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贵州省遵义湄潭大力支持浙江大学,提供坚实后勤保障

贵州省遵义湄潭大力支持浙江大学,提供坚实后勤保障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竺可桢校长在内迁遵义湄潭之前对湄潭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基于抗战时期遵义湄潭地区物产丰饶、物价低廉、交通便利,能够有力地保障浙江大学师生的后勤,才最终成为浙江大学抗战时期内迁的最终落脚点。这些举措都体现了贵州省、遵义地区和湄潭县对浙大内迁的大力支持,为他们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在浙江大学最困难的时期,遵义和湄潭人民用实际行动表示对浙大的全力支持,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贵州省遵义湄潭大力支持浙江大学,提供坚实后勤保障

浙江大学1941届化学系毕业生、后曾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的杨士林认为:“竺校长当时挑地方,首先要看是否适合学习,其次要看当地的民风、文化氛围怎么样。”“广西宜山的文化氛围很好。当时广西的军队力量比较强,可以抵御外侮,所以学校决定先在广西宜山待一段日子。我们就这样搬了过去。”“后来我们离开广西宜山又搬迁到了贵州遵义湄潭,那里文化氛围也很好。”[6]

遵义地区是贵州省乃至抗战时期大后方的重要粮食产地。竺可桢校长在内迁遵义湄潭之前对湄潭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竺可桢校长认为湄潭“风光秀美,民风淳朴,文化高尚,物价低廉,是科研办学的好地方。湄潭地处大后方,山清水秀,气候宜人,且粮、油、果、蔬丰富,价格低廉,实为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7]竺可桢校长在内迁湄潭之前途径贵阳,日记当中这样记述:“据云其地二三月可通公路,米糠极廉,且有公路通思南,移运入川。”“谓其地出产甚丰,肉每元可买7、8斤,鸡蛋每元100个,米2、3元1担。……其地有水多鱼云云。”[8]日记里面提到了遵义地区和湄潭县当时的物价比较低廉。基于抗战时期遵义湄潭地区物产丰饶、物价低廉、交通便利,能够有力地保障浙江大学师生的后勤,才最终成为浙江大学抗战时期内迁的最终落脚点。浙大教师姚鑫后来回忆道:“抗战时期交通运输虽然困难,然而由于当地各界的大力支持,一般生活资料和食物用品还是能得到基本供应。浙大师生员工和当地群众相处得十分和谐。当地群众对所谓‘下江人’并不另眼看待,包括在遵义也是这样。”[9]在决定内迁贵州遵义湄潭之时,贵州省府还决定补助迁移费1万元,省公路局表示可用运盐车辆支持搬迁。这些举措都体现了贵州省、遵义地区和湄潭县对浙大内迁的大力支持,为他们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在浙江大学最困难的时期,遵义和湄潭人民用实际行动表示对浙大的全力支持,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