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辉
摘 要:雷石榆是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诗人,是中日现代文学交流的第一人,也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新写实主义引入台湾的第一人。抗战期间雷石榆在云南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昆明分会,发表大量文论诗作,以战斗的笔,留下了民族解放伟大时代的痕迹和他闪光的文学业绩,对西南地区的抗战文艺发展产生广泛影响。从雷石榆的抗战创作可以管窥大后方深入广泛的思想文化动员状况。
关键词:雷石榆;抗战;诗歌;西南文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www.daowen.com)
*作者简介:何辉,河北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云南是抗战的大后方,人才荟萃,学者云集。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文学艺术活动,是唤起民众团结抗战消灭敌人的重要武器,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产生广泛深远影响。探讨抗战时期大后方云南的思想和文化,驰誉昆明文坛的雷石榆先生的创作活动是应给予重视并需要深入研究的。
雷石榆(1911—1996),男,汉族,笔名:纱雨、破空、杜拉,广东台山县人。1933年赴日本留学,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东京分盟,主编盟刊《东流》《诗歌》。其日文诗集《沙漠之歌》出版后,受到日本文学界好评,并与日本著名诗人小熊秀雄联合创作往复明信片诗集,最早向日本介绍中国诗坛,是中日现代文学交流的第一人,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1936年回国,主编《中国诗坛》《西南文艺》等。出版诗集《国际纵队》《八年诗选集》等。1946年到台湾,把马克思主义的新写实主义第一次系统介绍到台湾,引发台湾文坛大讨论。[1]1949年到香港任教。1952年后受聘天津津沽大学、河北大学教授,从事外国文学、文艺理论的教学研究工作,著有《日本文学史》等。1995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之际,中国作协颁发“以笔为枪,投身抗战”铜牌,以示纪念。其作于山西抗战前线的报告文学《战地房东》被编入日本汉语学校讲读课本。抗战在昆明的四年中,他的文艺活动涉及范围非常广泛,从事文艺组织的活动,编辑刊物,发表大量的文艺理论、评论、小说、剧本,以诗歌创作最为丰硕,影响重大。《云南省志·文学志》有所记载。本文就他在昆明期间的文艺活动和创作做一介绍,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学者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