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抗战时期大后方社会变迁研究:高显鉴乡建运动详解

抗战时期大后方社会变迁研究:高显鉴乡建运动详解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显鉴先生所推进的乡建运动以抗战为导向,同时努力于改变四川贫穷落后的面貌,使四川成为民族复兴的腹地。关键词:高显鉴;四川乡建运动;先驱*作者简介:罗玲,1977年12月生,女,副教授,史学博士,主要从事近代史及抗战陪都重庆史研究。高显鉴,字泳修,民国时期四川乡村建设运动代表人物。高氏一生为四川乡建运动的诸多努力与尝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抗战时期大后方社会变迁研究:高显鉴乡建运动详解

罗 玲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 沙坪坝 400715)

摘 要:高显鉴先生作为四川乡建运动的先驱,其毕生致力于四川的乡建运动。创办乡建刊物,为乡建运动做舆论宣传;兴办乡村教育机构,培养乡建人才;着力推进四川土产改革运动,以促进四川乡村经济的发展;热心地方公务,改良四川社会习俗。高显鉴先生所推进的乡建运动以抗战为导向,同时努力于改变四川贫穷落后的面貌,使四川成为民族复兴的腹地。

关键词:高显鉴;四川乡建运动;先驱

*作者简介:罗玲,1977年12月生,女,副教授,史学博士,主要从事近代史及抗战陪都重庆史研究。(www.daowen.com)

高显鉴(1892—1961),字泳修,民国时期四川乡村建设运动代表人物。清末毕业于成都政法大学,曾任四川大学教授、四川税捐总局副局长、重庆地方税局局长、江津县县长、四川禁烟局局长、四川乡村建设学院(后改为四川省教育学[1])长和重庆生生农资公司董事长、四川平民教育促进会理事长、四川善后督办公署政务处副处长等职。[2]他曾任《现代读物》杂志社社长、抗战时期曾任国防最高委员会专门委员等职。他大力提倡和推动乡村建设、大众教育和平民教育,努力使教育大众化和社会化。他还与四川省第三区(江津专区)专员公署合办乡建师资培训班,培育了大批人才,兴办了许多教育设施,开展乡村教育活动,使专署所属各县都设了实验乡,为四川社会教育农业技术的改进做出了贡献。

目前学术界对20世纪30—40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整体研究较多,特别对陶行知、晏阳初二人乡建运动理论及实践的研究较为集中,对卢作孚在重庆北碚的乡村建设运动也有较多关注,但对同期活跃在四川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高显鉴先生却鲜有关注,虽然在地方教育史的回顾和研究中偶有提及,然而对其人生与事业,学界始终缺乏专门研究。重庆是民国时期特别是抗战时期全国乡建运动最为集中的区域,有鉴于此,本文根据相关史料及高氏本人的大量著述,对其乡建事业略做述论,希望对高氏在四川乡建运动中的诸多努力进行回顾,探讨高氏对四川乡建运动的贡献。

高氏一生为四川乡建运动的诸多努力与尝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