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在《中苏文化》创刊号上发文称:“中苏文化协会的工作范围,将来一定是很广大的。中苏文化协会与‘苏联国对外文化协会’的携手,就可以组织中苏二国间文化上成绩的交换。”[9]事实上,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主要是通过《中苏文化》得以进行。据重庆的中苏文协总会声称,在抗战期间,“苏联对外文化协会方面各项书报,源源寄赠本地与各地分会”,而“《中苏文化》杂志尽量译刊苏联文章,并将出版刊物,按期寄与”。[10]
苏联对外文化协会表面上是文化交流组织,实际上直接受控于苏共中央政治局,中苏外交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徐悲鸿、梅兰芳、周剑云、胡蝶等访苏之行都是其一手促成的。而中苏文协也具有明确的半官方色彩,其会长孙科在抗战期间被蒋介石委派负责对苏事务,因此,《中苏文化》所反映的绝非仅仅是中苏两个民间团体间的文化交流,而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中苏两国政府的外交态度。最为典型的事例是,1938年7月,苏日张鼓峰武装冲突爆发,中国民众普遍希望苏联对日宣战,孙科在访问莫斯科时专门就此与斯大林交换了意见,斯大林认为苏联只有在三个条件下才可参加对日作战:“1.日本进攻苏联;2.如果英美加入对日战争;3.如果国联责成太平洋国家对日宣战。”[11]总之,苏联在目前绝不可能对日出兵。为了减少国民对苏联的怀疑,1939年1月7日,孙科在重庆文化界的招待会上发表讲演,他说:“如果要他们出兵,必须具有三个条件:一是国联执行盟约决议,共同负责来制裁强暴,则苏联可负执行任务;假使不通过制裁案,至少也要英美法民主国家联合苏联四国,一致成立谅解行动,共同制裁暴敌;如果以上两点,都做不到,只有等着日本进犯苏联边境时,当然自卫抗敌,予侵略者以打击。”[12]这一演讲也刊登在《中苏文化》上,两相对照不难发现,孙科对苏联立场的解释几乎就是苏联政府政策的转述。
在抗日战争中,特别是苏德战争爆发后,中国各界也通过《中苏文化》致电苏联各界呼吁支持,并示同仇敌忾,1940年第4期发表了《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致苏联界书》《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致苏联电影界书》,1941年第1期分别发表了中国邮务工会、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军委会政治部孩子剧团《致苏联人民书》,第2期发表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致苏联文艺界书》《中华全国音乐界抗敌协会致苏联音乐界书》《中国妇女界致苏联女战友书》,第2-3期发表了《中国戏剧电影界致苏联戏剧电影界书》《中华交响乐团全体团员致苏联人民书》《中苏文化协会反侵略会中国分会中国国民外交协会致全苏联人民电》,1941年第5期发表了《中华交响乐团致苏联音乐界书》。(www.daowen.com)
中苏关系是战时中国最重要的外交关系,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由于英美不愿卷入中日战争,苏联是对中国援助最大的国家,《中苏文化》在促进中苏外交上功不可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