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速铁路旅客动机基础

高速铁路旅客动机基础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2-10 不同的动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又称原发性动机、原始性动机、生物性动机。人类的生理性动机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权力动机是指人们具有支配和控制影响他人的动机。交往动机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的要求。根据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小不同可将其分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主导动机在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发挥主

高速铁路旅客动机基础

1.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个体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使自身的内在需求(如本能、需要和驱力等)与行为的外在诱因(外在条件、目标和奖惩等)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即动机。它包含着动机的内在起因、外在诱因和中介调节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武德沃斯最早于1918年将动机应用于心理学,认为它是决定行为的内在动力。从哲学层面上讲,人类的行为是个体自身与外界环境互动的关系。而相应从心理活动层面上来讲,所谓“个体自身”是指人的心理特征,因为这是心理活动层面最稳定而对人类及其个体仅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而“个体与外界环境互动反映”,从心理活动层面上来讲也就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一心理过程。由此,行为从心理活动层面上讲也就是个体的心理特征与其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过程与结果。而由于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形成心理状态,所以从心理活动层面上说:行为动机实际上是属于心理现象中的心理状态。

2.动机的特点

(1)原发性。

动机是个体行为活动的原发点,是推动人从事活动的原发力量,每个人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

(2)隐蔽性。

由于动机的产生是一个内在的心理过程,加之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又错综复杂,所以,动机的产生及其对个体的作用往往是看不见的,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3)活动性。

俗话说“要使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动机与行为活动互不可分,有动机必然有活动,根据行为活动可以追溯动机。

3.动机的功能

动机是人的行为活动的直接原因,在人类行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它具有以下基本功能。

(1)激活功能。

动机能激发有机体产生某种活动。人类各种各样的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没有动机也就没有活动。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对活动起着激活和始动作用。当个体发现与动机密切相关的刺激时则反应十分敏感,从而激活个体去从事某种反应或发生某种行为。

(2)指引功能。

动机与需要的根本不同在于:需要是个体因缺乏而产生的主观状态,这种主观状态的呈现有时可能无明确的具体目标;而动机是针对一定目标而产生的,受目标的直接引导。因此,可以说当人的需要被明确目标所引导时,就变成了动机。动机像指南针一样指引着活动的方向,使活动始终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

(3)维持和加强功能。

动机维持个体活动指向一定目标,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时间的持续。如果达到了目标,动机就会促使个体终止这种活动;如果没有达到目标,动机将驱使个体维持或加强这种活动,最终实现目标。不同性质和强度的动机,对活动的激励作用不同。高尚的动机比低级的动机更具有激励作用,强烈的动机比微弱的动机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

4.动机的类型

人类的动机十分复杂,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标准对之进行分类,如图2-10所示。

图2-10 不同的动机

(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根据动机的起源,可以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① 生理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又称原发性动机、原始性动机、生物性动机。它是以生物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例如,饮食动机、性动机、睡眠动机、解除痛苦和躲避危险等动机。人类的生理性动机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

② 社会性动机。

社会性动机又叫继发性动机、习得性动机和心理性动机,是以社会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社会性动机是后天习得的,具有持久性特征,其内容十分丰富,如兴趣、成就动机、权力动机和交往动机等都属于社会性动机。

兴趣是人对事物或活动的专注,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兴趣是学习之本,它可以使人产生强烈的学习积极性,获得愉快和积极的情绪体验。人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事物本身所引起,间接兴趣往往是由于主体认知该事物的重要意义而引起的兴趣。兴趣具有以下品质:兴趣的倾向性,即兴趣所指向的内容的性质特征;兴趣的广度性,即兴趣包含的范围;兴趣的稳定性,即兴趣保持在某一特定对象或范围上的时间长短;兴趣的效能性,即兴趣对活动和对个人发展产生的影响作用。

权力动机是指人们具有支配和控制影响他人的动机。权力动机强的人,常常表现为主动参与和组织各种社会活动,力图在活动中发挥主导和领袖作用;权力动机弱的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中表现出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愿意处于被支配地位。权力动机又分为个人权力动机和社会化权力动机。前者主要是表现自我,满足自我私利;后者主要是通过权力为他人谋利,影响社会。

交往动机又称亲和动机,是在交往需要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性动机,即个体愿意与他人接近、合作以及互惠互利发展友谊的动机。交往动机的一个特殊表现形式是社会赞许动机,它是以获得他人或团体的赞誉为目标的动机。交往动机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的要求。人际交往是个体心理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个体心理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当交往动机能够正常实现时,人们就会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增加生活的勇气;反之,当交往动机受到阻碍或剥夺时,人们就会感到孤独与寂寞,甚至焦虑和痛苦。(www.daowen.com)

成就动机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试图追求和达到目标的驱动力。麦克莱伦认为,各人的成就动机都是不相同的,每一个人都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成就动机水平。阿特金森认为,人在竞争时会产生两种心理倾向:追求成就的动机和回避失败的动机。

(2)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

根据动机影响范围大小和持续作用时间的长短,可以把动机分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近景性动机常常由对具体活动的兴趣引起,影响范围小,持续时间短。

(3)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

根据动机的正确性和社会价值可将动机分为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高尚动机符合社会要求或道德准则,能为他人或社会做出贡献,能较持久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低级动机违背社会要求和道德准则,不利于社会发展。例如,“白衣天使”为了救死扶伤,勇敢地走向抗击疫情的第一线,这是高尚动机的表现;相反,有的人为了避免疾病传染给自己,置病人于不顾,逃离“战场”,这是低级动机的表现。

(4)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根据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小不同可将其分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主导动机在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辅助动机在活动中处于从属地位,只起辅助作用,但它能加强主导动机。个体活动往往被这两种动机所激励。

(5)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

根据对动机内容的意识程度不同可将动机分为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意识动机指行为者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能清晰地觉察到,是行为目标内容明确的动机。在人类动机体系中,意识动机起着主导作用。潜意识动机是指行为者意识不到,但能自主决定其活动倾向的动机。

(6)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根据动机的起因不同可把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由外在刺激所诱发的动机称为外在动机。例如,学生为获得父母的奖励而努力学习。由内在条件(如兴趣、好奇)诱发的动机称为内在动机,它往往是影响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如因为喜欢数学而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数学。

(7)物质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

根据动机对象的性质可把动机分为物质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物质性动机是以物质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如需要吃、穿、用等。精神性动机是以精神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强调对精神产品的获取,如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等。

知识扩展

孩子在为谁玩?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如图2-11所示)。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老人门前玩,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图2-11 孩子在为谁玩

人的动机分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如果按照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驱使我们的是外部动机,我们就会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为它的奴隶。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算计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钱而玩”,而他操纵着钱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寓言中的老人,像不像是你的老板、上司?而老人发的钱,像不像是你的工资、奖金等各种各样的外部奖励?

如将外部评价当作参考坐标,我们的情绪就很容易出现波动。因为我们控制不了外部因素,它很容易偏离我们的内部期望,让我们不满,让我们牢骚满腹。不满和牢骚等负性情绪让我们痛苦,为了减少痛苦,我们就只好降低内部期望,最常见的方法就是降低工作的努力程度。

一个人之所以会形成外部评价体系,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喜欢控制他。父母太喜欢使用口头奖惩、物质奖惩等控制孩子,而不去理会孩子自己的动机。久而久之,孩子就忘记了自己的原初动机,做什么都很在乎外部的评价。上学时,他忘记了学习的原初动机——好奇心和学习的快乐;工作后,他又忘记了工作的原初动机——成长的快乐,上司的评价和收入的起伏成了他工作的最大快乐和痛苦的源头。

切记:外部评价系统经常是一种家族遗传,但你完全可以打破它,从现在开始培育自己的内部评价体系,让学习和工作变成“为自己而玩”。

资料来源:http://lizhi.shangc.net/a/48273_2.html,有改动。

5.动机的内容及外延

动机是促使人们去行动的直接动力。动机的基础是需要,或者说是使生活主体趋向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力,它隐藏在行为的背后,是行为的动因。从人的动机的机能看,它是一种“力”,是内动力,从它的特点上来看,动机是一种意识的心理过程,动机的无意识成分归根结底受意识活动的支配。例如,当一个人饥饿的时候,便开始去寻找食物。假如到厨房没有发现可吃的东西,他不会就此罢休,他可能到外面买点什么,直到填饱肚子,行为才会停止。在这里饥饿就是动机,它引起觅食的行为。进厨房或跑到外面的行为可以有变化,但是与觅食有关而继续指向目标(食物),吃下食物,就是动机获得满足的过程。

动机是促使个人产生行为的原因,而动机的主要来源有二,一是内在条件(需要),二是外在条件(刺激)。内在条件是个人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称作需要。所缺乏的,可能是个人体内维持生理作用的物质因素(如水、食物等),也可能是社会环境中的心理因素(如爱情、社会赞许)。个人缺乏这些东西的时候,身心便失去平衡,而产生紧张状态,感到不舒服。外在条件是个人身外的刺激,如食物的香味、电视广告、优厚的报酬等。这些都是人身外部刺激的因素。

综合上述,动机的产生和刺激、需要、行为、目标有关,具体的关系见图2-12所示。

图2-12 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