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重庆成为中国对日抗战的首都,侵华日军对重庆及其周边地区实施了长达六年多的战略轰炸[63]。日机轰炸造成的断壁残垣,直接增加了城市公共卫生整治的强度与难度。从1939年“五三”“五四”大轰炸起,战时重庆市区开始遭遇日军持续的、恐怖的“无差别”大轰炸。持续的轰炸致使重庆城内支离破碎、断壁残垣。在5月3日的大轰炸中,日机投掷的爆炸弹、燃烧弹将市区从朝天门、陕西街到中央公园两侧的41条街道烧成一片火海,繁华的商业场、新丰街一带几乎全部被炸毁,银行金融业集中的陕西街被炸得断墙残壁,下半城27条主要街道有19条被炸成废墟。[64]敌机轰炸后更为形象的破坏在时人陈克明的日记中多有记载,如1940年6月12日他记述到:“曾家岩炸得一塌糊涂。行政院和委座的公馆旁边,落了一个重磅炸弹,穿过丈多厚泥土而又炸入二英尺深的石块,当有五百公斤重的炸弹。国民政府的牌坊炸坍了,但大体还好。”[65]在日机对重庆轰炸长达六年多的时间内,诸如类似的情景不胜枚举,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长时间的密集、频繁轰炸对于战时重庆的市政建设和公共卫生建设都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轰炸过程中对公共卫生设施的破坏、轰炸过后产生的败瓦颓垣都给城市公共环境卫生的整治提出了巨大的难题。
日机的无差别轰炸直接导致了战时市政卫生建设的滞后。以重庆市下水道为例,在战时日机频繁轰炸的情况下,重庆市仅能对城市旧有的排水系统进行有限度的修修补补,不可能进行系统的改建。但是,良好的排水系统的建设对于公共环境卫生整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陪都十年计划建设草案》,就重庆市政建设中关于卫生的事项中提到,要“完成上下水道,改善环境卫生”。且在最需要完成的初步建设八项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渝中半岛中之上下水道系统的建设。[66]可以说,建设系统的排水系统是改善重庆市容环境卫生的基础之一。在战时时有轰炸的客观环境,不容许重庆系统从容地建设良好的城市排水系统,仅能不断地进行沟渠疏通这种有限度的整治,因而诸如街面沟渠堵塞、污水横流等有碍公共环境卫生的现象也就不能根治了。这种状况下,更不要说彻底地改善城市环境卫生了。(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