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重庆城市文化生态与抗战时期变迁研究

重庆城市文化生态与抗战时期变迁研究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科学机构和团体的大部分专家都拥有国外留学背景,他们的生活方式较重庆居民更为西化,为重庆城市社会带来了新鲜气息,促进了市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的变化。其中因科技交流带来最大的变化是重庆的出版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读书成为这个城市市民一大生活休闲方式。[2]《中国西部科学院概况表》,中国西部科学院全宗第9卷,第170页,重庆市档案馆藏。[5]陈济棠:《四年来之农业建设》,重庆档案馆藏资料10/109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重庆城市文化生态与抗战时期变迁研究

由于科学机构和团体的大部分专家都拥有国外留学背景,他们的生活方式较重庆居民更为西化,为重庆城市社会带来了新鲜气息,促进了市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的变化。比如市民服饰由清代服饰向现代服饰转换,比如城里的西餐厅大量增加。其中因科技交流带来最大的变化是重庆的出版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读书成为这个城市市民一大生活休闲方式。如从南京搬来的中央书店、拔提书店、正中书局、军用书局等,从上海分来的生活书店、上海杂志公司等,从汉口分来的新生书店、华中图书公司等,这些新书店集中了全国战时读物之大成。加之当时内迁的科学机构和科学团体出版的各种普及型的读物,既为市民读书提供了方便,也有利于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注释】

[1]《抗战时期迁都重庆之中央研究院》,重庆市府29全宗,第275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2]《中国西部科学院概况表》,中国西部科学院全宗第9卷,第170页,重庆市档案馆藏。

[3]孙丁旺、张有高:《抗战后方冶金工业史料》,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629页。

[4]徐宗涑:《西南联合工业研究社社务报告序》,1940年,重庆市档案馆藏。

[5]陈济棠:《四年来之农业建设》,重庆档案馆藏资料10/109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6]《农林部中央农业试验所概况》,《北管局全宗》第3052卷,重庆市档案馆藏。

[7]任鸿隽:《中国科学社社史简述》,载《中国科技史料》1983年第1期。

[8]钟少华:《中国工程师学会》,载《中国科技史料》1985年第3期。

[9]张银玲:《中国地质学会及其创办的地质期刊》,载《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年第4期。

[10]高济宇:《中国化学学会》,载《科学大众》1948年第4卷第6期。

[11]胡学文:《中国气象学会的兴起与发展》,载《学会》1990年第1期。(www.daowen.com)

[12]吴传钧:《我国20世纪地理学发展回顾及新世纪前景展望——祝贺中国地理学会创立90周年》,载《地理学报》1999年第5期。

[13]蒲晓蓉:《青科技与重庆情》,载《红岩春秋》2014年第9期。

[14]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教育(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15]王焕琛:《留学教育——中国留学教育史料》,台湾编译馆1980年版,第2082页。

[16]培克著,美国新闻处译:《美国国务院对华文化援助》,重庆抗战图书馆,1946年。

[17]王子贤、王恒礼:《简明地质学史》,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229-236页。

[18]侯静波:《20世纪30年代中国博物馆学的发展——从〈中国博物馆协会会报〉中管窥》,载《北方文物》2013年第2期。

[19]方成:《中国天文学在前进(1922—2012)》,古吴轩出版社2012年版,第57页。

[20]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第197-198页。

[21]《中美农业技术合作》,载《时事新报》,1946年9月9日,第2版。

[22]《历年出国留学生之留学国别》(1929—1946年度),载《国民政府年鉴》,行政院1946年10月版,第1747页。

[23]丁晓禾:《中国百年留学全纪录》,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944-94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