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抗战时期重庆城市街道卫生整治-社会变迁研究

抗战时期重庆城市街道卫生整治-社会变迁研究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战争状态下的陪都卫生整治面临人员、经费、资源紧张等难题,日机对重庆的持续轰炸也对城市卫生治理掣肘颇多。本文系2016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市容整理与公共卫生观念的塑造——抗战时期重庆城市清洁卫生运动研究”成果。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和问题,重庆市政府和有关机关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公共环境卫生的规章法令,开展了各类众多的清洁卫生运动,以期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改善陪都公共卫生状况与城市市容市貌。

抗战时期重庆城市街道卫生整治-社会变迁研究

黄 河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 渝中 400010)

摘 要: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的西迁使得重庆从一个区域的中心城市成为中国战时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成为“国际观瞻所系”之地。中央机构、学校、工商企业和大量人口的西迁,不断促进陪都重庆“中央化”“国际化”和“现代化”,同时也使得城市的公共安全公共卫生问题凸显。对之如何处理,关系到陪都城市形象建设乃至民族国家建构。由此,陪都政府展开了城市公共环境卫生整治的一系列努力。但是,战争状态下的陪都卫生整治面临人员、经费、资源紧张等难题,日机对重庆的持续轰炸也对城市卫生治理掣肘颇多。

关键词:城市环境卫生;街道清洁;卫生大扫除;大轰炸

*作者简介:黄河,单位:重庆市三峡博物馆。(www.daowen.com)

本文系2016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市容整理与公共卫生观念的塑造——抗战时期重庆城市清洁卫生运动研究”(项目编号:2016PY29)成果。

本文承蒙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刘世龙老师的多次指导,特致谢忱!

随着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和近代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清洁”一词不再仅仅与个人卫生相关,而是与环境卫生、疾病防治甚至城市形象等联系起来。在20世纪初,社会精英和地方政府都把卫生视为塑造城市形象和衡量“文明”程度的重要问题。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亦将公共卫生建设视为国家重建和民族复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1]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西迁入渝,重庆成为战时首都,一跃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以此为契机,重庆城市与社会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城市化发展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但是,陪都人口急剧膨胀和人口高密集居住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如何保持良好的公共环境卫生与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成为陪都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它关系到陪都城市的发展、关系到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关系到陪都城市形象等。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和问题,重庆市政府和有关机关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公共环境卫生的规章法令,开展了各类众多的清洁卫生运动,以期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改善陪都公共卫生状况与城市市容市貌。[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