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抗战时期大后方社会变迁研究:善尽宣传责任

抗战时期大后方社会变迁研究:善尽宣传责任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政治宣传与思想教育(宣教),是报刊的首要任务与功能,也是国民党报刊必须贯彻落实的第一要义。进入全民族的抗战状态以来,各新闻机构无一例外地进入全面抗战的轨道,牢记以宣传抗日救亡为第一责任与天职。

抗战时期大后方社会变迁研究:善尽宣传责任

政治宣传与思想教育(宣教),是报刊的首要任务与功能,也是国民党报刊必须贯彻落实的第一要义。进入全民族的抗战状态以来,各新闻机构无一例外地进入全面抗战的轨道,牢记以宣传抗日救亡为第一责任与天职。此时,“集团与派别的分野,政党与阶级的纷争,不再居于主导地位,亦不再是主要矛盾”。[65]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对外不要内斗,党派与政治集团之间,应该暂时捐弃前嫌、摒除畛域之见、突出民族大义,让抗日新闻统一战线成为新闻界的基本共识和清醒认识。

1.报纸的缺点与不足及如何改进。(1)东西部同等重要,须齐头并进。扫描战时报业“断面”可知,当时报界情况不容乐观,“我国报纸销行数量,较之并世各国,显为落后,销行区域,更有偏重都市交通线之缺点。抗战军兴,此弊渐见改进,今后趋势,必为地方报纸之日见推广”。[66]国民党时期的党报(包括民营)报业分布不合理,布局呈现出“一边倒”的现状,即完全倒向沿海沿江大城市和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等商品经济发达、物流交流频繁、人才相对集中的大都市,而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和偏远山区则很少涉及,有的地方甚至连作为国民党“喉舌”的《中央日报》也订阅不到(或者更新缓慢、邮发滞后,以至于“新闻”变“旧闻”),这些“盲区”成为报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不发达地区。这一“失衡”的缺陷和“畸形”的现状,其弊端在抗战中暴露无遗,导致地方人民对抗战建国大业、国家民族观念未能充分认识与理解,对民族大义和民族精神亦未能完全认同。所以,蒋介石指示“国家及私人大工业(包括新闻业)今后避免集中于海口;道路、航路之开辟,尤须首先完成西向之干线,使吾国于海口外,尚有不受海上敌国封锁之出入口;于经济中心区附近不受外国兵力威胁之地区,确立国防军事中心地”。[67](2)给战时报业“松绑”,培植其生长的土壤。尽管,蒋介石一直大力推行新闻统制政策,但他也认识到战时的新闻事业还很脆弱,报界正处于恢复元气和再植生长的节点,只有适当放松战时的报业管制、弱化或减少不必要的新闻检查,才能创造利于报业发展的环境和扶持报界的快速恢复和迅速壮大。为此,国民党基本形成“在抗战期间,于不违反三民主义最高原则及法令范围内,对于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当予以合法之充分保证”[68]的一致政策,并形成了相应的决议或草案,饬令各级政府和党部予以保障执行,这有利于抗战期间遭受重大打击与创伤的新闻业重新扎根和再度繁庶。关于政策倾斜、政府扶植方面,蒋介石申明:“今后本党本此主旨,改善管理新闻出版之方法,且当进一步扶助言论出版事业之发展,使言论界在不背国家利益下,得到充分贡献之机会。”[69]他认为,新闻事业是国民政府统治的重要一环和顺手工具,须臾缺失不得。一旦将新闻话语权和舆论引导权拱手他人,结果必定是毁灭性的。新闻事业在抗战中遭受挫折,国民政府应予以尽力扶助,帮助其恢复和发展,这是国家必须做到的。2.克服困难,传播文化。“内地办报夙称困难,然正惟困难,更有待于努力,新进新闻记者,宜以筚路蓝缕之精神,向困难最多而前途希望最大之内地,散播文化之种子,提高人民之认识。”[70]蒋介石要求报界和报业同人审时度势,去克服战时经济萎靡、交通破坏、发行(运输)受限等方面的诸多不利因素,化腐朽为神奇,视困难于无物,努力将先进的文化与理念像“播种机”一样传播到广大内地地区,以实现文化抗战、新闻救国之职志,让全体百姓懂得抗战救国的特殊意义,增强民众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国家意识,明白抗战的民族大义,从而拥护和支持国民党政府领导,做到以抗战为己任,自觉维护和投身全面抗战的“滚滚洪流”。3.规划预测,构建设想。站在全局的高度,蒋介石指出“依吾人之理想,宜使平均每五县或三县有一(定)规模完美之地方报纸,印刷不求其精美,内容必期其充实,补社会教育之不足,为地方进步之动源。”[71]针对抗战期间国民党控管下的报业实情,参酌美英等国新闻标准,据此,他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未来发展构想:(1)建立覆盖城乡的党报系统。建立健全广泛的国民党报刊体系,大力发展地方报纸(预计平均每五县或三县便有一定规模、一定数量、比较完美的地方报纸或报系),使之成为中央或都市大报的有益补充和有力的后备力量。蒋介石力主新闻事业由大城市向全国各县市推进,全面铺开,层次分明,形成立体宣传网,整合积聚报业势力,以达到覆盖全国范围、强化宣传阵地的目的,奠定国民党的宣传舆论工作的上下勾连、去塞求通的硬实基础。(2)提升地方报纸的品位与质量。地方党报亦应持“精品意识”,虽然不能与中央大报相提并论,却同样要办出水平和高度,尤其是地方特色,是它的核心竞争力。例如,尽管印刷装帧不求其精美绝伦,但文章内容必期得到充实(不光是数量上予以扶植,在质量上也必须加强,强调既重视数量又不忽视质量的原则),以补社会教育之不足,促进社会教育和进步,成为地方进步之动源。(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