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导演与摄像雷伊·斯科特是一位美国青年记者,此前并不曾拍过电影或纪录片。在偶然的机缘下,李灵爱鼓励在檀香山广告人报工作的斯科特前往中国战争前线拍摄纪录片,并独自筹集了所有斯科特往返路费及拍摄设备,协助了整个拍摄过程,是本片的实际制片人及总策划。著名作家林语堂为影片取名“苦干”,意指“坚持,埋首干活”[3],并为影片书写了开场序言,在序言中再次提到“苦干”,“就是对这一坚强精神的真实写照。它记录了中国人一步一脚印建立新中国的不屈历程”。[4]
《苦干》一经诞生,就受到前所未有的特别关注。在1939年底时,斯科特将已拍摄部分剪辑成非完整内容的影片,命名为“中国之奋击”(China’s Comeback),曾于1940年1月和3月先后在芝加哥Orchstra Hall(管弦乐大厅)和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放映过[5],得到无数好评。林语堂的夫人廖翠凤评论影片为:“出自中国的最优美影像,首次公布于世。”[6]1940年底,时任中国驻美大使的胡适在美国观看了影片;在影片公映半年前,李灵爱与斯科特特地前往白宫,为罗斯福总统和他的妻子在白宫的一间私人放映厅放映了《苦干》。影片放映前,“总统提醒说,他在20分钟后有媒体会议。但是一旦放映开始,罗斯福就被迷住了,他取消了媒体见面会,一直看到最后”。[7]
1941年6月23日,《苦干》在纽约世界剧场上映,立即引起好评与惊叹,观众反应强烈,社会各界评价积极。《苦干》的放映轰动了整个美国!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评论说:“斯科特对捕捉重大事件的第六感成功造就了其电影叙事的紧凑性。这是一个在痛苦与战争环境下从旧社会重生之国家的故事。它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极富戏剧性的重要历史意义的档案。”
——在中国长期生活过的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Pearl Buck)评论此片为:“一部关于在战争中的中国人以及他们的勇气、忍耐力以及斗志的宏伟篇章。这部电影我最欣赏的是他拍摄的对象都是普通的中国民众,这些普通的中国男人女人才是中国的力量所在。这部影片展现的是一个真正的中国。”
——美国著名小说家Fannie Hurst是20世纪最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也是积极的女权捍卫者和反战人士,她对影片表示赞叹的同时,也积极呼吁美国社会对中国的积极援助:“(影片是)一部生动且极好的纪录片,同时也印证了我们需要救助这个耀眼东方文明国度。”[8]
——创办了《时代周刊》《财富》与《生活》三大杂志,被称为“时代之父”的美国新闻业巨头亨利·卢斯(Henry Luce)对此片推崇倍加,甚至为他的员工开了一个私人电影招待会专门放映这部影片,他认为此片所记录的一些事件“史无前例,苦干展现的是令人振奋与鼓舞的经历”;他的夫人克莱尔·布斯(Claire Boothe)对影片做了以下评价:“苦干是有史以来最精彩的一部纪录片。(影片)展现了中国人民是美国在争取自由的道路上可以值得拥有的盟友。”[9](www.daowen.com)
——环游世界寻找奇趣故事的美国著名节目制作人雷普利(Robert Lipley)在纽约世界剧场首映式也来到现场并评论:“我去过中国四次,有关中国人民的影片中,苦干是我所看过的最真实并且最真诚的。”[10]
——时任美国国会民主党参议员的Frank Buck也不遗余力地推荐:“(苦干是)一部最精彩的影片,在很考究的条件下的拍摄也独具匠心。”
——时任美国战争情报办公室主任的Elmer Davis看过影片表示:“关于中国之伟大,从未看过或读过如此让人信服的电影或书籍,这部电影做到了!”[11]
各大主流媒体报刊的电影版块评论记者也纷纷致辞推荐《苦干》。《纽约时报》资深影评记者Bosley Crowther为《苦干》上映期间写过多篇报道及评论文章,他认为:“重庆大轰炸的画面是电影业有史以来最精彩的画面之一,(该片是)一部介绍现代中国的电影,极其引人入胜,活跃地呈现在荧幕上,无法抵挡!无论如何都值得一看!”《每日新闻》的记者Kate Cameron推荐“(苦干是)一部了不起的电影,将会吸引所有为自由而战的人们的兴趣。”《先驱论坛报》的记者Robert W.Dana表示:“(这是)一部关于勇气和决心,以及我们从没关注过的视觉记录。彩色效果非常到位!”《纽约邮报》记者Archer Winsten:“(苦干是)一部很棒的、有启发性的杰作。苦干值得你的关注。”《环球电讯》记者William Boehnel则评论说:“苦干直击人心!”对战争主题一向敏感的《布鲁克林鹰报》的记者Herbert Cohn甚至评论说:“如果裕仁天皇和他的幕僚看过苦干,他们会放弃侵略中国,因为这是一个无望之举。一部令人振奋的电影!”[12]
1942年2月27日的第十四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晚宴上,斯科特与《苦干》荣获1941年度纪录片特别荣誉奖。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宣布对日作战,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以实况拍摄记录战争场面和活动的纪录片备受民众关注,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决定增设纪录片奖项。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在颁奖晚宴当晚给斯科特与《苦干》的颁奖词是:“他在十分艰难危险的环境下,用16毫米胶片摄影机摄制了记录中国抗战实况的影片《苦干》,做出了优异的成绩。”[13]《曼彻斯特卫报》在奥斯卡颁奖晚会举行的第二天就对获奖影片进行了报道,报道中将纪录片获奖名单排列仅次于最佳导演奖之后;《基督教箴言报》在报道奥斯卡获奖影片时,重点介绍了荣获纪录片特别奖的《苦干》与英国影片《今晚的目标》,侧面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对于战争题材纪录片的关注,进而关注反法西斯国家的战争局势。[14]《纽约时报》单独开出版面报道斯科特获奖的新闻:“雷伊·斯科特,毕业于纽约摄影学院,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基于其在记录中国痛苦挣扎的纪录片《苦干》拍摄制作中的特殊贡献,授予其特殊成就获奖证书,该奖项为1941年学院奖。”这是奥斯卡设奖以来第一次设立纪录片奖项,也是第一部关于中国的影片荣获奥斯卡奖。[15]
从电影上映时期收获的社会评价不难看出,在观看了这部真实描述中国社会与抗战实况的纪录片后,美国社会各界的舆论皆倾向于对中国的同情与支持,和对于日本侵略者的谴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