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抗战时期中外科技交流方式与大后方社会变迁

抗战时期中外科技交流方式与大后方社会变迁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地质学界的学术水平,而且促进了我国地质科学成果在国际上的交流。

抗战时期中外科技交流方式与大后方社会变迁

1.选派留学生培养高级科技人才

抗战全面爆发后,国家外汇尤其匮乏,无法承担大批留学人员的巨大费用,政府对留学教育加以限制。1938年4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之《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第十三条规定:“改订留学制度,务使今后留学之派遣,成为整个教育计划部分,而于私费留学亦加以相当统制,革除过去分歧放任积弊。”[14]故抗战初期重庆政府一度限制留学生出国,获出国留学生必须有外汇奖学金或补助费,对科目也加以限制,主要以有关军事国防的军、工、理、医等科目为限。1943年,国民政府鉴于国际形势好转,抗战胜利在望,战后重建急需人才,加之中美新约、中英新约的签订,国际环境也为派遣留学生提供了较前有利的条件,于是决定废除限令,大量派遣留学生。除了在留学生数量上有大幅增长之外,还在科目上进行了平衡,“学科暂定习实科(包括理工医农等科)占十分之六,文科(包括文法商教育等科)占十分之四”[15]。根据《国民政府年鉴》的《历年度出国留学人数》统计,抗战期间派遣的出国留学生在2000人左右。重庆由于地处西南腹地,交通不便、信息滞后,在抗战之前留学者甚少,而抗战全面爆发后,全国各文化科研机构、大学和大型工业企业内迁重庆,重庆留学生数量急剧增加。

2.盟国援助留学生

以美国为代表的盟国对留学生进行了援助。1942年初美国国务院对中国制订了文化援助计划,其中一项就是“对华拨款两万美元,援助中国的旅美留学生”。这个计划从1942年4月正式施行,到1944年5月1日,总计有376名中国留学生得到了美国的经济援助。[16]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国民政府派遣留学生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3.派遣技术人员出国学习

1942年起,重庆外派技术人员成井喷之势,其中技术人员主要来自资源委员会、经济部、交通部、军政部和农林部所属机构厂矿,其专业主要集中在化工能源机械电子交通工具等行业,这也与战时所急需的专业紧密相关,除极少数赴英、加拿大之外,大部分实习人员都是赴美进行学习。此外,部分民营企业如天原化工厂等企业,也不惜巨资选派技术人员出国学习。

4.外国专家访华考察指导

以英美为首的盟国在抗战时期给予中国技术输出,来自公共卫生水利、水土、电力、机械矿冶等领域的专家纷纷来华帮助战时中国的生产建设。重庆部分工矿企业如中央造纸厂、资渝炼钢厂、电化冶炼厂、渝兴钢厂得到了专家的援助和指导。(www.daowen.com)

美国、英国、瑞士等国的外籍专家和考察团也纷纷赴渝进行参观考察,并对重庆工农业科学研究上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了咨询。

5.国际学术交流

国际学术交流中影响力最大的是中英科学合作馆,中英科学合作馆在重庆的四年期间,成为战时中英科学文化界密切联系的主要桥梁之一,也是在当时中国与外界隔绝的情况下,中国科学界了解世界、向国外科学界宣传介绍中国的主要窗口。其次是资源委员会在美国设立驻美技术团,为重庆经济建设提供了最新科技信息,培训了大批科技骨干。

在渝各科研机构和各社团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如中国地质学会,连续5年参加国际地质大会,提交论文20余篇[17]。农业方面,1943年后与国际的学术交流更为密切,先后组团赴印、缅、美等国考察农业,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向世界各国介绍我国农业的科技现状和战后农业发展设想。1935年中国天文协会积极加入国际天文协会,成为协会成员。

6.出版科学杂志

各科学机构和协会在抗战期间出版了许多高质量的刊物和杂志,向世界宣传中国的科学技术,同时介绍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为中外科技交流做出了贡献。中国博物馆协会出版的《中国博物馆协会会报》,每两月一册,全年5期,《博物馆界》分国内、国外两部分,栏目很注意关注国外博物馆界发展的最新情况,除此之外还特别关注各大博物馆协会的学术动态,《新书介绍》对国外的新书也有介绍,如美国的《历史博物馆之管理》[18]。中国植物学会发行西文报刊《中国植物学汇报》(Botanica Sinica),该刊以西文刊印,为不定期发行,向国外推介中国植物学研究新动向。中国天文学会1930年开始出版的《宇宙》月刊,与国外建立了书刊交换关系,在国外有较大的影响。[19]中国地质学会出版的《中国地质学会志》(英文版),为了方便国际交流,主要用英文发表论文,少数为德文和法文。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地质学界的学术水平,而且促进了我国地质科学成果在国际上的交流。中国工程师学会出版的杂志《工程》,代表了中国工程技术的最高水准,内容以国内外实际建设报告为主。中央农业试验所主办的《农报》,主要刊登有关农业各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试验报告、农情调查,以及介绍国内外农学研究动态和国外学术论文的翻译转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