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抗战时期大后方社会变迁研究-恢复中国在东亚的主人地位

抗战时期大后方社会变迁研究-恢复中国在东亚的主人地位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即中国本来是东亚的中心,日本本是东亚的“乡下人”,而在近代,由于中国的落后与日本的急速近代化,日本称霸东亚,企图成为“东亚的主人”。而冯友兰深信,中国通过抗战建国,必将战胜日本,恢复“东亚的主人”的地位。

抗战时期大后方社会变迁研究-恢复中国在东亚的主人地位

在《新事论》中,冯友兰从他的社会思想出发对中日战争的原因进行了一番分析。他指出,中国正逐渐实现工业化,由“乡下人”向“城里人”转型。对此,“城里人”自然不会高兴,然而,一则中国的工业化对于本国的经济,并非完全无利可图;二则如果不以实力,则对此不能够阻止,这需要大量的军队。而既绝不能容忍中国成为“城里人”又在东亚拥有雄厚实力的,只有日本,于是日本自然会企图以武力阻止中国的近代化,企图使之成为日本的附庸。[58]

由此,冯友兰分析了中日战争的两种意义。第一是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认识而言,即这是民族解放斗争时代的反帝战争,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59];第二则是从东亚特殊的历史因素所得出的意义。即中国本来是东亚的中心,日本本是东亚的“乡下人”,而在近代,由于中国的落后与日本的急速近代化,日本称霸东亚,企图成为“东亚的主人”。而“日本之所以能有此地位,是因为中国尚未完全成为城里人的缘故。若中国完全成为城里人,则无论在何方面说,中国天然是东亚的主人。如此即与日本的现在地位不能相容。所以别底城里人底国家,对于中国的完全成为城里人可以放过,而日本则必不能放过”。[60]这是中日冲突的根源。而冯友兰深信,中国通过抗战建国,必将战胜日本,恢复“东亚的主人”的地位。

这种观点背后的哲学意义,可以加以进一步的说明。在稍后《新原人》《新原道》对中国哲学的阐发中,冯友兰解释了“天地境界”即超越一切相对性、与宇宙合一的哲学境界在中国哲学中的意义。与此同时,冯友兰又指出,中国哲学中的“天下”概念,不以中华世界的边界为范围,而可以指整个世界。[61]中国哲学可能不适合于民族国家的时代,但其包含的整全性视野,却可以为整个世界提供一个全人类组织的哲学根据。[62]在国家间激烈斗争的时代,超越国家的价值标准必然缺失,而中国也失去其东亚中心的地位和超越性的价值依据。但是,通过抗战建国这一急速的总体战与近代化的过程,中国将有可能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心,从而中国哲学所拥有的整全性的价值尺度,必将为世界做出贡献。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冯友兰的社会思想背后根本的哲学关心,也能看到冯友兰经常被批判为缺乏独立人格和屈服于国家权力的政治姿态背后,百折不挠的根本价值信念所在。

【注释】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载《三松堂全集》(以下简称《全集》)第六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2]夏中义:《论冯友兰的“圣人情结”》,载《齐鲁学刊》1999年第6期。

[3]邓联合:《传统形上智慧与社会人生的现代开展——冯友兰先生“贞元六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5页。

[4]翟志成:《冯友兰学思生命前传(1895—1949)》,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7年。

[5]冯友兰:《新事论》,载《全集》第四卷,第239页。

[6]冯友兰:《致梁漱溟》(1922年3月4日),载《全集》第十四卷,第589-591页。

[7]冯友兰:《人生哲学》,载《全集》第二卷,第221-222页。

[8]冯友兰:《名教之分析》,载《全集》第十一卷,第82-84页。

[9]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载《全集》第三卷,第303-344页。

[10]冯友兰:《国立清华大学校务会议布告(一)》,载《全集》第十四卷,第107页。

[1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自序(一),载《全集》第三卷,第3页。

[12]冯友兰:《新对话(一)》,收入《南渡集》,载《全集》第五卷,第240-246页。

[13]冯友兰:《新对话(二)》,载《全集》第五卷,第247-251页。

[14]张荫麟:《代戴东原灵魂致冯友兰先生书》,载《全集》第五卷,第461-465页。

[15]冯友兰:《新对话(三)》,载《全集》第五卷,第253-259页。

[16]张荫麟:《戴东原乩语选录》,载《全集》第五卷,第467-477页。

[17]《戴东原乩语选录》一文所附的“芝生(冯友兰)附注”,载《全集》第五卷,第477-479页。

[18]张荫麟:《中国民族前途的两大障碍物》,载李洪岩编:《素痴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31-36页。

[19]参见李广民:《准战争状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72-106页。

[20]冯友兰:《新理学》,载《全集》第四卷,第104-114页。

[21]冯友兰:《新理学》,载《全集》第四卷,第109-110页。

[22]冯友兰:《新事论》,载《全集》第四卷,第211-212页。

[23]冯友兰:《新事论》,载《全集》第四卷,第212-213页。

[24]冯友兰:《新事论》,载《全集》第四卷,第214页。

[25]冯友兰:《新事论》,载《全集》第四卷,第217-218页。

[26]冯友兰:《一种人生观》,载《全集》第二卷,第11页。

[27]冯友兰:《四十年的回顾》,载《全集》第十四卷,第1017页。

[28]冯友兰:《三松堂自序》,载《全集》第一卷,第81页。

[29]冯友兰:《“新理学”的自我检讨》,载《全集》第十四卷,第922页。

[30]冯友兰:《在英国所得之印象》(1934年10月29日在清华大学的讲演),载《全集》第十四卷,第245-247页。(www.daowen.com)

[31]冯友兰:《在苏联所得之印象》(1934年10月24日在清华大学的讲演),载《全集》第十四卷,第238-243页。

[32]冯友兰:《三松堂自序》,载《全集》第一卷,第82-83页。

[33]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续编)》,第384-390页。

[34]蔡仲德:《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2-163页。

[35]蔡仲德:《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第173页。

[36]冯友兰:《游欧印象》(1934年11月6日在燕京大学的讲演),载《全集》第十四卷,第249-251页。

[37]冯友兰:《秦汉历史哲学》,载《全集》第十一卷,第323-325页。

[38]冯友兰:《秦汉历史哲学》,载《全集》第十一卷,第326-328页。

[39]冯友兰:《中国现代民族运动之总动向》,载《全集》第十四卷,第267-269页。

[40]金春峰:《冯友兰哲学生命历程》,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页。

[41]冯友兰:《新事论》,载《全集》第四卷,第318页。

[42]冯友兰:《战争与人生》,收入《南渡集》,载《全集》第五卷,第332页。

[43]冯友兰:《新事论》,载《全集》第四卷,第221-224页。

[44]冯友兰:《新事论》,载《全集》第四卷,第224-225页。

[45]张荫麟:《论中西文化的差异》,载《素痴集》,第184-185页。

[46]胡绳:《评冯友兰著“新事论”》,载钟离蒙、杨凤麟主编:《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四集第三册《新理学批判》,辽宁大学哲学系,1982年,第19-20页。

[47]冯友兰:《新事论》,载《全集》第四卷,第222-235页。

[48]冯友兰:《新事论》,载《全集》第四卷,第241-251页。

[49]冯友兰:《新事论》,载《全集》第四卷,第324页。

[50]冯友兰:《新事论》,载《全集》第四卷,第327-333页。

[51]冯友兰:《新事论》,载《全集》第四卷,第236-239页。

[52]蒋百里:《国防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第18页。

[53]蒋百里:《国防论》,第36-37页。

[54]冯友兰:《儒家论兵》,收入《南渡集》,载《全集》第五卷,第442-444页。

[55]冯友兰:《新事论》,载《全集》第四卷,第306-307页。

[56]冯友兰:《中国社会的转变》,载《全集》第十四卷,第271-273页。

[57]冯友兰:《新事论》,载《全集》第四卷,第239页。

[58]冯友兰:《新事论》,载《全集》第四卷,第314-315页。

[59]冯友兰:《新事论》,载《全集》第四卷,第315-318页。

[60]冯友兰:《新事论》,载《全集》第四卷,第316页。

[61]冯友兰:《论“天下为公”》,载《全集》第五卷,第365-367页。

[62]冯友兰:《中国哲学中之民主思想》,载《全集》第十一卷,第577-58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