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曾说:“丁丑之秋,倭大入寇,北自冀察,南抵闽粤,十余省之地,三年之间,莫不被其毒。”抗战形势变化之快让人目瞪口呆,淞沪会战后,上海等地陷于敌手,杭州危在旦夕。由于时局越来越恶劣,浙江大学先迁到了杭州西南方向的建德,但很快杭州也陷落敌手,浙江大学就继续迁移,按照教育部指示来到了江西泰和,在泰和的八个月时间里,浙江大学对泰和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但好景不长,战事波及赣北地区,江西九江沦陷,日寇继续侵略江西,赣北赣中多地受到影响,浙江大学被迫再次内迁。[2]这时候教育部建议迁往贵州安顺,正好竺可桢校长在湖北汉口参加会议时,从大陆银行唐臣处探得“贵州只安顺可容大学,在乡下有三十万元所造之兵营,可容学生千人,教职员百余人,家眷则可住城内”。[3]贵州政府非常希望浙江大学能来贵州安顺,还发起民众准备帮助浙江大学内迁。但战局的多变,浙江大学中途去了广西宜山。如竺可桢所言“宜山之为县,当黔桂之孔道”,“庆远与黔接壤,盖粤西边要之区,城周四里三分”,且“雄跨龙江之上,控黔而保粤”。[4]从竺可桢校长的话可以推断,浙江大学内迁广西宜山,是迫于当时战局多变,并没有想长期居住在广西宜山,这只是权宜之计。由于广西宜山是广西通往贵州的门户、必经要道,准备在抗战形势再出现变化之时,可以闪转腾挪,再迁到贵州就相当方便。从国民政府时期西南地区的交通来看,广西宜山特殊便利的地理优势,方便浙江大学观望抗战时局变化,方便在内迁上进退自如。1939年2月5日,18架日寇敌机轰炸广西宜山,投掷炸弹118枚,浙江大学标营十数间房舍被毁,一百多名学生的衣物用品遭劫。由于广西宜山时局并不安定,又加上许多师生因水土不服而患痢疾和疟疾,竺可桢校长考虑另寻他处,准备在必要之时继续内迁。1939年6月,浙江大学决定迁往贵州。1940年春,浙江大学全体师生迁往贵州遵义湄潭。(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