧妙饮食有助于提高记忆力。

④ 多玩耍。跳舞、诗朗诵、唱歌等活动能改善健康情况,增加神经突触的数目,增强神经细胞间的信号传导,巩固记忆,激发智力。

⑤ 运动健身。记忆力衰退程度取决于脑组织损失的多少和葡萄糖正常水平能否长期保持。锻炼身体可以促进大脑自我更新,长期的心血管运动可以减少由于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脑组织损失。美国伊利诺依州厄巴纳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年龄在55岁以上的老人进行了一项调查实验,他们发现一个健康的74岁老人的大脑要明显大于一名身体欠佳的同龄老人的大脑。通过节食或健身来减肥可以改善葡萄糖的正常水平,有利于保持良好的记忆力。

⑥ 谈谈情愉悦身心。两情相悦的幸福感会使夫妻双方体内分泌激素和乙酰胆碱等物质,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延缓大脑衰老。

⑦ 科学用脑。在保证营养、积极休息、进行体育锻炼等保养大脑的基础上,科学用脑,防止过度疲劳,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能大大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这是提高记忆力的关键。

⑧ 经常回忆。学习时,不断尝试回忆,可使记忆的错误得到纠正,遗漏得到弥补,使学习内容记得更牢。

5.思维

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理性认识过程,是人们认识活动发展的高级阶段。思维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如图3-11所示。

图3-11 思维

思维不同于感觉、知觉和记忆。感觉、知觉是直接接受外界的刺激输入,并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初级的加工。记忆是对输入的刺激进行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而思维则是对输入的刺激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它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概念,并利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解决人们面临的各种问题。但思维乂离不开感觉、知觉、记忆活动所提供的信息。人们只有在大量感性信息的基础上,在记忆的作用下,才能进行推理,做出各种假设,并检验这些假设,进而揭示感觉、知觉、记忆所不能揭示的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1)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两个主要特征。

所谓间接性,是指通过其他媒介所产生的感知去理解和预见事物的发展,即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以及预见和推动事物发展的进程。

所谓概括性,是指通过对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性、本质特征或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来认识事物。概括性包含两重含义。一是把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抽象出来加以概括。比如,把形状和大小各异但都依靠人力驱动的两轮交通工具称为自行车,把不依靠肌肉收缩力驱动的两轮交通工具称为摩托车;把不依靠肌肉收缩力驱动的四轮以上的交通工具称为汽车;把空中飞行的交通工具称为飞机;把所有可以载人或载物并可移动空间位置的物体称为交通工具或运输工具。二是把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加以概括,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把较高的收入与奢侈品消费相联系,把商品粗糙的外观与较次的内在质量相联系,把新奇的广告与销售增长相联系。这种概括性促进了人对客观事物内在规律的认识,也有利于人对客观环境的适应、改造与控制。

思维的间接性与概括性紧密联系,间接性以概括性为前提。例如,消费者能够根据物价的趋势性变动推测市场前景,是因为知道物价变动与市场前景变动之间的因果关系,而这种认识是先由思维的概括性获得的。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可归结为一点,即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内在联系的反映。

(2)思维的分类。

① 根据思维的内容划分,可将其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语词逻辑思维。

直观动作思维是指用实际操作来解决直观的、具体的问题。例如,手表不走了,修理工就需要将手表后盖打开,查看手表内的有关部件,直到找到手表不走的原因。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就是直观动作思维。这种思维经常被运动员、修理工和幼童使用。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借助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例如消费者在决定装修房屋时,头脑中会出现若干种装修方案的形象并进行比较分析,以选择最佳方案。具体形象思维常被文学家、艺术家、设计人员使用。

语词逻辑思维是指用抽象的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例如,消费者会运用数学符号和概念来计算自己的购买支出和所得利益,根据所得到的商品信息来进行判断推理等。语词逻辑思维常被哲学家、数学家使用。

② 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划分,可将其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常规性思维也称再造性思维,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照现成的方案或程序,用惯常的模式或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例如,车间的生产者习惯于使用固定的机器和方法生产产品,而很少考虑对机器和方法加以改造;家庭主妇习惯于使用通常的配菜和调料,而较少加以更新。常规性思维缺乏新颖性和独创性。

创造性思维是指用新颖独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比如,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产品构思或改变产品的用途。例如,有的消费者用洗碗机洗菜,用洗衣机洗红薯;有的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设计服装甚至汽车等产品。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新颖性,有时以灵感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等多种思维的综合。

③ 根据思维探索目标划分,可将其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也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同。聚合思维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传统方法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组织、有条理的思维形式。

发散思维也称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发散思维的特点是求异与创新。例如,新产品开发中征求消费者的创意,要求消费者想出一切能够保暖的东西,于是棉花、毛皮、毛线、取暖器、空调、火炉、热水器、阳光、太阳能、核能、温泉、柴火、干草、房屋、纺织品等都可能被提出。发散思维不墨守成规,其主要特点是随机应变的变通性、迅速敏捷的流畅性、新颖独到的独特性。

④ 根据思维有无明确的过程或方法划分,可将其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特征直接或突然领悟并做出判断的思维方式。例如,牛顿因为看到苹果落在地上而突然悟到万有引力定律;某工程师因为在冬天感到桌面的玻璃台板太冷而突然萌发了制造电热台板的想法,等等。直觉思维是逻辑思维的凝聚或简缩,具有敏捷性、直接性、简缩性和突然性等特点。

分析思维也称逻辑思维,是严格遵守逻辑规律,逐步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结论的思维方式。例如,理性消费者通常是根据所拿到的资料对同类不同品牌产品的质量、功能、价格、服务等进行详细分析,最后判断哪种产品最好并做出购买决策。

(3)思维过程。

人的思维之所以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主要是因为它经历了一系列由浅到深的加工。思维的过程主要有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抽象和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

① 分析和综合。

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属性分解为部分。分析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出发点。通过分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为了对植物加以认识,可以把植物分解为根、茎、叶、花、果实等部分。

综合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各个部分的属性综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对一个人的认识,就是通过把他的日常行为表现综合起来,形成对他的整体认识。

分析和综合是相反而又紧密相连的同一思维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首先,没有分析,认识就不深刻;其次,分析是从整体的某一部分开始,从它们的相互关系上来进行分析,这样,分析的进行才有可能;最后,综合是在对各个部分的分析基础上实现的,所以分析是综合的基础。任何一种思维活动,既需要分析,也需要综合。

② 比较和分类。

比较是指在头脑中把各个对象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全不同的事物无法进行比较。只有同类的或者有相似之处的事物才能进行比较。比较的方法主要有纵比和横比。纵比,是指同一事物前后的发展阶段可以进行比较,例如一个学生刚入学时的情况与毕业时的情况可以进行比较;横比,是指将两个及以上有相似之处的对象进行比较,例如两个工厂的效益、两座建筑物的质量等可以进行比较。比较不仅是重要的思维过程,也是重要的思维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找到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才能正确地确定活动的方向。

分类是指在头脑中根据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

比较是分类的基础。通过比较,了解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根据相同点可以把事归并为较大的类,根据不同点可以把事物划分为较小的类。这样就能把事物划归有一定从属关系和不同等级的系统中,从而使知识系统化。动物学家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的顺序把世界上的动物进行分类,使我们对动物的认识更加深刻和明了。例如“狼”,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猫科、猫属、虎种;“人”,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现代人种。

③ 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概括是指在头脑中将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属性综合起来。例如,对各种鸟进行比较后,抽取出“有羽毛”“有翅膀”“是动物”“卵生的”等共同属性,这就是抽象。同时,将鸟的这些共同属性综合起来,从而形成“鸟是有羽毛、有翅膀的卵生的动物”的认识,这就是概括。

抽象和概括是密切联系的,没有抽象就无法进行概括。因为客观事物的属性很多,如果我们不进行抽象,就无法进行概括。同时,抽象又取决于概括,要概括哪些属性,才确定从哪些方面进行抽象。经过抽象和概括,人才能逐步地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

④ 系统化和具体化。

系统化是指在头脑中把已有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系统。当对某一知识的认识达到系统化后,才算是真正地掌握了。

具体化是指在头脑中把已概括化的知识用于具体的、个别的场合。也就是说,能够将所学的原理应用于具体的情境之中,解决具体问题。例如,学习了遗忘规律,将此规律应用于平常的复习之中,可以提高自己的记忆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