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速铁路旅客心理观-科学的心理观

高速铁路旅客心理观-科学的心理观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医学早就认识到脑与心理的关系。所以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人脑重1400克,占体重的2%;狗脑重120克,占体重的0.3%;猩猩脑重400克,占体重的0.45%;鲸脑重7000克,占体重的0.07%。6个月时接近660克,3岁时已有1000克,7岁时1280克,12岁时已接近成人。随着脑的发育完善,人的心理也迅速发展。

高速铁路旅客心理观-科学的心理观

什么是心理?人的心理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同哲学的根本问题密切地联系着,所以对心理实质的理解历来存在着一些根本对立的观点。

唯心主义主张“灵魂说”。在远古时代,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自己的一些心理现象,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便认为是一种独特的“灵魂”的作用。人岀生时灵魂就来到人的身体里,清醒时控制着人体的活动,睡眠时它可以暂时走出人体,人死时灵魂便永远离开人体。例如,柏拉图认为万物是由“理念”派生出来,人的灵魂也同样来自理念。人活着,它支配人的活动;人死后,灵魂还会回到理念世界。所以,人们的灵魂是永存的。灵魂被看成是一种超自然的精神实体,可以永存不朽,也可以轮回转世。

机械唯物主义主张“机器说”。如法国唯物主义者拉美特利在他的《人是机器》中说:“人不过是一架巨大的、极其精细的、巧妙的钟表。”狄德罗则把人比作有感觉的钢琴。他说:“我们的感官就是键盘,我们周围的自然界弹它,它自己也常常弹自己。”

同唯心主义的观点相反,我国古代唯物主义者认为,心理活动是人身体的一种机能。荀子说:“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心理现象同物质现象具有直接的依存关系。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戴震说:“味与声色,在物不在我,接于我之血气,能辨之而悦之。”但由于科学发展的水平所限,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还具有朴素的特点,不能完全正确地阐明心理现象,认为心理现象是心脏活动的产物。如孟子所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人们常说“心想”“心疼”“心爱”之类的话,汉字中几乎凡是与心理现象有关的字皆带“心”旁,如思、想、情、意、恨、恶、悲、怒等。

我国医学早就认识到脑与心理的关系。《黄帝内经·索问》中提出:“诸髓者,皆属于脑。”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泥丸之宫,神灵所集”的诊断,认为脑是高级神经中枢活动的地方,是脑神经所在处,它聚集着人的精神。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根据对尸体的解剖和大脑病理的临床研究,明确提出“灵机、记忆不在心而在脑”的著名论断。

唯心主义的“灵魂说”当然是荒谬的,机械的、朴素的“唯物说”也没有反映心理的真面目,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给予心理以科学的解释。列宁精辟地指出,人的心理是“头脑的机能,是外部世界的反映”。所以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从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上看,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从心理反映的内容上看,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如图1-5所示。

图1-5 人脑是心理的器官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

(1)从物种发展史来看,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由于物质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物质的反映形式也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

无生命的物质的反映形式是物理的和化学的反映形式,如水滴石穿、盐在水中溶解、铁在湿空气中生锈。有生命物质的反映形式是生物的反映形式。植物有感应性;环节动物、节肢动物开始具有感觉;脊椎动物出现了脑,并分化为延脑、小脑、中脑、间脑和桥脑,于是就产生了更复杂、更高级的反映形式——知觉。例如,鱼类的大脑两半球处于萌芽状态;两栖类开始出现了大脑两半球,然而很小,构造简单;爬虫类大脑出现了皮层;鸟类的大脑皮层尚无沟回。哺乳动物的大脑两半球和大脑皮层得到了迅速发展。事实证明,狗在地震前能拖主人出屋,战马能救受伤的战士。灵长类动物的大脑皮层面积扩大,细胞增多,有了具体的思维能力。类人猿能用棍棒取食物,能用壶中的水灭掉存放食物器皿入口处的火,还有哭和笑的面部表情。

人是万物之灵,在大脑的重量和机能方面是其他任何高级动物都无法比拟的。人脑与身体的比重远远胜过任何高级动物。人的大脑皮层表面积有2200平方厘米。人脑重1400克,占体重的2%;狗脑重120克,占体重的0.3%;猩猩脑重400克,占体重的0.45%;鲸脑重7000克,占体重的0.07%。高度发展的人的心理正是以这种高度发展的人脑为物质基础的。所以,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有本质的区别。人具有抽象思维能力,人的心理即人特有的意识,它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人脑)的最高产物。

(2)从个体发展史看,心理的发展与脑的发育紧密相连。

儿童在出生时,大脑在结构上已接近成人:大脑皮层上的神经细胞数与成人接近,但它们的皮层薄,皮层上的沟回比成人浅,脑重量比成人轻。人出生时的脑重量约有360克,占体重的10%。6个月时接近660克,3岁时已有1000克,7岁时1280克,12岁时已接近成人。可见,人脑是身体各方面发育中最迅速的。随着脑的发育完善,人的心理也迅速发展。

知识扩展

关于“裂脑人”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士兵约翰因头部受伤而成了严重的癫痫病人,医生无可奈何地为他切断了连接大脑半球的胼胝体,结果,他的病不再发作了,但精神却失常了,吃饭时,他一只手把饭碗推开,另一只手又把碗拉回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生物学教授罗杰·斯佩里博士闻讯后,给约翰做了一系列实验。

斯佩里将一张年轻女人照片的左半部和一张小孩照片的左半部,拼成一张照片,采用特殊方法使照片的左半部置于约翰的左半视野,右半部置于视野。斯佩里要约翰指出他看见了什么?结果,约翰手指年轻女人,口中却果断地说:“一个小孩!”斯佩里的研究证明了约翰的大脑两半球隔离开来后,他的思维发生了分裂,在一个人身上出现了完全不同的两种思想、两个精神。

裂脑人的左右半球互不通信息,行动不配合。一个脑半球得到的信息,另一个脑半球就接受不到。左半球获得的信息,裂脑人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右半球得到的信息,却有口说不出。这是因为右半球的信息传不到左半球,而右半球本身没有言语功能。

斯佩里长期致力于“裂脑人”的研究,初步揭开了人脑两半球功能,曾获得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的实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进一步推动了科学工作者对大脑进行新的探索,也更有力地证明了没有头脑的思维是不存在的,人的心理活动与脑密切相关。

资料来源:https://iask.sina.com.cn/b/16967977.html,有改动。

(3)人脑某一部位损伤,会引起某些心理功能的丧失。

临床上发现,当人脑受外伤或由于疾病遭到破坏时,会出现全部或部分心理功能的失调。如果枕叶受到破坏,人就会变盲。大脑左侧半球中央前回底部受伤,就会导致“运动性失语症”,病人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谈话,但自己不会说话。大脑额中回底部手部代表区受伤,就会导致“失写症”,病人既能听懂别人的谈话,自己也会讲话,但不会书写。所有这些临床研究表明:大脑半球是人们的心理活动的器官,大脑受到损伤,人的心理活动就要发生一定的障碍。列宁说过,人的心理、意识是人脑这块高级物质的产物。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这已得到充分的证实。但人脑本身是不会产生心理的,人脑的机能只是为心理的产生提供可能性和物质前提。人脑只有在与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下,才能产生心理。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www.daowen.com)

(1)反映是物质的普遍属性。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这是因为物质具有“反映”这一普遍属性。所谓反映是指物质受到环境的影响,并以某种状态的改变来做出应答的过程,也就是物质间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物质之间总是以各种形态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着,从而产生出各种不同的反映形式。当地球上还未出现生物时,就有了无生命物质之间的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映形式。如河水冲击石头,使石头变得圆滑;木材置于空气中会腐烂;摩擦生热、生电等,都是无机物的反映形式。随着有生命物质的出现,便产生了生物的反映形式,这种反映形式叫感应性。所谓感应性是指生物体对与维持生存直接相关的外界影响的反映。它主要是保证生物体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保持与环境的平衡,维持其生存。比如植物的向光性、生物的同化和异化、生物体保护自身不受伤害的防御反应,都是生物体为了生存所表现出来的反映形式。这种反映形式与无机物的反映形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感应性表明生物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独立的、积极的反映能力,即生物体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按照环境变化因素和自身的生存关系来调整自己的活动。

在日益复杂的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动物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动物机体的结构和机能也在不断发展。由单细胞动物发展到多细胞动物,开始出现了神经系统,动物机体不仅能对有生物学意义的刺激做出反应,而且还能对无生物学意义的刺激做出反应;不仅能对具体的刺激做出反应,而且能对一些刺激的信号做出反应,产生了心理的反映形式。

心理的发生、发展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感觉阶段。从腔肠动物、蠕形动物到节肢动物都能也只能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这类动物所达到的心理发展水平属感觉阶段。如我们常见的一个现象:不同窝的蚂蚁碰到一起便打成一团,但把蚂蚁的触须(嗅觉器官)去掉后,不同窝的蚂蚁则可相安无事,和平相处,这说明蚂蚁之所以能辨认对方而打架,是由于双方气味不同这一个别属性在起作用。因此,它只能反映当前事物的个别属性,只有感觉。第二阶段为知觉阶段。脊椎动物由于有了脊髓和脑,所以它不仅能反映刺激物的个别属性,而且能够把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综合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客体来反映,使心理的发展进入了知觉阶段。比如蛇可以凭视、听、嗅、触等多种感官的活动对食物的整体做出反应。脊椎动物如此复杂的行为,与脑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第三阶段是思维萌芽阶段。高级脊椎动物的出现,使动物心理发展进入了高级阶段。由于高级脊椎动物大脑的发展日趋完善,大脑的机能更加复杂化,使动物不仅能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和事物的整体,还能够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在高等动物身上出现了具体思维。比如,黑猩猩取食树洞中的白蚁,它会用一根草棍小心地伸进洞里,停一会儿之后,将草棍取出,草棍上爬满了白蚁,黑猩猩便用嘴唇和牙齿捕食那些白蚁。又如,黑猩猩会重叠木箱,手拿长棍取食悬挂在高处的香蕉。这说明高级脊椎动物已经能够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具体形象的反映,以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动物心理的发生、发展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史前阶段,为人的心理产生准备了条件,由于人脑的高度发展及语言的产生,使人类产生了抽象思维的高级反映形式。虽然人的心理是与动物反映形式根本不同的最高级反映形式,但它仍然是物质的特性,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脑是心理的器官,具有反映的机能,但人脑必须在客观现实的影响下才能实现其反映的机能,从而把客观存在转化为主观的心理。人脑好比是个“加工厂”,客观现实就是“原材料”,没有“原材料”,大脑这个“加工厂”就不能生产出任何产品。没有客观事物的作用,就不能实现脑的反映机能。只有在客观现实的作用下,人脑的反映机能才能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客观现实制约着人的心理发展方向、速度和可能达到的水平。因此,人的心理所反映的是客观现实,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对人来说,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大量事例证明,离开了社会环境,就不可能产生正常人的心理。因为人的心理现象,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无论是离奇的幻想,还是虚无缥缈的神话故事,其内容材料都来自客观现实。正是由于客观现实中复杂的事物作用于人脑,人才能产生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所以说,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如图1-6所示。

图1-6 心理是人脑的反映

知识扩展

“狼孩”的故事

1920年10月,一位印度传教士辛格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丛林中发现两个被狼哺育的女孩。大的女孩约8岁,小的1岁半左右。据推测,她们是在半岁左右时被母狼带到洞里去的。辛格给她们起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如图1-7所示。

图1-7 狼 孩

当她们被领进孤儿院时,一切生活习惯都同野兽一样,不会用双脚站立,只能用四肢走路。她们害怕日光,在太阳下,眼睛只开一条窄缝,而且不断地眨眼。她们习惯在黑夜里看东西。她们经常白天睡觉,一到晚上则活泼起来。每夜10点、1点和3点循例发出非人非兽的尖锐的怪声。她们完全不懂语言,也不发出人类的音节。她们两人经常动物似的蜷伏在一起,不愿与他人接近。她们不会用手拿东西,吃起东西来真的是狼吞虎咽,喝水也和狼一样用舌头舔。吃东西时,如果有人或有动物走近,便呜呜作声去吓唬人。在太阳下晒得热时,即张着嘴,伸出舌头来,和狗一样的喘气。她们不肯洗澡,也不肯穿衣服,并随地便溺。她们被领进孤儿院后,辛格夫妇异常爱护她们,耐心抚养和教育她们。

总的说来,小的阿玛拉的发展比大的卡玛拉的发展快些。

进了孤儿院两个月后,当她渴时,她开始会说“bhoo(水,孟加拉语)”,并且较早对别的孩子的活动表现兴趣。遗憾的是,阿玛拉进院不到一年便死了。

卡玛拉用了25个月才开始说第一个词“ma”,4年后一共只学会了6个字,7年后增加到45个字,并曾说出用3个字组成的句子。进院后16个多月卡玛拉才会用膝盖走路,2年8个月才会用两脚站起来,5年多才会用两脚走路,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爬行。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也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这一事实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失去了正常社会生活环境,即使有着正常的人脑,也不可能形成正常人的心理。

资料来源:http://www.025xl.net/xinli/29469.html,有改动。

(3)心理反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

所谓主观反映,是指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当前心理状态等总是要参与到反映中来,使反映带有个人的特点,从而形成人们之间的个别差异。一方面,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桂林古榕公园那棵荫蔽数百平方米的特大古榕树,古生物学家看到了它在个体发展史研究上的巨大意义;生态学家看到了它与周围环境构成的协调的生物圈;建筑家看到了它能起的栋梁作用;艺术家看到了大自然美的造型,因而在那里拍摄了电影刘三姐与阿牛哥抛绣球订终身的美妙传说。这是知识经验在反映中起了作用。对同一内容的教学,有的学生兴致盎然,有的学生则觉得索然无味,这是兴趣或当时心理状态在反映中起作用。另一方面,不同状态下对同一事物会做出不同的反映。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对同一座君山,他就写过“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的诗句,赞美君山。而在他酒醉之后,又写出“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的诗句,恨不得把君山铲平。对于同一座君山,却有两种不同的心理反应。

所谓能动反映,是指人对现实的反映并不是消极被动地为现实所决定,而是在积极作用于现实的过程中主动地反映客观现实。人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还能通过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反映事物的整体与内部规律,也就是能把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谓“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一管而窥全豹”“一叶而知秋”,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人反映的能动性而带来的认识的飞跃。再者,人不仅能客观地认识世界,还能自觉地变革现实。如人们根据云雨形成规律施行人工降雨,根据天体运行规律发射人造卫星,根据遗传变异规律进行品种改良,根据心理发展规律进行人才培养等。这都是人的认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人能动地反映现实的最高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